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面對易逝的生命

面對易逝的生命

一個三十多歲的親戚,半個月前隨著她的丈夫,到外地辦工廠,半個月後她丈夫打電話給家裡人,說她得了一種怪病,在當地沒辦法醫治,轉院到北京也查不出什麼病,只好運回家裡,到家時已沒了呼吸。當家裡的人把這件事告訴我時,我怎麼也無法相信,半個月前我在路上遇到她時,在與她交談中,知道她儘管對生活有許多的抱怨,但對未來還是充滿著憧憬與樂觀,當時她的氣色還很好,想不到半個月後,她永遠在人世間消失。想起來未免有點傷心。

還有一個當公務員的朋友,一天他忽然對我說:「想不到人這麼容易死」。我問他怎麼回事,他給我講了發生在他身邊的一件事,他說與他有工作來往的一位同事,有一天早晨對他說某某昨天去逝了,這個某某我的朋友也認識,很不錯的一個人,還不到五十歲,那天兩個人聊起,未免一番感嘆。想不到過了幾天,早晨他去上班,在市政府門口看到一張仆告,上面的死者就是那位前幾天與他聊起某某死的那位同事。這位同事年齡才五十多一點,他非常感慨,他說在以前,從來都沒有去考慮死的事情,一直認為自己很年輕,身體又健康,死對他來說是很遙遠的事,通過這一件事以後,他才覺得生命原來這麼脆弱,死亡離我們原來這麼近,幾乎是天天都伴隨著我們。

是啊,當人們的身體處於健康狀況或者事業處於顛峰的時候,往往會過高地估計生命的堅強與長久,但當死亡的氣味突然來襲,許多人便措手不及,手忙腳亂,不知如何應付,從而悵然離世而死不瞑目。他周圍的人總是百思不得其解:剛剛或者昨天還是燦爛得如春天般陽光一樣的容顏,現在卻毫無表情的躺在冰冷恐怖的棺材中,親他不得、呼他不應。從而產生對死亡的恐懼。

這種恐懼就是來自於對生命的迷惑。來到這個世間的人們總是慶生忌死,對活著的人來說,生是一切美好的開始,而死,即使是一個百歲老人,也是不希望知道死的確切日期。人們總是希望自己健康長久,不敢面對死亡,不相信那麼快就告別了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世間。而事實上戰爭、爆炸、工傷、車禍、自殺……每日都奪走許多人的生命。不信,你可以翻開每日的報紙,打開電視的屏幕,總有許多畫面讓你觸目驚心。

生命有其堅強的一面:有的人可以在非常艱苦,受盡折磨的環境中生存下來。挑戰生命極限的美國魔術師把自己關在玻璃櫃里不吃飯而可以存活四十九天;但生命亦有其脆弱地不堪一擊的一面:一塊小小的飛石便可將一個健壯的生命擊倒;一顆小小的米粒也能讓一個鮮活可愛的嬰兒停止呼吸……

《四十二章經》中,釋迦牟尼佛曾問身邊修道的人「生命有多長久?」這個問題,有人說:「幾天時間」有人說:「有吃一頓飯的工夫。」有的說:「在呼吸之間」,而佛獨肯定後者。我們凡夫幾十年的生命覺得挺長久的。其實一息不來,便已命喪黃泉,何來長久?即使能活百年,在時間的長河中,亦是星光霎那的閃現。

人們總是這樣,當明白了生命的短暫之後,就把人生看成是虛無飄渺,從而追隨無盡的慾望,以追求財、色、名、食、睡為終極目標,沉湎於吃、喝、玩、樂之中。當無常之鬼悄悄地逼近,在人們一片遺憾聲中,無耐地痛苦地離去。

做為佛教的信仰者,在感悟生命短暫的同時,更應相信智者們的教誨。對生命的認識,不應該簡單的以「斷滅」的態度來對待,相信生命是因業而受生;最終也會因業而受報。在輪迴的路上,人身只是一段短短的旅程。而在這段旅程中,你的行為將決定將來的旅程,是舒坦的陽光大道?還是充滿著痛苦的遍布荊棘的懸崖小徑?明白生命的壽夭、幸福與痛苦,自有其起因;自有其結果。也更應相信自己目前的行為造作,會改變已有的一切,從而抓緊一切機會,培養良好的行為,積聚更多的福慧資糧。面對死亡,與其戰戰驚驚消極地等待,不如以坦然的心態接受,不驚不怖地把握生命之舟的方向,進一步地脫離生死苦海。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迴向給文章原作者及眾讀者。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廣告是系統隨機配發,我們無法詳細控制、選擇。請您切勿購買任何動物製品、肉食。不要買漁獵、捕鳥的器具,拒絕殺生。不要玩殺人遊戲,殺人遊戲與實際殺人果報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萬惡淫為首,邪淫是輪迴和災禍的根本。因果報應,如影隨形。切記!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現代因果實錄》-2-廠里有的,我家都有
長期缺失的「死亡教育」,能讓我們學會什麼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