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重修百丈大智懷海禪師塔院記 260

重修百丈大智懷海禪師塔院記 260

點擊下方按鈕收聽本期極樂佛音廣播

自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正法眼藏,涅盤槃妙心,遂得永傳。而西天四七,東土二三諸祖。心心相印,固已騰輝竺震矣。

自從靈山會上,世尊拈華,迦葉微笑。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於是得以永傳。而西天的二十八位祖師,東土的六位祖師。心心相印,固然已經輝耀印度中國了。

迨至南嶽讓下,出馬祖一。其啟迪之法,超越常格。機用無方,善巧莫喻。即彼迷情,示本覺心。不離當念,超凡入聖。如驚天霹靂,聞之則喪身失命。如甘露醍醐,嘗之則起死回生。

傳到南嶽懷讓禪師座下,出了馬祖道一禪師。他啟迪學人的方法,超越常途。玄機妙用,沒有一定的方式,善巧方便,不能用語言來說明。隨眾生的迷惑之情,開示本來的覺悟之心。不離當下一念,超越凡夫,入於聖流。如同驚天霹靂,聽到了就會喪失身命。如同甘露醍醐,品嘗之後就會起死回生。

不但如來大教,悉彰常住真心。且令山河大地,全顯法王妙體。直教舉世間形形色色,咸歸本地風光。盡宇宙法法頭頭,親見當人自己。故得會下傑出八十四位知識,而懷海禪師,實為第一。

不但如來的大教,全都彰顯常住真心。而且令山河大地,全部顯現法王妙體。直教全世間形形色色,全都歸於本地風光。盡宇宙法法頭頭,親眼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馬祖道一禪師的座下,傑出的有八十四位善知識,而其中懷海禪師,實為第一。

當野鴨飛去,鼻頭扭回。振威一喝,耳聾三日時。直如金像脫模,光明遍照。獅子出窟,威猛無敵。遂於百丈山,大開選佛之場。以一法不立之洪爐,鑄萬德本具之佛體。

正當野鴨飛過去之時,馬祖道一禪師以此事啟問懷海,因此將懷海禪師的鼻子扭回。在懷海禪師向馬祖道一禪師請法之時,馬祖振威一喝,懷海禪師當下大悟,說自己耳聾三日的這些時刻。就如同金像脫去外面的模具,光明遍照十方。獅子出得岩窟,威猛天下無敵。於是懷海禪師在百丈山,大開禪修道場。以一法不立的禪宗洪爐,鑄萬德本具的自性佛體。

其自行化他也,則律教蓮圓修無間,戒定慧一道齊行。其隨機說法,了無轍跡。而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一段,最為親切。

懷海禪師的自行化他,是律、教、凈圓修沒有分別,戒定慧三學一道齊行。懷海禪師的隨機說法,沒有一點痕迹可尋。而「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念,即如如佛」這一段開示,最為親近貼切。

深慮法久弊生,嚴立清規,預為防範。殆稟佛律制,以期因時適宜耳。遂為天下叢林金科玉律,而天下師表閣,由茲建焉。

深深憂慮佛法年久,易生弊端,於是嚴格建立百丈清規,預先加以防範。這是稟承佛陀的戒律而制定的,以期望適合時機罷了。於是成為天下叢林的金科玉律,而天下師表的樓閣,由此也就建立了。

其律身也嚴,作務必先眾,或有阻之,則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訓。其誡眾也摯,故有不昧因果一語,令彼誤道不落因果者,立脫野狐業報之身。

懷海禪師嚴於律己,勞作必在眾人之先,如果有人阻攔,他就不吃飯,所以就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訓誨。他誡敕大眾也很誠摯,所以有「不昧因果」這句話流傳下來,令那個錯誤說出「不落因果」的眾生,立即脫離了野狐的業報之身。

若約實際理體而論,則凡聖生佛,因果修證,俱不可得。若據修持法門而談,則如來上成佛道,眾生下墮阿鼻,皆不出因果之外。明理性不廢事修,則為正知。執理性廢棄事修,則成邪見。

如果針對實際理體來論說,那麼凡夫聖人,眾生佛陀,因果修證,都不可得。如果根據修持法門來說,那麼如來上成佛道,眾生下墮阿鼻地獄,都不超出因果道理之外。深明實際理性,不廢事相修持,這是正知。執著實際理性,廢棄事相修持,則成邪見。

毫釐之差,佛獄立判。前百丈主人,欲拯末世狂慧之墮落,不惜現身示報。實與百丈禪師,砧(zhēn)錘相成,煅淬(cuì)相濟。

毫釐之差,是成佛還是入地獄立刻判定。前一任百丈山的主人,想要拯救末世散亂不定的淺慧之人的墮落,不惜以身顯示果報。實際上與百丈禪師,是如同砧石鐵鎚,相輔相成;煅燒淬鍊,互相濟助。

俾後之禪者,徹悟不涉因果之理,實行修因證果之事,以期究竟徹證而圓彰焉。此兩百丈之深心,學者不可瞞盰讀之也。

使得後來禪修的人,徹悟不涉及因果的實理,實行修因證果的事,以期望究竟徹證而圓滿彰顯清凈佛性罷了。這是兩位百丈山主人的深切用心,學習的人不可以糊塗馬虎地讀過。

其山屬江西奉新縣,其寺當百丈創建後,即敕賜為壽聖禪寺。憲宗元和九年,百丈示寂,壽六十六歲。

百丈山在江西省奉新縣,這座寺院在百丈懷海禪師創建之後,就被皇帝敕賜為壽聖禪寺。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年),百丈禪師示寂,世壽六十六歲。

穆宗長慶元年,敕謚(shì)大智禪師,塔曰大寶勝輪。塔距寺二里許,自唐迄今,千一百餘年,其法道不無興衰。賴有負荷法道之人,為之住持,故得寺塔常存,宗風依舊。

唐穆宗長慶元年(821年),帝敕謚號為大智禪師,塔名為大寶勝輪。靈塔距離寺院有二里多,從唐朝至今,有一千一百多年了,期間法道有興有衰。幸賴有負荷法道的人,來此住持,所以寺院靈塔得以常存,禪門宗風依舊。

清末以來,屢罹(lí)兵災,加以荒歉。以致寺無高人,塔院頹敗。民國八年,歲在己未,寺主自成師,不忍祖道湮沒,躬請先勤和尚住持,永為十方傳賢叢林。

清朝末年以來,多次遭到戰亂兵災,加上荒年歉收。以致寺中沒有高僧主持,塔院傾頹敗壞。民國八年己未年(1919年),寺院主人自成法師,不忍心祖師道場湮沒,躬請先勤和尚來作住持,永遠成為十方傳賢的叢林。

至十二年,先勤交與瞭然。二人系法門摯友也。同念祖師塔院,破敗不堪。乃具啟募於諸方同衣,得洋若干圓。

到了民國十二年(1923年),先勤和尚交給瞭然和尚。他們二個人是法門摯友。共同想到不能讓祖師的塔院,破敗不堪。於是寫了啟告文募資於諸方僧人,得到若干洋圓。

遂將塔殿獻殿,揭底重修。而院牆僧寮,悉令完好,共享洋若干圓。余者贖回田地若干畝,以供塔院住僧道糧。

於是將塔院殿、祭獻殿,徹底重新裝修。而院牆僧寮,全都令其完好,共用若干洋圓。剩餘的錢贖回田地若干畝,以作為塔院常住僧人的道糧。

夫剝極則復,否極則泰。先勤瞭然二師,先後住持百丈,殆非偶然。塔院既修,欲發揮百丈道要,與寺塔興復之由,命光記之。光愧不知禪,姑就百丈故事,及現事,而直言之。俾未來諸賢哲,有所考稽焉。

衰敗到了極點,就會轉成興盛;壞到了極點,就會向好的方向轉變。先勤、瞭然二位法師,先後住持百丈山,大概不是偶然。塔院既已修好,就想要發揮百丈祖師的禪道大要,與寺塔興復的緣由,請我寫篇記文。我很慚愧,不懂禪宗,姑且就著百丈禪師的故事,以及現在之事,而直接說明。使得未來的諸位賢者哲人,有一個考據核實罷了。

又自世尊入滅以後,凡諸寺宇,莫不以佛為主,而特立其殿於寺之正中。百丈立清規,凡祝厘祈禱佛誕等,皆於大殿誦經,而朝暮課誦,更不待言。

又者,自世尊入滅以後,凡是一切寺院,沒有不是以佛像為主,而且特別建立大雄寶殿在寺院的正中。百丈禪師所立的清規,凡是祝福、祈禱、佛誕等佛事,都在大殿誦經,至於早晚課誦,就更不用說了。

自宋高僧傳,以前立佛殿,後樹法堂,訛作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而楊大年作清規序,遂踵其謬。不思若無佛殿,凡諸祝厘祈禱等,當於何處施行。

自從宋朝贊寧的《高僧傳》中,將「前立佛殿,後樹法堂」,錯訛傳成「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而楊大年所作的《百丈清規序》中,延續了這個錯誤。不想想,如果沒有佛殿,凡是一切祝福、祈禱等佛事,應當在什麼地方來舉辦施行呢?

將寺中並無一佛耶,抑供佛於偏殿耶。無一佛,則與外道無異。自居正位,供佛偏殿,以行祝厘祈禱等事,則與蔑國慢佛何殊。

將寺院中一尊佛像都沒有呢?還是將佛像供在偏殿呢?寺院中沒有一尊佛像,就與外道沒有兩樣了。自己居在正位,將佛像供在偏殿,來舉行祝福、祈禱等佛事,這與蔑視國家,輕慢佛陀有什麼差別?

只此最極顯著之訛,自宋及元明清,年將近千,無人表正。俾百丈禪師,橫遭誣衊,豈不令人痛心疾首。證義記改作不立余殿,先樹法堂,亦不成話。此乃一時急先之說,豈可以為永垂定范。

這個最明顯的錯誤,從宋朝到元、明、清,將近一千年,沒有人來釐清匡正。使得百丈禪師,橫遭後人的誣衊,這不是令人痛心疾首嗎?《百丈清規證義記》中改成「不立余殿,先樹法堂」,這也不成話。這是一時急先的說法,哪裡可以作為永遠流垂的固定軌範呢?

故將事理略表於此,以期後賢知宋僧傳,及各藏清規序之訛。俾百丈禪師,大暢本懷於常寂光中,則幸甚幸甚。

所以將事理,大略在此表明,以期望後賢之人知道宋朝《高僧傳》,以及各部藏經中《百丈清規序》的錯誤。使得百丈禪師,大暢本懷於常寂光凈土中,那麼就非常慶幸欣慰了。

註:紅色字為文鈔原文,黑色字為白話譯文

新浪微博:@昌義法師

微信公眾賬號:昌義法師

訂閱即能第一時間獲取最新佛訊,及昌義法師每日法語!

歡迎大家轉發,分享也是一種功德!

恭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九龍山極樂寺 的精彩文章:

千佛圖頌並序-218
江蘇興化劉庄場貞節凈土院碑記 250

TAG:山西省大同市廣靈縣九龍山極樂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