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茶=荒野白茶,大葉片=荒野冬片,這些混淆的白茶概念該丟棄了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錄了這樣一段文字:
「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
說的是宦官趙高,圖謀不軌,想要測試群臣的反應,於是就玩起了小把戲。
這天,他牽了一頭鹿獻給秦二世,諂媚地將鹿說成是馬。
耿直的秦二世一聽,樂壞了。「丞相這是在開玩笑吧,這是頭鹿,怎麼是馬?」
結果呢,群臣敢說實話的,沒有一人。要麼沉默,要麼趨炎附勢,和趙高附和,非要說在殿上的是一匹馬。
這就是歷史上經典的故事——指鹿為馬。
雖說趙高指鹿為馬的歷史,離我們很遙遠,但他這種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做法,在生活中,卻有不少。
比如在購買白茶時,就能遇上這類混淆概念的做法。
《2》
混淆概念一:荒茶=荒野白茶
如果說白茶是六大茶類中的後起之秀,那麼荒野白茶就是這後起之秀中,最亮眼的一個。
荒野白茶為什麼好?憑什麼能成為白茶中備受矚目的那個?
還是源於它的種植方式。
荒野白茶,指的是荒郊野外自然生長的白茶。
荒野白茶,屬於白茶中,最自力更生的那一類,汲取的營養、水分等,全憑自身努力獲得。因為無人打理,荒野白茶樹周圍,雜莽叢生,茶樹還要和這些敵人競爭養分。
物競天擇。
適應野外惡劣環境生存下來的白茶,天生帶有一股野勁。
這股野勁,在香氣里的表現,是狂放的,入口後就能感覺到香氣在口腔中遊走,就連毫香也比台地白茶要濃郁幾分。
這股野勁,化到湯水裡,滋味綿長、勁道,有一股力量在與味蕾暗暗較勁,增加了喝茶的趣味性。
口感獨一無二,香氣狂野恣意,荒野白茶的品格獨樹一幟,輕鬆俘獲老茶客們挑剔的味蕾。
加上荒野白茶種植量少,採摘難度大,物以稀為貴,荒野白茶自然成了白茶中最稀缺,價格最高的一類。
荒野白茶價格高,這也讓許多不務實的人,打起了「荒野白茶」這個名號的想法。
這些人也知道趨利避害,並沒有直接用上「荒野白茶」的稱謂,而是李代桃僵,直接把荒野白茶,簡稱為「荒茶」。
許多不明真相的茶友,聽說「荒」這個字,誤以為它就是荒野白茶。
殊不知,荒茶並不等於荒野白茶。
在荒茶的地界,還有一種名為拋荒白茶的茶,即人工拋荒多年後的白茶。
它和荒野白茶,還是有實質性的區別。
荒野白茶,中心在於「荒野」,即是荒廢多年,又是生長在荒郊野外,遠離人煙。符合這兩個條件,才叫做荒野白茶。
而被人為荒廢的台地白茶,只能算拋荒白茶,而非荒野白茶。
當然,正宗的荒野白茶和拋荒白茶,除了品質上有差異,就連價格,也不能同日而語。
故而我們在購買荒野白茶時,要了解清楚:這款茶,究竟是荒野白茶,還是拋荒白茶。認準白茶的真實身份,莫要混淆咯。
《3》
混淆概念二:大葉片=荒野冬片
荒野冬片,是李麻花壓箱底的嫁妝之一。
可以說,目前正宗的荒野冬片,年份止步於2016年。因荒野冬片製作難度大,S師傅已經連續兩年沒採制,至於今年做不做,未知。
但荒野冬片,它又因為醇厚,清涼,柔和,怎麼泡都不會苦的特點,成為許多茶友追逐的對象。
很可惜,現如今正宗的荒野冬片,少之又少,只被一些收藏家們悉心收藏起來,市面上流通的少之又少。
量少,方顯珍貴。
但也正因為荒野冬片少,見到它廬山真面目的茶友,屈指可數,這就導致市面上出現用大葉片冒充荒野冬片的現象。許多人覺得,這類葉片大似手掌的茶,就叫做荒野冬片。
不!
葉片大不能和冬片划上等號。
荒野冬片的名稱由來,是因為它的本株,出自荒野白茶。
荒野白茶,包含了兩個概念,一是荒,二是野。
荒,是指生於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生長之地是人跡罕至的荒山。
野,是指茶樹無人照管,無人搭理,野放,像野人一樣生活。
荒和野,組成了荒野冬片的內核,也是它最吸引人之處。
而冬片二字,是對於它採摘季節的限定。是指采於冬季,采於冬至後,是一年到頭從春生長到冬的老葉片。
既荒、又野、還是冬季的老葉子,荒野冬片的名字,得名於此。
如果是台地白茶,也能採摘冬片。只是台地的冬片,葉片發黃,葉張橢圓而小,葉脈纖細,不似荒野冬片,葉片厚實,纖維明顯,臘質層厚,葉片黃綠,葉張舒展。
要買荒野冬片的茶友務必要認清荒野冬片的真面目,更要明確,並不是所有的大葉子,都有資格稱為荒野冬片。
《4》
混淆概念三:夏茶=「紅葉壽眉」
在茶圈,流行一句話——春茶苦,夏茶澀,要好喝,秋白露。
一年四季,適合採茶的季節,集中在春秋兩季。尤其是春季,是各大茶類採摘的高峰期。春季採摘的茶葉,擁有豐富茶氨酸物質,春茶製作好後,擁有一年當中最明顯,最濃郁的鮮爽感。
同時春茶當中的營養物質,又是最豐富的,備受老茶客喜愛。
秋茶,則擁有更為醇厚的口感,這種厚實的湯水,能讓大多數茶友接受。
而夏茶,屬於被市場淘汰的茶,基本上不採摘。
茶到立夏一夜粗。
到了夏季,隨著氣溫的升高,茶葉的生長速度加快,茶氨酸物質大量被分解,一種名為花青素的物質,在茶葉中大量積累,兒茶素等多酚物質也在不斷上升。
因此,夏茶喝起來帶有濃烈的澀感。
在福鼎高山地區,茶農們不採摘夏茶。
夏季停止採摘,可以確保秋茶品質,甚至為了保障秋茶中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茶的品質,相關領導小組還規定不準採摘立秋茶。
這一做法,是為了確保福鼎白茶的整體品質。
然,總有些劍走偏鋒的人,反其道而行之。採摘夏白茶,以次充好。甚至因為夏季溫度高,葉片中的葉綠素被大量分解,且制茶時溫度過高,此時製作出來的白茶外觀顏色發紅。
但有心的人,並不覺得壽眉顏色發紅有什麼不妥,還想出了一個別緻的名稱——紅葉壽眉。
事實上,夏茶不論取了什麼名字去掩飾它的身份,經過沖泡後,都有擺脫不了的澀味,品質差,並不值得喝,更不值得收藏。
《5》
混淆概念四:一級壽眉=三級牡丹
在最新實行的白茶國標當中,對白毫銀針、白牡丹、壽眉的等級,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白毫銀針,分為特級、一級。
白牡丹,分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
壽眉,分為一級、二級。
每一等級下的白茶,都擁有各自的外觀特徵,白毫銀針,一旗一槍,白牡丹一芽一、二葉,壽眉一芽三、四葉。按理說,各個等級間的白茶,該是涇渭分明的,一眼就能看穿。但總有極個李代桃僵的情況出現。
譬如,把一級壽眉,當做三級牡丹進行售賣。
一級壽眉,是壽眉當中,等級較高的一類,它的主要特徵是芽葉連枝,一芽三葉或者是一芽四葉的形態,芽頭秀長,葉片舒展,白毫密集的分布在芽頭位置,葉背處有顯眼的白毫,茶梗突出。
一看,便是壽眉的典型模樣。
而三級白牡丹,即便它的等級是在白牡丹最末端,它的外觀也該是白牡丹的模樣。
一芽一二葉,是常態。細看三級白牡丹,它的芽頭,要比一級壽眉更肥壯些,葉片更小一些,茶梗更細小、更短。要用一級壽眉充當三級白牡丹,二者還是隔著等級的鴻溝。
把一級壽眉當成三級牡丹,不過是掩耳盜鈴的做法。
用一級壽眉充當三級白牡丹,只因白牡丹的價格,要比壽眉略高一些。但這一張冠李戴的做法,瞞得了一時,瞞不過一世,隨著茶友們的喝茶水平提高,謊言終有被識破的一天。
《6》
荒茶=荒野白茶、大葉片=荒野冬片、夏茶=紅葉壽眉、一級壽眉=三級白牡丹,這些都是常見的,容易被混淆的概念。要是有心人稍加引導,許多新茶友甚至還無從辯駁。
但這些混淆的概念,經不起推敲。
荒野白茶、荒野冬片、三級白牡丹、一級壽眉,都帶有鮮明的特徵,稍稍用心,就能發發現端倪。
喝茶,買茶,關鍵還是在於做個有心人。
心中有明鏡,自然不必擔心買錯茶!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每年曬一曬,定期通通氣,白茶儲存的2大誤區,將傷害你的白茶!
※按時間採摘的茶,越靠前,茶的品質越好?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