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啟功:松雪中年字多寓方於圓!

啟功:松雪中年字多寓方於圓!

趙孟頫是創造一種風格的書法家,《元史》說他諸體皆善,篆、籀、分、隸、真、行、草書,無不冠絕古今。

他的楷書用行法,尤為精絕,位列「四家」。要了解這樣一位大家的書法風格,我們且從一則題跋開始:

右趙孟頫四十四歲所書《歸去來辭》真跡一卷。松雪中年字多寓方於圓,儀態洒然,奇處尤在鋒芒,轉折無毫髮滲漏,於安詳整飭中見運斤成風之妙,非有筆塚墨池之勤,而復精神飽滿、用志不分者,不能到也。余昔於松雪書固嘗率爾慕之,亦嘗輕易毀之,實於書學毫無真解。今餘生歲月恰同松雪書此之年,銳意臨池已二十餘稔矣,於先賢甘苦始自謂稍有知見,如此,但不識今後進退更何如耳?!至於此卷署名「俯」字,觀者多疑之,然自用筆結字,以至紙墨印章、簽題跋尾,無一不足以證其真實不虛者。故吾今將據此大書,以補松雪傳記曰「名孟頫,亦書作孟俯」也。後六百五十七年歲次乙未,啟功識於北京寓舍。

在寫《歸去來辭》時,趙孟頫書法的獨特風格已經形成。「寓方於圓」是說他的用筆,其鋒芒和轉折處尤其精彩。「整飭安詳」是說他的布局和氣息,書法的布局忌狀如運算元的整,亦忌一盤散沙的亂,讓人絕倒處莫過於經過長期訓練後無意為之的風行之妙。

啟功先生在講書法的結構時,常常引趙孟頫的一句話「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而且多有批評之意。所以很多人以為他只重結體,忽視用筆,但我們只要多看幾件他的作品便可以發現,他很好地發展了趙孟頫這種寓方於圓的筆法。他對趙孟頫的批評,是針對時人多玄談用筆忽視結體而發的。

趙孟頫的觀念和實踐是統一的,我們具體來看其書法的特徵:先看用筆。

與唐人楷書迥異,趙孟頫書帖的圓筆較多,下筆自然婉轉,轉折處方圓兼備,直逼晉人。他的楷書代表作《膽巴碑》中字的起筆處,或筆鋒直接入紙,出尖峰,如下圖「焚」「毀」等字;或筆鋒入紙後下壓,中鋒、側鋒交替變換,增加筆畫的厚重感,如下圖「取」「其」等字。

我們對比王羲之的《黃庭經》《樂毅論》等魏晉名帖,很容易看出這種起筆的方式全從晉人處得來。如果我們看原帖,就知道趙孟頫楷書字的大小與唐人大體類似,比魏晉人的楷書字要大一圈,這決定了他在行筆時更加穩健,需用中鋒直行。

中鋒行筆寫下的筆畫比略帶側鋒的筆畫要細,所以如果我們放大看,趙字的筆畫中間要比兩端細一些,但是他寫得穩健,所以不那麼明顯罷了。我們很多人寫字可能會有一個感受,就是臨了魏晉人的楷書之後,再寫字,很難寫大,即使寫大也顯得小氣。

這個問題的褃節兒處在行筆,魏晉人的楷書字小,除去起筆和收筆的動作,中間行筆的空間很小,所以臨習時常常為我們所忽略,忽略這個還想把字寫大,寫大氣,就很難了。

蘇東坡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其中大字的「結密而無間」就需要趙孟頫這樣紮實而流暢的行筆。

收筆處,或回鋒頓筆,或提筆出紙,趙氏都處理得自然得當。一個比較明顯的特徵是字中有撇,末筆為捺、長點的字較其他更為舒展。這對於把所有筆畫都納入法度的唐人楷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解放,也更符合人們寫字的習慣。

把魏晉人的楷書寫大,寫得更符合書寫習慣,可以說是趙孟頫楷書的一大貢獻。

趙字的轉折處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三種,方折、圓轉、方圓之間的轉折。上圖中方折的如「周」「東」等,能明顯看出轉折處形成的角。圓轉的如「像」「為」等,把轉折的地方寫成圓潤的弧狀。

方圓之間的轉折如「祖」「僧」「傳」等,能看出他在轉折處的頓筆,但沒有明顯的角度,這是典型的「寓方於圓」,是從行書中拿來的筆法。再看結字。趙字的結字是十分嚴密的,大致延續了中宮收緊,四周發散的特徵,但又不囿於此,他將瀟洒超逸之氣蘊乎規整莊重之中。

我們將趙字中的「大」字結構略加分析,可以看出其橫畫斜上,打破橫平豎直的呆板,撇豎起挺拔,捺平卧舒展,筆筆皆有出落,結字緊勁,引筋入骨,有舒展妙麗之趣。趙書中的「大」,於趙之諸墨跡碑版中多有所見,「大」字或大或小,隨帖而異,但結體格局完全一致;有時在同一帖中亦數處重複出現,而筆畫位置如出一轍。

若將同帖中兩個「大」字相重,則畫畫相合。結字如此嚴密,通篇的布局自然就容易行列整齊,如精兵布陣,又如老臣上朝,整飭之中各負勇力,充溢著一股大度安詳之氣。

當然這種安詳,如果拿唐楷和魏碑來比,未免有些過於工整完美,以至於流麗和柔弱了,這也是帖學至於此而少有進益的緣故。

最後是點畫。趙之楷書字一筆一畫,經營位置,左顧右盼;一字一行,注意姿法,巧作排接,自首至尾,一絲不苟,通篇神韻滿溢,「無一惰筆」而「純熟之極」。如趙書《汲黯傳》近二千字的小楷書,點畫秀麗遒潤。《道德經》小楷書近七千字,其中在二行內,有四個「曰」字和七個「大」字,相同的字雖多而一氣寫出,卻無一點輕滑陋態。

對一個書法家, 甚至藝術家、 學者要做到理解之同情, 實在不易。我們大概很少人能有啟功先生那樣身體力行的感悟, 但也不是沒有進路。博物館裡展覽最容易吸引人的大概是藝術品背後的故事, 通過現代發達的網路,獲得故事再簡單不過。

就 《膽巴碑》 而言, 了解膽巴是元代前期的僧人, 被世宗封為國師, 之後仁宗命趙孟頫為文並書, 述帝師膽巴生平事迹。甚至 《膽巴碑》 的流傳遞藏等, 都只是藝術欣賞的第一步, 也就是外圍的問題。

真正進入欣賞之後, 是看它的氣韻, 分析它的技法, 我們或者被氣韻所感動, 或者被技法所折服。《膽巴碑》 的一筆不苟實在是太容易讓人震撼, 有太多的東西值得學習。這還不夠, 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細緻地去看,透過那些細膩的筆觸看到作者灌注在每一筆的力量和情緒, 若有神會, 那時真是無物無我, 「不識今後進退更何如耳」。

本文節選自

《書法賞評》

原題為:《啟功 跋發微———論趙孟頫中晚年的書風》

作者:何漢傑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怕黑與責任 的精彩文章:

這件在國展中獲獎的書法,專家認為是丑書,連沈鵬也牽連了!
梁啟超說,書法為第一等娛樂!

TAG:怕黑與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