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殲10C雖有殲20核心技術卻隱身無望,歐洲人新思路或可補短板

殲10C雖有殲20核心技術卻隱身無望,歐洲人新思路或可補短板

殲-10C等國產三代半戰機目前已經大批量生產,並在中國空軍形成氣候、逐漸成為中堅力量。殲-10C衍生自殲-10A,但內部其實已經脫胎換骨,許多技術都是直接沿用殲-20成果。但它們有一個缺憾就是隱身,殲-10C的隱身能力相比早期殲-10無疑是有一定進步的,但與真正隱身機比還是相去甚遠。

隱身在現代戰爭的地位已無需多言,在這一背景下,歐洲軍工正試圖通過其他方式也讓與殲-10C同級別的「颱風」、「陣風」具備「隱身」能力。其中的大致方向就是充分利用電子戰成果,今天,北國防務就來說說電子戰方向的「數字隱身」技術。

今年的巴黎航展上,「歐洲戰機」聯盟宣布了「長期升級」(LTE)計劃,這意味「颱風」戰機將有一連串升級計劃使其能夠再戰數十年。其中一個項目稱為「數字隱身」,負責的萊昂納多公司說這是「通過先進電子戰技術形成的干擾信號風暴『隱藏』自己」。無獨有偶,「歐洲戰機」聯盟在後來的廣告中宣稱紅旗演習中有F-16假想敵教官說:「我們把你當作隱身戰機,因為我們看不到你也打不到你」。

理論上,電子戰干擾跟隱身技術是可以相輔相成的,例如在F-117的早期研究階段,有廠商認為純隱身是不可能的,於是提出了電子戰搭配隱身的方案。但世界上通常是隱身增強了干擾效果,干擾要反過來增強隱身效果比較困難。原因是,電子干擾原理不外乎「雜訊」與「誘騙」兩大類,前者是發射高強度電波涵蓋了大範圍的角度或距離而掩蓋自身反射的回波;後者只在局部製造了較強的信號讓雷達誤以為是真正的目標。但這兩種類別的共同特點是要發射電波並讓雷達接收到,則雷達勢必會發現「某種動靜」,因而察覺到攻擊行動正在發生,而這與隱身要躡手躡腳地穿透防空網而不被察覺是衝突的。

一種誘騙式干擾原理是在與自身相同的位置製造假目標,但慢慢推移距離好讓雷達不再鎖定自己。但雷達幕上至少會出現一個目標,而不是完全隱形

例如1982年的貝卡谷地空戰,以色列用電子干擾搭配硬殺手段癱瘓了敘利亞的防空網,但敘利亞還是知道自己遭到攻擊的,只是每一個防守的動作會遭到致命的報復。不過,以色列在2004年對敘利亞核設施的空襲就達到了等同隱身攻擊的效果,敘利亞防空部隊在整場行動未發一彈也不知道自己遭到攻擊。以色列如何達成這種效果仍然是個謎?一種說法是並用了網路攻擊手段侵入敘利亞的作戰管理系統,讓指揮中心「看不到」以色列戰機。然而,這種戰術要搭配網軍的支持,不可能濃縮到一架戰機裡頭,也不可能對任何雷達與敵機都實時入侵成功。

美國《大眾科學》雜誌對「陣風」主動消除技術的想像圖,但後來並沒有更多證據佐證這種技術的可行性

法國的「陣風」戰機也曾宣稱「有一種『隱身』電子戰能力可以讓自己隱形」,當時有部分外媒認為它指的是「主動消除」技術。這種技術已大量運用在降噪耳機上,藉由發射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音波來消除噪音。但這要應用在電子戰上有兩大問題:一是頻率越高,能製造反相波的時間越短,一般降噪耳機遇到頻率高又不固定的噪音就會來不及消除了,更別提雷達頻率是MHz到GHz等級,相位時間差比音波的千分之一還低。

另一個問題是耳機消除的對象在近端,電子戰要消除的對象卻在遠程,也就是說你發出的反相波可能被遠程其他的雷達或電子系統接收到,反而變成一種「目標信號」。目前沒有更多信息顯示「陣風」真有主動消除能力,不過美國的B-2轟炸機也可能使用主動消除技術。蘇聯境內的超地平線雷達由於波長太大,加上從上方照射目標,對隱身外型具有免疫效果,而B-2轟炸機有某種方式可以對抗卻沒有公開,可能便利用其頻率較低的特點(3~30MHz)而發射反相波來對付。

「颱風」與「陣風」的說詞也可能是一種誇飾,真正的含義可能僅是「無法鎖定」而非「探測不到任何目標」。「颱風」的DASS電子戰系統有一個重點是其翼尖施放的光纖拖曳誘餌,這種誘餌能根據機上接收到的雷達信號產生干擾波,但由於誘餌遠離戰機有數百米遠,因此即便雷達察覺到干擾,標定的干擾源也是誘餌而不是戰機本身。目前的信息大多說這種誘餌產生的是誘騙作用,若其發射功率能提高到掩蓋飛機回波的程度,是否可從「無法鎖定」的效果提升到「無法探測」戰機(但仍會探測到誘餌)呢?

交叉眼乾擾需要2組收發天線(上),間隔距離越大越好(中)但它只能在特定角度產生扭曲的波前,如果這些角度沒有對準雷達反而會暴露自己的方位(下)而如果所有條件都滿足,雷達就會以為自己的瞄準有誤差而轉向,所以適合對抗導彈的雷達導引頭

另外有一種稱為「交叉眼」(CrossEye)的技術也有類似的干擾效果,因此又被稱為「虛擬拖曳誘餌」。該技術需在飛機的左右或前後兩端安裝接收與發射天線,當A天線接收到信號就將其相位反轉送到B天線後,兩端同時發射振幅相同但相位相反的干擾信號,會合成一段方向扭曲的波前,使接收天線量測角度產生偏差。

這種原理很早就被發明,但以模擬電子技術很難產生精確的波形,直到2000年才由義大利宣稱以數字射頻存儲(DRFM)技術實現。由於負責「颱風」DASS電子戰系統的萊昂納多跨國公司就是由義大利主導,那麼所謂的「數字隱身」是否為利用數字射頻科技的「交叉眼」干擾呢?值得後續觀察。

顯然,歐洲的這一發展方向還是值得我們關注的,確實可行的話也能借鑒一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北國防務 的精彩文章:

美國軍工活成印度?F22隱身缺陷未能解決,成殲20反面教材

TAG:北國防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