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冷兵器時代,中箭者非死即殘,古代箭矢的威力真那麼恐怖嗎?

冷兵器時代,中箭者非死即殘,古代箭矢的威力真那麼恐怖嗎?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沙場之上危機四伏,刀光劍影流矢橫飛,有人負傷,有人致殘,有人丟了性命。真正能在沙場上回來,還能壽終正寢的人少之又少,多數征戰而還的人都留下了各種各樣的傷勢和隱患。在古代冷兵器時代,弓箭絕對是每場戰役都會出現的武器,而古代戰場死於箭傷的人也遠多於刀劍。

三國時期,中國大地上發生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戰役,翻開《三國志》就會發現有不少三國名將都中過「流矢」,對他們的人生產生了巨大影響。

一、致死。

三國中第一個死於箭下的名將,就是「江東猛虎」孫堅了。根據《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記載,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是兵法大家孫武的後代。討伐董卓時,孫堅曾與呂布有兩次交鋒,呂布均以失敗告終。初平三年(192),袁術派孫堅出征荊州攻打劉表。劉表派黃祖在樊、鄧一帶迎擊。孫堅擊敗黃祖追過漢水,包圍了襄陽,孫堅單身匹馬登上峴山,被黃祖的軍士用箭射死。

二、致殘。

夏侯惇,字元讓,三國時期曹魏猛將,他可以說是曹操身邊的大紅人,人稱「敗仗不斷,陞官不停」。關於夏侯惇,最有名的一個故事便是「拔矢啖睛」了。演義里,曹操派遣夏侯惇率軍馳援劉備,夏侯惇在與高順激戰時,被呂布手下小將曹性暗箭偷襲,射中左目。夏侯惇一把拔出箭矢,吞下了箭頭上的眼珠,拍馬挺槍,刺死曹性。

而《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太祖自徐州還,惇從征呂布,為流矢所中,傷左目。」夏侯惇確實在征討呂布的過程中被射瞎了一隻眼睛,但中的是流矢,至於是誰射的,不知道。眼睛瞎了不像其他的器官受傷還能恢復,所以戲曲、遊戲中的夏侯惇多是以獨眼的殘疾人形象出現。

三、致傷。

關羽關二爺,在演義中不僅僅是「秒殺之王」,也是「中箭之王」。過五關斬六將時,韓福射中過他;戰長沙時,老黃忠射中過他;水淹七軍時,龐德也射中過他,著名的「刮骨療毒」便是發生在關二爺身上。儘管《三國演義》多有「吹捧」關羽的章節,但是「刮骨療毒」這一段卻是真實存在的。《三國志》曾記載:

「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按照今天的說法關羽這種中箭後遺症,應是「外傷性骨髓炎」,中醫稱「附骨疽」,又叫「鐵骨瘤」,

其主要原理是外傷所引起的骨骼感染,時間長了的確會在原創面附近生出一些「死骨」。關羽「刮骨療毒」的手術並非書中描述的那麼「恐怖」,不過是一般性手術,只需把生成的「死骨」取出即可。至於是不是「華佗」主刀其實已經不是重點了;因為華佗早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已被曹操所殺;而關羽是在11年後的「襄樊之戰」才得以刮骨療毒。

冷兵器時代,中箭者非死即殘,最輕如關二爺那般「致傷」,也要刮骨療毒,古代箭矢的威力真那麼恐怖嗎?冷兵器時代的箭頭都是金屬制的,帶倒鉤,一旦射得較深,取出箭頭必須剜肉傷骨,相當於做個不小的手術。在戰場上,既缺乏及時的清創處理,又沒有抗生素殺菌,往往送回營帳後就傷口嚴重感染,最終不治。

更要命的是,箭頭上如果有髒東西,比如鐵鏽、泥土,甚至糞便、毒藥(某些部隊和土著的暗黑技能),破傷風在所難免,併發症死亡,一點也不奇怪。因此很多古代名將在中箭後無法痊癒,最終「箭瘡崩裂而亡」,如養由基、老黃忠、太史慈等等。像關二爺這般「刮骨療毒」之後,還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少之又少。

(參考資料:《三國志》、《中國古代兵器圖說》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秘聞趣事 的精彩文章:

溥儀沒上過學,但是看了他的英文手稿就明白,什麼叫「大師」!
直到土木堡被俘虜,明英宗才想明白,當年朱棣五征漠北都幹了啥!

TAG:歷史秘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