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的奇蹟,萬里長城盡頭竟在海里,外媒表示:中國人太聰明
一說到去北京,那麼必然要登一下萬里長城,連外國人都知道,不登長城非好漢這個道理。長城是秦始皇智慧的結晶,在長城建立的時候,可以說是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連司馬遷都認為這是勞民傷財的舉動,當時秦始皇不顧眾人反對,仍然要完工,很多青壯年被抓去做壯丁,多少人在長城上累死,最後才讓我們現在能看到如此龐大的景觀,以至於現在還有人表現,孟姜女哭倒長城的話劇。
但是秦始皇那麼聰明?難道真的是暴政所以才建的長城?其實非也,當時秦始皇告訴扶蘇,全天下的人都可以不理解我,你也居然這麼想我,你不知道那邊的百姓過的什麼日子,流離失所每天擔憂受苦,匈奴屢屢來犯,你沒親眼所見自然會覺得朕做的不對。的確,如果往長遠了考慮,秦始皇這個做法為我們後來的穩定奠定了很大的幫助,這就是所謂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而對於匈奴的侵犯,長城的確起到很好的阻擋作用,只是當下受苦了一些百姓,但往長遠考慮,確實很明智。
那麼長城究竟有多長?其實修長城最早可以說是在西周時期,後來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很多國家紛紛想要防守,因此長城的修築更是達到了巔峰,二十多個諸侯個共同修築,如果把這些朝代的一起統計起來,長城絕對在十萬公里以上。歷史之前留下的明長城和秦漢時期以及更早的長城,統計下來顯示,明長城是8851.8千米,而秦漢時期和更早時期的長城為最長,一萬多千米,總長度加起來已經超過了兩萬多千米,因此在過去來說,長城可以說是修築耗時最長,並且工程非常大的一個防禦體系工程。
在古代來說尤其是明長城為代表,東起遼寧虎山,西到甘肅嘉峪關,中間穿過了很多的省份,而長城主要就是由城牆,關城,衛所,烽火台,城堡等等組成的一系列防禦。這些工程都是由當時的軍事家指導完成的,更加能達到防禦的最佳效果,然而對於長城的修建,其實還有很多讓人更加佩服的地方,那就是利用地形,這是秦始皇時候明白的經驗,後來也被其他朝代效仿。
畢竟這個工程十分的龐大,而且每個關城的隘口全都選在了河流或者峽谷之間,關城是最重要的地方,所有的集中防禦都在這裡,而烽火台也一樣處於危險的地方,剛好達到了易守難攻的地步。長城在建築當面,用的就是現有的材料,就像沙漠當中會選擇用砂礫和紅柳條來選擇鋪墊,這樣長城會更加穩固。
然而就是在我們甘肅玉門關現在還有這種長城的遺迹存在,儘管長城在長,但仍然還是有盡頭的,那麼敵人可不可以繞道而行?這就很體驗古人的智慧了,古人早就想到這一點了,所以山海關作為明長城的第一關口,也就是最東邊的盡頭,也被稱為「老龍頭」,它處於秦皇島,是長城唯一能夠把山,海,關還有城四個融為一體的防禦。
直到現在,國外的友人來到了山海關,仍然會讚歎中國古代人的智慧是多麼的厲害!


※她19歲拒絕豪門未婚夫,嫁心儀丈夫,誰知晚年後悔:年輕欠考慮
※畫上仙女生兩個孩子,一個姓李,一個姓袁,成唐朝預言方面的高人
TAG:歷了個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