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史上唯一:連續四代皇帝都是嫡長子繼位,還有一位開創了盛世!

史上唯一:連續四代皇帝都是嫡長子繼位,還有一位開創了盛世!

(說歷史的女人——第891期)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開始,到1911年清朝宣統帝溥儀退位,中國2132年封建帝制,共出現了四百多位皇帝(由於各種統計不一,沒有太準確的數字),在帝位傳承中,儘管有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但在這數百位皇帝中,真正以嫡長子繼位的皇帝卻非常少。據有關專家統計,在中國的主幹王朝,即秦漢唐宋元明清等朝代中,真正是以嫡長子繼位的皇帝僅有22人!

其中,秦朝0人;西漢4人,即漢惠帝劉盈,漢景帝劉啟,漢元帝劉奭(shi),漢成帝劉驁;東漢1人,即漢明帝劉庄;唐朝6人;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唐憲宗李純,唐敬宗李湛,唐懿宗李漼。宋朝2人,都在北宋,即宋神宗趙頊,宋欽宗趙桓;元朝2人,元英宗、天順帝;明朝6人,即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明武宗朱厚照,明光宗朱常洛,明熹宗朱由校;清朝最可伶,12個皇帝中僅道光帝愛新覺羅·旻寧1人。

從以上統計可見,古代皇帝的嫡長子繼承製基本是白定,很少遵循這個制度的。歷史上的大多明君也都不是嫡長子,比如漢文帝劉恆,他就不是劉邦的嫡子;漢武帝劉徹只是漢景帝第十子;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次子;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宋仁宗是宋真宗趙恆第六子;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康熙帝是順治帝第三子;乾隆帝是雍正帝第四子等。

既然大家都不願遵守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既然這麼多有作為的皇帝都不是嫡長子出身的,那麼這個制度是不是很不靠譜?為什麼不被廢除?居然實行至少被承認了兩千多年?今天咱倆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嫡長子繼承製的形成、發展和優缺點

首先來看看嫡長子繼承製,它是指封建社會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所以它也是古代一夫多妻(妾)制,或者一夫一妻多妾制的產物。

該制度起始於商末,定型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奴隸制時代,主要適用於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為一體,宗祧繼承包含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規定嫡庶之分,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但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

商代的繼承製度是父死子繼,兄死弟繼;從商朝後期起,王位繼承開始向嫡長子繼承製轉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開始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周朝,上層統治者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其財產和爵位都是世襲制。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的,必須是嫡妻的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貴的妾之子。這種繼承製度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

嫡長繼承製的核心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在《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中已經提出。「立嫡以長不以賢」,意即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國君的嫡親長子,即王后的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即便往後的兒子不是最長的,即便有妃嬪的兒子更年長,但太子也仍然有王后的兒子當。只是在王后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才能立妃嬪的兒子為太子。比如商紂王就是依此規定當上國君的。紂王有個同母的哥哥叫微子啟,但其母在生微子啟時身份為妃嬪,在生紂王時其母身份升為王后,所以紂王因此就成了嫡子,儘管比微子啟年齡小,但仍能繼位。

到秦始皇統一全國,當了皇帝,就把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正式確定下來。以後歷朝歷代,至少在理論上都是遵守這個制度的。比如明朝時,朱元璋沒有傳位於朱棣,而傳給長孫朱允炆,就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後來明成祖朱棣捨棄功勛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嫡長子繼承製的原則。

當然唐朝也是如此,按照嫡長子皇位繼承製,李世民怎麼都輪不著當皇帝。所以他只有發動的「玄武門之變」殺死老大李建成。李淵被迫把皇位傳給了他。李世民雖然是歷史上一個傑出的皇帝,但是,他也遭到不少非議,因他不是嫡長子,皇位來路不正。

中國封建社會皇位的嫡長子繼承製,是一個成功而且成熟的繼承製度。這個繼承製保證了政權的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情況而行之有效的繼承製。但是,此制度也有明顯的缺點。如果皇帝的長子是個傻子怎麼辦?這種情況雖然不多,但還是存在的。此時如果仍遵循這個制度,就會出現白痴皇帝。比如西晉的第二位皇帝晉惠帝就是個白痴皇帝,西晉開國皇帝司馬炎長子早夭,次子司馬衷便成了長子,順理成章當了太子。司馬炎就是太遵守嫡長子繼承製了,所以釀成了個悲劇,讓好不容易結束三國時代,實現統一的西晉陷入八王之亂,迅速走向衰落。

正因為嫡長子繼承製有局限性,所以自古皇帝立儲就出現「立長」和「立賢」兩種方案。但「立長」容易把握,誰是長子明擺著的,賴不成;而「立賢」就比較麻煩,很難認定哪個皇子更賢,就容易扯皮,容易引發權力的爭奪,於是圍繞太子之位發生的宮廷政變,流血事件,歷朝歷代都屢見不鮮。特別是唐朝,從李世民開始,後代的皇位不少都是用血洗出來的。

另外,皇帝也常常以「立賢」為借口,故意破壞嫡長子繼承製。如漢武帝晚年喜愛少子劉弗陵,就將其立為太子。後世君主也常常以此為理由而廢立皇后。因為嫡長制下的繼承人資格,最終是根據生母的身份的貴賤確定的,一旦皇位繼承人的生母因失寵而失去皇后地位,勢必連帶危及太子的地位。如光武帝劉秀,他廢掉郭皇后,立陰麗華為後,郭皇后的兒子太子劉強也只有讓位於陰麗華之子劉庄了。

因此在「立賢」與「立長」的衝突之下,古代皇帝是嫡長子繼位的情況變得十分少見,倒成了「非主流」。連續數代皇帝都由嫡長子繼承的情況更是極為稀有。而歷史上卻有個著名的朝代,連續四代皇帝都是嫡長子繼位,還有一位開創了盛世,可謂史上唯一!那麼此朝是什麼朝代?連續四朝以嫡長子繼位的皇帝是何人?是誰開創了盛世?

(二)史上唯一的連續四代皇帝均由嫡長子繼位的奇蹟

歷史上連續兩代以上皇帝都由嫡長子繼位的很少見,其中在明朝時出現過連續三代皇帝嫡長子繼位的情況,就是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英宗朱祁鎮三朝。這三朝是緊接著明成祖朱棣的一朝的。當時朱棣奪位成功後,勵精圖治,經過強有力的改革,讓明朝走入正規;然後連續三朝由嫡長子繼位,明朝進入穩定發展時期。這期間也是明朝的黃金時期。

除了明朝外,歷史上還有一次連續四代皇帝均由嫡長子繼位的特例,這也是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史上唯一的現象,它出現在古代第一王朝唐朝。即從唐代宗李豫開始,歷經唐德宗李適,唐順宗李誦,直到唐憲宗李純,共四朝,從762年到820年,歷時58年,這簡直是奇蹟。而且這四位君主還有一位開創了個盛世,即唐憲宗李純開創的「元和中興」。別小看了這個時期,它可以說是唐朝中期的「黃金時代」。因為唐朝經過安史之亂的8年混戰,元氣大傷,唐朝之所以沒有很快滅亡,而是又堅持了140多年(相當於唐朝的一半),就因為這個時期的穩定和發展。

這四位皇帝,儘管並非都是很有作為的,但至少不是昏君,而且唐代宗李豫和唐憲宗李純在整個大唐來說,都是比較有作為的君主,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相當的貢獻。安史之亂髮生後,首先是唐肅宗李亨站了出來,在唐玄宗李隆基逃跑之時,力挽狂瀾進行平叛。但李亨其實並不是一位性格堅定的人,也很難算是明君,他當時只是起到一面旗幟的作用。在平叛安史叛軍的過程中,其長子,即李豫起了很大作用,他做為兵馬大元帥,跟郭子儀配合,數次擊敗叛軍,比如赫赫有名的收復長安之戰等。

而且,肅宗李亨在762年便去世了,此時戰亂還沒有結束,甚至還處在很關鍵的時刻,這時李豫便接下了這個沉重的擔子。安史之亂是在李豫手裡終結的,這是他為大唐做的第一個貢獻。當然在戰亂結束之後,唐朝面臨著傷口癒合、恢復元氣的重任,這時急需要穩定的局面。說實話,唐代宗李豫幹得不錯。儘管他也有很多錯誤,比如重用宦官,不過這是唐玄宗留下的頑固問題,不是一時可以改變的。即便如此,在他執政時期,也是痛下殺手,幹掉至少三位禍國殃民的大宦官,比如臭名昭著的李輔國、程元振、魚朝恩等

相對來說,唐代宗還算是仁君,沒有明顯的濫殺功臣之類,比如當時的平叛名將僕固懷恩,因忌憚宦官的陷害,被逼造反,他引回紇、吐蕃等藩國的10多萬大軍侵犯唐朝,儘管僕固懷恩本人在行軍半途即病死,但其造反已經形成事實,若按一般的皇帝不滅他九族就不錯了,可是李豫念其平叛安史之亂有功,不但不予追究其家庭,還將其老母接到長安安度晚年

還有就是對有功高蓋主之嫌的郭子儀的任用上。儘管程元振、魚朝恩等大宦官對郭子儀屢次打擊,使其兵權屢次被剝奪,但郭子儀均無性命之憂,而且屢次再度被起用,這跟皇帝的保全有很大關係。最後李豫乾脆把公主嫁給了郭子儀的兒子,雙方成為親家,奸臣們再也不敢對郭子儀有所行動了。

李豫執政了17年,這個時間不算長,但在那個急需穩定的時期,卻顯得很寶貴。他對政治、經濟進行了不少改革,比如在漕運、鹽價、糧價上等都實行了強有力的革新,實行「以養民為先」的財政方針,都是非常明智。《新唐書》對他的評價是:「蓋亦中材之主也」認為他有一定能力,是個合格的皇帝;而在《舊唐書》中,則說他「古之賢君,未能及此」,評價很高。

代宗李豫去世之後,由其長子李適(kuo)繼位,即唐德宗。說實話,李適不算是明君,但也不算昏庸,於779—805年在位,執政26年。他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26年也起了個穩定的作用。他是屬於那種志大才疏的人,能力有限,能保住江山不失已是不易。783年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涇元兵變」,即奉天之難,儘管沒有安史之亂那麼恐怖,但長安也曾經一度被亂賊佔領,德宗被迫棄城而逃。幸虧有李晟等名將再度驅趕叛賊,挽救了大唐江山。

李適在位時,也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比如嚴禁宦官干政,廢租庸調製,改行「兩稅法」等,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後來任用盧杞等奸臣,又使政局轉壞。到晚期時,他再度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對藩鎮開始姑息,使藩鎮割據勢力再度抬頭。但他統治時,總體局勢較為安定。他對外聯合回紇、南詔,打擊吐蕃,成功扭轉對吐蕃的戰略劣勢,為「元和中興」創造了較為有利的外部條件。

德宗之後是其長子李誦繼位,即唐順宗。由於德宗在位時間比較長,達26年,所以順宗李誦就做了長達25年的太子,這也可以說明,德宗在位時,至少後宮還相對比較安寧,沒有多少為了爭奪太子之位,各皇子之間打得頭破血流之類的情況發生。李誦繼位時已經44歲,按說已經很成熟,而且相比其父德宗,李誦更有才華,也有志向,頗有膽略,比如在(783年)的「涇元之變」時,他隨皇帝出逃避亂時,執劍殿後,力戰拒敵;在40多天的奉天保衛戰中,面對朱泚叛軍的進逼,李誦常身先禁旅,抗擊叛軍。將士們在他的督促激勵下,無不奮勇殺敵,取得了奉天保衛戰的勝利,確保了德宗的安全。

按說順宗李誦有明君的潛質,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慈孝寬大,仁而善斷。」可惜,他由於心理壓抑等原因(當太子時間過長的多有這樣的問題),變得極端憂鬱,身體狀況很差,於804九月,突然中風,失去了說話功能。而此時其父德宗也到了風燭殘年。次年正月,唐德宗駕崩,遺詔傳位於太子李誦。李誦於正月二十六日正式即位,即唐順宗。但到當年八月,在位僅186天的順宗就被迫禪位於太子李純,自稱太上皇。

數月之後,唐順宗就去世了。李誦的早逝令人惋惜,但他令人肯定的是,在生前果斷傳位於長子李純。因為他身染重病,不能說話,根本不能打理朝政。事實證明,他的提前傳位是很英明的做法。這樣避免了繼承人問題上的麻煩。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選定的接班人太正確了,幾乎是唐朝歷史上唯一的主動的明智選擇。

在唐朝皇帝對於繼承人的安排上,大多為人詬病,李世民的上台是必須的,但李淵是無奈的選擇,他並非是主動讓其次子上位的;而李世民對於繼承人的選擇也並非英明,差點提前結束大唐;李隆基是自己搞來的位置。而李誦則為大唐選擇了又一位明君,即唐憲宗李純,他創了個盛世,即元和中興,幾乎再度恢復大唐榮耀。

唐朝共20位皇帝,李純是第11個。大唐之所以還能堅持9代,一個世紀的壽命,跟李純打造的小盛世分不開的。

李純出生時,正是其曾祖父唐代宗李豫的晚年。李純也是經歷坎坷的,比如德宗時期發生涇元之變時,他才5歲。童年即目睹了唐朝的災難。後來奉天之難結束,李純六七歲的時候,其祖父德宗皇帝把他抱在膝上,問他:「你是誰家的臭小子,怎麼會在我的懷裡?」李純俏皮地回答:「我是大唐第三天子!」德宗奇之。因為作為當時皇上的嫡長孫,按照祖、父、子的順序回答為「第三天子」,既聞所未聞,但又很契合實際。後來他繼位後勵精圖治,打造了在唐朝(不包括武周時期)僅次於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元和中興」時代,真的被後人稱為唐朝僅次於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第三天子。

李純的最大功績是削藩,他通過雷厲風行的舉動,把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弄得七零八落、藩鎮各自為政的亂局重新凝聚起來,實現了大唐的再統一。憲宗李純善於納諫,很會用人,將「軍國樞機,盡歸之於宰相」,「能用忠謀,不惑群議」。他先後任用了一批年輕有為、力主削藩、反對宦官干擾軍政的宰相,比如大名鼎鼎的李吉甫、黃裳、裴度、武元衡等,另外他重用的文化名人還有聲名赫赫的詩人韓愈、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等,著名書法家柳公權等。他重視軍事,當時也是名將輩出,比如有李光顏、李愬等。

可惜的是,李純後期仍重用宦官,最後又被宦官王守澄、陳弘志等謀殺,享年42歲,英年早逝,使「元和中興」過早地停了下來。因為從他之後,唐朝更加嚴重地陷入宦官專權,甚至藩鎮割據之中。李純的繼承者唐穆宗李恆是其第三子。也就是說,唐朝在連續四代皇帝由嫡長子繼位之後,又恢復由非嫡長子繼位了。而唐穆宗不但不是嫡長子,也並非明君,他和他的繼承者唐敬宗李湛皆是昏君。唐朝穩定了58年之後,再度陷入各種紛擾之中。

事實上,自李純之後,直到大唐結束,剩餘的9個皇帝中,比較有作為的僅唐宣宗李忱一人而已。其他基本都在吃李純等祖宗留下的老本……(文/說歷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

1、《舊唐書》

2、《新唐書》

3、《中國皇帝全傳》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戲說歷史的女人 的精彩文章:

隋唐第一天才女將 曾創建娘子軍大敗屈突通;無她,李淵難以稱帝
中國科舉史上最後一次考試命題是什麼 最後一個狀元是誰 結局如何

TAG:戲說歷史的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