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小歡喜》清華學霸寫滿牆「我恨」:父母的高期望,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小歡喜》清華學霸寫滿牆「我恨」:父母的高期望,正在慢慢毀掉孩子

每一個幸福快樂的媽媽

都在「母親大學」找到了力量

最近,由黃磊、海清、陶虹主演的電視劇《小歡喜》正在熱播,才看了幾集,就已經讓人深深地感受到了父母的高期望,對高三孩子所產生的壓力有多大。

劇中的英子是承受壓力最大的一個孩子。

她是一枚學霸,然而過得並不開心,因為媽媽對她的期望很高,希望她可以考上清華北大。

媽媽為了讓英子考上名校,逼她喝葯膳湯,還給她房間安裝隔音牆以及面向客廳的透明玻璃窗(方便監督),甚至和英子去看一場電影,聊的電影情節也和物理知識相關。

但是英子真正的興趣是航天,因此在高考誓師大會上,她開心的在許願氣球上寫上了自己的航天夢,卻很快便被媽媽嘲笑「這是什麼東西啊」。

然後換成了清華北大。

甚至媽媽還霸道地要求英子寫上「考到700分」。

英子非常不願意,把氣球推給了媽媽,媽媽卻拿著筆要求英子自己寫。

最後氣球在母女倆推搡中「啪」的一聲爆炸了。

看著地上那炸成碎片的氣球和自己的夢想,英子掩面哭泣,狂奔著離開了操場。

望著英子哭泣的背影,非常心疼。

然而現實中還有很多孩子都是如此,他們從小背著父母的高期望,逼迫自己成為父母想要的樣子,卻活得無比壓抑。

就像電視劇里那一幕:

季楊楊的母親去學校旁邊租房子,英子的媽媽是銷售經理,她自豪地介紹說這個房子之前住的孩子考上了清華。

可是當季楊楊的媽媽看向卧室牆面時,卻令人背後發涼。

滿牆的試卷上都寫滿了兩個字——「我恨」

魯迅先生在《我們現在怎麼最父親》一書中,曾經提到:「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蠻做,便大礙於孩子的發達。」

父母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孩子無力達到,常常會很壓抑,即使勉強達到了,也會在這個過程中慢慢失去自我。

高期望下的孩子

正在備受煎熬

前不久,上海一14歲少年小金因為作業和父母期望的相差甚遠,與父母爭吵後,竟然又吞膠帶又吞筆芯,還要跳樓自殺。

「一個晚上,他就在裡面作,吃了鉛筆芯還有濕紙巾的水。」民警趕到後,李女士既生氣又無奈地說。

其實,孩子的這些行為並不是作,真的是壓力太大。

無獨有偶,最近還發生了一則類似新聞。

五年級學生寧寧期末考試沒考好,媽媽看到成績後大發雷霆,開始大罵:「為了你可以考上重點初中,我放棄了升職的機會,你就是用這點成績來報答我的嗎!」

寧寧馬上要面臨小升初了,本來心理壓力就很大,頓時內心就升起一團火,和媽媽吵了起來。

突然,正在吵鬧的寧寧開始大口喘氣,渾身發抖,雙手呈雞爪狀。

經診斷,孩子患了:呼吸鹼中毒。而導致這種疾病的直接原因就是孩子情緒過於焦慮和激動。

其實,孩子因為壓力過大而導致焦慮,做出極端行為的現象,在生活中已經屢見不鮮。

2018年4月24日,一名17歲宜賓少女因為父母對自己的學習期望太大,無力達到,在當天上完晚自習後,留下遺書,跳入長江。

2018年10月28日,宜賓筠連一初一女孩留遺書稱學習壓力太大了,服毒自殺。

2019年4月17日,上海一名17歲的少年因為沒有成為媽媽期望的好孩子,和媽媽爭執,最終從高架橋上跳下去。

這一幕幕的場景讓人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活在父母高期望下的孩子所飽受的煎熬。

孩子儘力去達到父母的期望,但是總有力不從心的時候,父母一味的打壓,只會把孩子置身於水深火熱中而備受煎熬。

蔡康永說:「爸爸媽媽對小孩來講最珍貴的是什麼?是給他們一個理想的環境,讓他變成他自己,而不是變成我們要他變成的人。」

很多時候,當孩子一旦發現自己達不到父母的期望的時候,內心就會充滿壓力,飽受煎熬,直到最終的爆發。

期望過高

不利親子關係

美國曾經有過一個「神童」叫賽達斯,12歲考入哈佛大學,卻最終變成了一名商店的理貨員。

這一切都是他父親造成的。

賽達斯一出生,賽達斯的父親就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成才成名。於是在他剛出生的時候,就在他周圍貼滿英文字母,並不停地讀。當他開始說話,就把玩具換成課本,逼他學習。

賽達斯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

2歲認識中學課本。

4歲熟讀醫學知識,並且發表了3篇文章。

6歲寫成一篇解剖學論文。

12歲被哈佛破格錄取。

但是這個天才少年和父親的關係卻很糟糕。

他討厭父親,父親對他來說只是冷冰冰的向他灌輸知識的機器,以及不斷施壓的獨裁者,讓他絲毫感覺不到親子關係的溫暖。

最終,賽達斯為了活成自己,離開了爸爸,甚至改名換姓,甘願做一個商店的理貨員。

親子關係的變質,往往來自於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管控過多。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高壓之下,倍感壓抑,而又無處傾訴,對待父母更多的是怨恨,互相不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會逐漸破裂。

丹·阿蘭德在《在養兒育女中長大》一書中說過:

親子關係是世界上最高貴、最令人欣然為之付出的事物,地球上沒有什麼東西可以與之相比。

親子關係本應是親密無間的,而一旦摻雜了父母的高期望就會慢慢變質,孩子感受的只是父母冷冰冰的要求,彼此漸行漸遠。

合理把握

對孩子的期望

兒童心理學家陳忻曾說:

對兒童的期望、要求,不要超出他的能力,他的發展現狀。

父母的高期望會讓孩子倍感壓力,那麼應該如何合理地把握對孩子的期望呢?

期望要符合孩子的成長規律

多數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以最快的速度變得更加優秀,但是一口氣吞不了一個胖子,每個孩子都有其一定的成長規律。

比如有些父母,孩子這次考60分,就開始期望下次考90分,這樣的期望對孩子來說顯然是一個大的跨度。如果達不到,孩子很容易泄氣。

教育孩子,凡事要講究一個度,即要考慮孩子的實際能力,把目標定得比孩子的能力稍微高一點點,之後再循序漸進,不斷地鼓勵孩子,孩子才會變得更加有動力。

變施壓為鼓勵

曾經有一則新聞很熱,一位爸爸給考上7分的孩子放煙花慶祝,很多人說這位爸爸真佛性,其實這位爸爸很智慧。

沒有逼著孩子說「你下次給我考多少分,考不到多少分就XXX」,而是當孩子有了點進步,立即給孩子鼓勵,然後告訴孩子「爸爸相信你一定會考得更好」。

事實證明,這位爸爸的鼓勵很有用,後來他孩子考了57分。

從0分(以前經常考0分)到57分,這都是爸爸的鼓勵和信任在起作用。

尊重孩子,真正的尊重可以贏來主動性

近代思想家梁啟超,就很懂得尊重自己的孩子,給孩子自由選擇的空間。

在二女兒梁思庄面對選擇專業的困惑時,他最初想讓女兒選擇生物學作為主科。

梁思庄

但是當得知女兒對生物學並不感興趣的時候,又急忙給女兒寫信:「不必泥定爹爹的話」、「應該自己體察做主」,還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見,往往事半功倍。」

收到爸爸回復的女兒選擇了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最後成了著名的圖書館學專家。

陪孩子一起克服困難

近期,上海交大的一位宿管阿姨和孩子一起考上研究生的新聞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宿管阿姨和兒子

其實這位媽媽也是一直對兒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孩子可以考入名校,於是從孩子高中開始經常會陪讀,總是會在一旁盯著孩子學習。

但是到了高三的時候,孩子開始變得焦躁,於是這位媽媽開始調整狀態,從陪讀變成了一起學習,當孩子被學習困擾的時候,她總是會想辦法和孩子一起去克服。

這種方式不僅讓媽媽對孩子的壓力感同身受,也讓孩子深刻體會到媽媽就是自己的後盾,最終孩子順利考上了大學。

如果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只是將自己的高期望強加給孩子,而是能夠陪孩子一起走出困境,孩子也會更有勇氣朝著自己的夢想前進。

幾米在《我的錯都是大人的錯》中說:「我知道我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孩。當我變得和你期待的不一樣時,請愛我原來的樣子,疼我原來的樣子,讚美我原來的樣子。」

父母是孩子最依賴的人,要懂得在行動上引導和啟發孩子,學會為孩子的每一次進步感到滿足,而不是總通過過高的期望來壓迫孩子。

只有給予孩子合理的期望,讓孩子沐浴在愛的陽光下,才能更好地發展孩子的潛力。

*作者簡介:夏若初,有點神經質的新手媽媽,希望和孩子一起學習成長,育兒即育己,但願我的文字可以給你帶來溫度。

青欖家長地帶(ID:educool):百萬中小學生家長聚集地,專門研發趣味小課,讓孩子愛上學習。《跟著青欖聽名著》音頻節目正在熱播,多本中外名著免費聽。每天陪孩子聆聽書中好故事,養成閱讀好習慣。

父母成長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

我是一切的根源,愛是最好的答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母親大學 的精彩文章:

別讓「討好型人格」,毀了孩子的一生!
十種不健康的中國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

TAG:母親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