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量子計算獲重要進展:潘建偉等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量子計算獲重要進展:潘建偉等實現高性能單光子源


  新華社合肥8月13日電(記者徐海濤)單光子源是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的核心資源。近期,中科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與陸朝陽、霍永恆等人領銜,和多位國內及德國、丹麥學者合作,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一種新型理論方案,在窄帶和寬頻兩種微腔上成功實現了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為光學量子計算機超越經典計算機奠定了重要的科學基礎。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光子學》日前發表了該成果,評價其「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


  光學量子信息技術所需要的完美單光子源,要同時滿足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這4個幾乎相互矛盾的嚴苛條件。從2000年以來,美國加州大學等相繼在單光子源研究方向取得進展,但其品質還不能滿足實用化需要。


  2013年以來,我國潘建偉、陸朝陽等人在國際上首創了量子點脈衝共振激發技術,開始引領高性能單光子源的發展。但要實現完美的單光子源,還有兩個重大技術難題需要逾越:一是量子點會隨機發射兩種偏振的光子,二是共振激發需要消除背景激光。

  近期,中科大潘建偉團隊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橢圓微腔耦合實現確定性偏振單光子的理論方案。他們與中山大學餘思遠研究組、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戴慶研究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霍夫林研究組以及丹麥科技大學格里格森研究組合作,在實驗上發展出垂直偏振無損消光技術,解決了上述兩大難題。在此基礎上,他們分別在窄帶微柱和寬頻靶眼微腔中,實驗製備出同時滿足確定性偏振、高純度、高全同性和高效率的單光子源,再次刷新了單光子源綜合性能的國際紀錄,為實現超越傳統經典計算機的「量子霸權」科學目標邁出重要一步。


  據介紹,這項成果標誌著我國在可擴展光學量子信息技術研究方面繼續保持國際領跑。《自然·光子學》審稿人評價稱,這項成果「解決了一個長期存在的挑戰」「是巨大的一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需要更多談論失敗,才能更接近成功!
地核和地幔:一場持續了數十億年的物質交換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