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一時顯赫,不是代代豪門

一時顯赫,不是代代豪門

作者:金鐘

首發:騰訊儒學

古人求沒世之名,鄉人求當世之名。

——《日知錄》

每次回顧大唐的歷史,都會為那「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曠世愛戀而震撼,也會為唐玄宗在楊貴妃死後獨自守著月兒,想起往事「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的無限感慨而傷痛,曾經轟轟烈烈的愛卻變成了綿綿無絕期的恨,誰又能不為此感傷呢?最後唐玄宗留給子孫的也只是無盡的遺憾了。

一時顯赫,不是代代豪門。正因為唐玄宗和楊貴妃只看到了暫時的歡愉,滿足於表面的繁榮,才造成了「盛景難再,帝王不歸,佳人不回」的悲慘結局。

《日知錄》中說:「古人求沒世之名,鄉人求當世之名。」古代的人追求的是永久的名聲,現在的人大多數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其實就是聖人與俗人的區別了。

衛懿公特別喜歡鶴,讓鶴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為了過好自己的豪門生活,大力搜刮民脂民膏。大臣們曾無數次上書,得到的只有嚴厲的斥責。後來當翟攻打衛國,瀕臨城下時,人們打開城門四處奔逃,翟國佔領了衛國,衛懿公死,衛國滅亡。

衛懿公只顧著自己的享樂,豢養伶人,湮沒良臣,坑害人民,他看到了享受時的樂趣,卻沒有考慮國家未來的發展,到後來既沒有兵力,又沒有民心,才招致滅國的災難。「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愛利之心人皆有之,但是如果只看到利益,鼠目寸光,沒有看到利益所帶來的害處,那就像魚只看到了食物卻沒見到魚鉤一樣,最後終會為人所害,失去所擁有的一切,甚至整個國家。正如「焚林而田,竭澤而漁」,為了種田,燒毀了整片森林,自然災害接踵而來;為了釣魚,抽幹了整個池子的水,以後就再也沒有魚了,一時的飽腹變成了永久的飢餓。

一時得利,不是處處有利。當諸葛亮輔佐劉備坐上了漢中王的位置,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統一中原指日可待,劉備開始轉變,不再像以前那樣謙遜,變得自負,為報仇失去了諸葛亮與他一同創下的大好局面,從此每況愈下,再加上兒子的不爭氣,即便諸葛亮再神,也無法拯救了。

曾經三分天下的勝局,曾經對未來宏圖的設想,全都灰飛煙滅了。假如劉備稱帝後, 還能像以前那樣謙遜、審時度勢,假如他能忍一時之辱、一時之恨,可能他還沒那麼快去世,還不會讓阿斗來一點點地蠶食他的基業,諸葛亮也不會積勞成疾,最後的三國可能會歸於蜀。得利後,還需懂得如何守利,衝動和自負是不能守的,只會讓已經得到的利加倍速地消失,欲速則不達,越著急越會做錯事情,守利的關鍵還在於穩,不能為小利失去大利。

楚國的寵臣靳尚收了秦人和鄭袖多少好處,憑著「不爛之舌」勾結小人,陷害忠良屈原,一步步地賣主求榮,將楚國一點一滴地「賣」給秦國,與最後慘死相比,之前獲得的不過是蠅頭小利罷了。

這些人是獲得了一時的利益,但最終如何呢?孔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害怕死之後不能留下萬世名。如果只看重眼前的利益,只為當世之名,無長久經營之道與德,那留下的可能會是子孫財產的窮盡,甚至可能是世世代代的罵名。在已經有了一定的名聲時,也不能狂妄自大,急躁冒進,守名還需要腳踏實地、穩紮穩打。「人無遠見,安身不牢」,一時得利,請不要被利益蒙蔽,注意那害人的魚鉤,求得一生安穩,為子孫樹立「求沒世之名」的價值觀,才能使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騰訊儒學

親近儒家文化

成就君子人格

合作聯繫:

010-62671188-36503

waltergao@tencent.com

騰訊道學

弘傳道學

普及道學

騰訊佛學

關注騰訊佛學

長享智慧清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垃圾回收催生新職業 別因舊眼光錯過新風口
十二花令:五月榴花照眼明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