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正說三國的呂布為什麼那麼難?

正說三國的呂布為什麼那麼難?

歡迎關注《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作者:劉宏宇

(呂布)

去年早些時候,應影視界密友所請,我寫了個電影劇本,叫作《方天畫戟》。

一說「方天畫戟」,但凡有點兒文化的中國人,都會自然而然想到三國名將呂布。

沒錯。我這個電影劇本,寫的就是呂布的故事。

劇本寫成後,覺得還可以;需求方也很認可,並且也很認真地去找合作方。

那稍後,我還把劇本文學稿投給了「作家薈」,並獲連載發表。

再後來,據說,合作方有了,正式向「總局」申報項目,被打回來了。

「打回來」的意思,就是不讓拍。為什麼,友人沒細說,只是含糊地講:不合規矩。

劇本本身,我自信沒大問題,不存在規矩不規矩的毛病。不合,應該出在呂布這個人物上。確切說,因為我「正說」了呂布這個人物。

呂布為什麼不能「正說」?他又不是帝王,也不是在政治和文化上有多大影響的人,只是一個將領,甚至只是一介武夫。為什麼不能打破千百年來的「程式」,從「人性」的角度或說「另外」的角度,講講他的故事?為什麼不能為因「三姓家奴」而背負千古罵名的他,說幾句柔軟的公道話?

後來聽說,連反映顏真卿的電視劇,都被斃了,我上面那些「為什麼」,也就沒勇氣真的問出來了。

之後,就挺真誠地反省自己。結果是一大堆疑問。核心一句話:正說呂布緣何太難?!

(貂蟬和王允、董卓)

(一)劇本之殤

寫《方天畫戟》電影劇本,是打算找合作方投拍的。投拍,就意味著有可能會呈現大眾。

當時,話題開啟是「古代名將」,後來聚焦到「三國」時期;自然而然,第一個跳入思維的,就是他,呂布、呂奉先。

就是把他說成「三姓家奴」的《三國演義》,也不吝筆墨地形容他的勇武無敵。

古往今來,到底有多少知道他的人,真的很芥蒂「三姓家奴」而將其視作徹頭徹尾的壞人、混蛋呢?

歷史是人書寫的,小說、劇本,就更是。

《三國演義》,再怎麼經典,也是小說。

我就是寫小說的,比大多數人都更清楚,小說是個什麼東西。

別的不說,單說電影劇本——如果,寫一個呂布為主角的電影劇本,還是照著「三姓家奴」的格局,就算不怕被說「拾人牙慧」,也「立不起」作品來呀——總不能,一個作品,最核心的人物是反派吧。

所以,就想方設法,找角度,試著「正說」。

這麼一個臭名昭著的傢伙,怎麼個「正說」法兒呢?

(貂蟬和王允)

我想了四個「招兒」:

其一,截取他的「前段」,為他設置一個傳奇般的開頭,故事終結在殺董卓。

其二,把殺丁原,設計成被董卓及其手下(李儒)裹挾,另外也給丁原這個人塗一層「壞」的「油彩」。

其三,讓歸附董卓之後的他,陷落於上當、彷徨、矛盾中,再營造他看清董卓面目而董卓也已不信任他並想除掉他的「死扣」。

其四,貂蟬,只活在「傳說」里的女人,讓她早年還是孩子的時候,承蒙呂布恩澤,一直仰慕,為讓呂布脫出董卓的泥坑,而舍己。

有了這四招兒,故事形成、形象端正了許多,也沒否定呂布殺了兩個「義父」(丁原和董卓)的「史實」,結果被很難看地「斃」了。

說實話,劇本被斃的前景,我作為作者,並非毫無顧慮和預感。

(貂蟬)

劇本遞交給朋友之後不久,看到文學界一位老師發來的微信,裡面主要講文藝創作(不限於影視劇本創作)的一些「精神」;其中一條就提到說「不能隨意改變一些真實歷史人物的定位,比如呂布,就是三姓家奴」,特特舉了呂布的例子。當時我還想,怎麼不舉例秦檜呢?是發表精神的人不知道秦檜這個人,還是覺得呂布比秦檜還可惡?又或是,覺得,給秦檜「翻案」基本不可能,而「正說」呂布,會有人,比如我,以身犯險?

其實,為了使我「正說」呂布有點兒底氣,劇本之前,還真是查找了些資料,的確看到不少正面或傾向於正面的評價,其中有些還是出自新中國以來史家大方。讓我看到了前人對「歷史」的「態度」。

為什麼,他只能是、必須是,三姓家奴?除了三姓家奴,他別的什麼都不是么?

為什麼,我們的「主流」,到他經死去超過1800年後的今天,還不肯正眼看他一眼?

(二)尊崇「經典」的民族性格

「正說」呂布之難,究其因,個人認為,首先是我們尊崇經典的民族性格。

《三國演義》是經典不假,但說到底,也不過一部小說而已。

如果說,孔孟思想精髓、庄老哲學本質,這些是我們民族的經典,不容隨意歪曲、篡改、詆毀,尚可理解;可一部通俗小說,因何就動不得、改不得、懷疑不得?

這種推崇,是不是有點兒過了?

記得前些年,高希希導演拍過一部叫作《三國》的96集長劇。「主屏正劇」中,很可能是我國有史以來最長的一部了。

更早些年,有過一部84集的《三國演義》,是至今還能在有線電視里點撥到的。那個好像是比較「尊重原著」,連將領夜襲敵營,發現中計,喊的都不是「中計了」,而是「中計矣」。看小說,看到個「中計矣」,不打緊;放在明朝,可能還挺自然;可咱今天的演員,熒屏里大聲喊出「中計矣」,反正我聽著是彆扭。

高希希版《三國》,據說之所以沒叫《三國演義》,就是想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關於是否「尊重原著」的揪扯。在我看來,比「中計矣」的84集《三國演義》,好看很多。但好像未見公開的、轟轟烈烈的播出。是否被「禁」,不得而知。

記得看過一個有關這部長劇的採訪節目,採訪對象是一些號稱「三國達人」的傢伙。到底他們「達」到什麼程度,外表看,與眾不同之處主要是留著八字鬍、穿著對襟褂子、搖著羽毛扇,大概是假裝諸葛亮吧。

諸葛亮有沒有鬍子,是不是八字鬍,不知道;諸葛亮的羽毛扇到底什麼樣子的,也很難說;但可以肯定的是,諸葛亮肯定沒穿過對襟褂子,因為那是他老人家死後少說一千三四百年後才產生的滿族服飾演變而來的。

饒是如此,人家也還是「達人」,並竟然被當成「達人」採訪了!

被問到如何看待這部《三國》大劇的時候,「達人」搖著羽毛扇,不屑一顧地說:「沒看。不生那個氣。」

這話我聽明白了,就是說,96集的《三國》在「達人」眼裡,是只會惹他生氣的垃圾。

為什麼?為什麼他看都沒看就會是這樣的評價?

就因為想當然地覺得,跟《三國演義》小說不一樣么?

為什麼非要一樣?一樣到「中計矣」,就是好,就是「對」?否則,就是離經叛道?

都這樣的話,創作的價值何在?質疑的權利何在?

連一部幾百年前的通俗小說都不容置疑、不許絲毫改編,我們的創造力,能指望么?

提及這些疑問時,一位同樣細看並且同樣喜歡96集《三國》大劇的老友說,關鍵問題不在這兒,而是劇中的劉備(于和偉扮演)不止一次說「天下之禍在於人心喪亂」。我當時傻傻地問:這句話,是不是小說里沒有?

傻傻地問。傻點兒好!

(三)呂布這個人本身的「問題」

如果能甩開摻雜太多明代書生羅貫中的主觀渲染的《三國演義》,認真且稍稍全面點兒地汲取史料、評析,重新認識呂布這個人,會發現,他不止是「三姓家奴」,至少,不止是「三姓家奴」這麼「單薄」。

他是勇武的戰將,被他的謀士陳宮評價為「呂布壯士,善戰無前」。

他率領的「并州軍」,曾是當時戰力凸顯的勁旅,被當代史學家方詩銘評價為「在東漢末年的戰爭年代,他們曾成為擁有強勁武裝的割據勢力,扮演過重要角色」;就連羅貫中,在他的《三國演義》小說里,也明裡暗裡表述出他「乃一方諸侯」。

除了他,別的「諸侯」,都是「仁義」、「信用」的么?

曹操誠實么?從沒「背叛」過么?

劉備高尚么?為何被稱「梟雄」,而竟還成為《三國演義》小說的「正男一」?

還是呂布這個人「有問題」。

(劉備)

什麼問題呢?我大致想得出的,有以下三方面:

其一,非我族類——他有「胡虜」血統,雖不是「直接」,甚至未必能確認,可因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屬於「漢胡雜聚」,就被認為了「血統不正」。老話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個放在今天應該不是問題了。要不然,顏真卿的戲怎麼能被「叫停」呢?

其二,以武為本——我們這個民族,不好動武,以至於病態地追求「不戰而勝」、「以少勝多」;這種其實更因為怯懦秉性和節省開支訴求而形成的族群性格,使得我們的武力,自古以來,就一直徘徊在「不堪」和「堪堪」之間!我們討厭恐武和恐武的人及思想;我們把「愛好和平」跟「畏戰」划了等號。我們總想通過投機取巧來解決「硬問題」——上兵伐謀、其次伐交……結果是從沒真正徹底解決過一個問題!而我們還自戀在所謂智慧當中……這樣的主流思想之下,恐武好勝的英雄主義,就成了垃圾,甚至都不如!

其三,愛女人——這裡說的「愛女人」,不是「好色」的意思,是珍愛親近的女人。從比《三國演義》嚴肅得多的諸多資料上看,呂布只有「髮妻」嚴氏,並與嚴氏只育有一個女兒。算上莫須有的貂蟬,他也就是一妻一妾,還是一個女兒。他年少成名,馳騁疆場二十餘年,曾被所有諸侯(包括曹操、袁紹、袁術)都深深忌憚,真如小說講的那麼好色的話,不知得有多少女人,可為什麼一個都沒留下「實名」呢?除了髮妻嚴氏?因為他愛惜生活中親愛的女人。這種愛惜,或許表現為我們今天叫作「尊重」的形態。果真如是,那就肯定是犯了大忌——我們講究什麼?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這還是慫的。再「英雄」點兒,更是不拿女人當回事兒!或者說,拿女人當回事兒,就是「完蛋玩意兒」!

不是么?為了跑得更快點兒,早把女人拋到九霄雲外,更竟能把親生兒女揣下車子、留給追殺者的劉邦,得了天下!捨不得身邊女子的項羽,只落得自刎身死、碎屍萬段!

想來,留著八字鬍、穿著對襟褂、搖著羽毛扇的「達人」們,也都有如我們「英雄」的先祖那樣,只把女人當成玩具吧。

一個有著這麼多、這麼嚴重「問題」的傢伙,怎麼能不是三姓家奴呢?怎麼能「正說」呢?他配嗎?連女人都沒幾個!連「上兵伐謀、其次伐交」都不會。

(四)對「翻案」的禁忌

這一條,只能說,懂得「翻案」是啥的,不用說就明白。不知道「翻案」咋回事兒的,怎麼說也未必明白。

為不讓這篇小文也被「斃」,這條,就列個標題罷。編輯老師刪的時候,也方便點兒。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點一下文末「在看」。

歷史文化類投稿郵箱:

小說散文類投稿郵箱:

顧問:朱鷹 、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叢林歷險記》:孩子,是終極的未來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孟郊的熱度中其實很苦寒?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