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書法,將無可挽回逐漸走向消失?

中國書法,將無可挽回逐漸走向消失?

魯迅說:「漢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在眾多古老的文字中,唯有中國漢字,以其高度的藝術性和文化性,最終發展成為獨樹一幟的書法藝術,成為不可替代的東方藝術符號,受到世人的青睞。

但是,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各種硬筆代替毛筆,鍵盤代替人工書寫,毛筆書法的技術手段被徹底顛覆了,其賴以生存的社會背景和群眾基礎已經不復存在。於是,有人大膽推測:「中國書法將無可挽回地逐漸走向消失!」

「中國書法將無可挽回地逐漸走向消失!」真是這樣嗎?

其實,這種說法是對中國書法發展前途的一種十分悲觀的推測。當然,靜水以為,這種推測看似有一定道理,其實並不成立,甚至根本就是風牛馬不相及。其原因在於,這種推測很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把漢字的實用性和藝術性混淆了,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漢字的實用性與藝術性雖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若把它們混為一談,那就是犯了最簡單的常識性錯誤。靜水以為,中國書法不但不會逐漸消失,反而會更加枝繁葉茂,成為東方藝術的一棵常青樹。作為書法愛好者,這一點,我們應該要有絕對的文化自信:

首先,漢字書寫之所以最終能發展成為書法藝術,除了漢字本身所獨有的演變軌跡和文化內涵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書家給漢字書寫的點畫線條、起轉承接、結字章法等注入的生命氣息,這種無與倫比的美感是具有無限生命力的。經過數千年的積累與沉澱,人們甚至把書法美與人格美、把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從這一點來說,中國書法永遠不會失去其審美價值和追隨者。

再者,書法以漢字表意特徵的優越性,特別是書寫工具筆、墨、紙的獨特性——剛柔並濟的筆毫可以隨心所欲將萬千物象的生動意態,容方塊漢字於渾然一體,墨色的豐富變化和宣紙的暈化特點等等,都為書法千變萬化的藝術表現力提供了無限可能和空間。從這一點來說,中國書法永遠不會消失,反而會在共性的基礎上無限衍生個性魅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書法臨帖時候的「挫敗感」
王羲之這個字形成一種左右錯落的對稱感

TAG:書畫相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