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中國傳統的鬼神觀念的特點是以人為本,先人而後鬼神

中國傳統的鬼神觀念的特點是以人為本,先人而後鬼神

華夏傳統的鬼神生死觀念,既以人為貴;以生為主,先生後死;先人而後鬼神。

《論語·鄉黨》篇中馬廄失火,孔子第一反應是問人有沒有出事!

汶川大地震後什邡市羅漢寺院住持無視寺廟不能染血污的忌諱,言「見死不救才是最大的忌諱。」

在道教求雨儀軌中,常見這種咒語「違令雷神,飛劍斬屍。汝若不到,化為塵泥。」「大施甘雨,普濟群生。違令殺神,隨符斬落。」意思是說如果這些神不來下雨,就給你整死。原因無他,中國古代旱災是會死人的。

以生為主體現在儒道兩家。

《呂氏春秋》中說:「審知生,聖人之要也。」

孔子的「子不語亂離怪神」不是儒家不談鬼神。

《禮記·禮運》載「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請大家注意這裡談了鬼神,還說五行陰陽,你非說孔子不談,這是不可能的。儒者早期是類似於民間道士,要幫人治喪的。

子不語亂離怪神的本質是以生為主,「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

為什麼孔子不談亂離怪神,因為這不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事情在於好好活著,而不是去想死後世界。

興揚認為這是華夏文化的優點。

佛教是印度來的,所以佛教非常熱衷於談論死亡。當然漢傳佛教已經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了,所以漢傳佛教就沒那麼熱衷於談論死亡。談論祖師多是印度人的喇嘛教則比漢傳佛教熱衷於談論死亡的多,其熱門著作中更有《西藏生死書》這種專門討論死亡的暢銷書。

作為這種思想源頭的印度至今不忌諱死亡,熱衷於來世,那些地方啥樣大家都清楚。

死亡無法避免,吃飯也無法避免。人總是要吃飯,吃不到飯的威脅永遠存在,人總是要死,死亡的恐懼也一直都在。

在我們有神論者看來死亡是別一種開始,所以熱衷於談論死亡的宗教是在提醒信徒為來世做準備。

如中世紀的時候歐洲的氣氛是關注死後上天堂,所以為了來世在今生殺人也無所謂,為此把今生的財富都給宗教祈求贖罪也行。當然在今天一些熱衷於談論生死,熱衷於來世的地方還是如此。

華夏傳統文化告訴我們人應該活好今生!所以我們多講承負,注重在這個世界傳承我們的因果,每一代人都盡好自己的責任,所以華夏文化圈是這個世界無神論者比例最高的地方。哪怕是有神論者,我們也多不會迷信,不會為了宗教去打仗殺人,也不會覺得就我們的信仰最高貴,別的信仰都有問題。一般也不會宗教放棄自己的財產,放棄整個世界。

因此我們認為「養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禮記》)侍奉鬼神,那好你得養好活人,贍養好老人,這樣才能侍奉鬼神!也就是說那些指望長輩死了葬吉穴,風光大葬給取悅鬼神給自己帶來好處,不如在長輩活著的時候好好供養更能取悅鬼神。

先人後神在開頭的道教咒語中有體現,文獻中早期完整論述在《左傳·桓公六年》中里的《季梁諫追楚師》。其中言「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而後談論聖人以神道立教的道理。

那時別的文明對神靈奉獻犧牲想的是「神靈保佑,神靈不要發怒,神靈開心。」

我們想的是:

「請看送上的牲畜多麼碩大肥壯!它們的沒有皮癬生病,說明可以用做犧牲的牲畜很多。」意思是想說「祖先神靈你們看清楚了!我們畜牧業搞的好!」

「看我們送上的糧食多麼乾淨豐盛!顆粒飽滿,氣味馨香。」其實是想說「祖先神靈今年風調雨順沒有災害,我國人民和睦,農業搞的好!」

「祭酒以神,請祖先神靈品嘗。」其實是想誇讚「請看我們國家人有美德,所以才酒有馨香啊!

這種觀念在道教也有,《淮南子》談論為何人們祭祀井神、灶神、畚箕掃帚神、門戶神、杵臼神啊?這不是神的要求,是因為這些日常生活工具的對人們有恩。

後言祭祀山川是因為濕潤的空氣因為山川的阻擋變成雲,而後成雨。長江黃河哪怕遇到多年大旱也不會幹涸,它們更能滋潤百里土地。因為山川的這些功德,所以天子把天下的山川都列入祭祀範圍,感恩山川帶給讓人們的恩惠。

這也形成了中國人的祭祀觀念,祭無功為淫祀。當然今天這個優秀傳統被很多人說成是中國人功利沒有信仰,覺得應該像某些文明那樣,不管神殺了多少人,幹了多少壞事也要虔誠才是信仰。

儒家和道家誕生於華夏,我們的文明氛圍是以人為貴;以生為主,先生後死;先人而後鬼神。當年熱衷於談論死亡的佛教在進入華夏後變得不那麼愛談,原因是愛談的被淘汰了。如果儒家道家愛談論,熱衷於明鬼討論死亡的墨家就是前車之鑒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真道士梁興揚 的精彩文章:

全真道緣微店
陽宅有此五吉,住在裡面健康好運!

TAG:全真道士梁興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