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大內侍衛的龍褂破損不堪,修復專家說:只用三招就光鮮如新

清朝大內侍衛的龍褂破損不堪,修復專家說:只用三招就光鮮如新

提起文物,不少讀者都會想到博物館中的陳列品,在博物館內,所有展品都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感,可是您知道文物背後的秘密嗎?它們「光鮮」的背後,有一群文物修復專家在不斷的付出,每一件文物都是他們汗水與心血的凝結。今天我們就從一件清朝龍褂開始說起,了解文物修復背後的那些故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故宮博物院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其館藏文物達170餘萬件,受到了中外遊客的一致好評。由於文物的各自屬性不同,故宮博物院內部會定期對館內藏品進行檢查,並專門培養了一群文物修復專家,成立「故宮博物院文物保護科技部實驗室」,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出土受損文物,並對其進行搶救性修復。

在一次文物聯合普查活動中,其他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曾為故宮文保科技部實驗室送來了一件重要文物。該文物為清代康熙年間大內侍衛所穿龍褂,全名為「石青色蟒紋妝花緞夾龍褂」,其性質相當於現代人們所說的皇宮大內「工作服」。

專家仔細查看,發現龍褂破損程度較大,還曾被水清洗過,導致龍褂面料與里料出現「褪色」與「串色」的現象,妝花緞面金線被人為破壞拆解,殘留些許紙屑。龍褂整體有多處霉斑,以及磨破或蛀蟲啃噬的大小漏洞。除此之外,龍褂還被多種污物浸染,污物各處面積也大小不一。毫無疑問,如此一件「問題」龍褂,想要將其恢復如初,其難度著實不小。

龍褂的修復工作雖然棘手,但是文保科技部的專家們還是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修復專家們通過反覆商討,最後制定出了龍褂的修復方案。他們究竟是如何復原龍褂的呢?別急,聽小編娓娓道來:

文物修復專家們將龍褂運送到實驗室後,開始用三維視頻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進行仔細查驗,並將其材質、傷況、污染物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檢測、拍照與記錄。

一切準備就緒後,為了避免再次出現串色的現象,專家們開始拆解龍褂里外面料,並將二者分別進行清洗。在此過程中,需要根據面料與污垢的不同,頻繁更換清洗劑,以避免出現對龍褂面料的二次損傷。

前面我們說過,龍褂出現了褪色的現象,因此需要修復專家對其進行補色。補色的方式大有講究,必須選取與龍褂原色調相同顏色的補線,該過程需要時刻對色差進行檢測對比,這無疑是對修復專家們耐心的巨大考驗。

最後一步是修補破洞,龍褂上的洞大小不一,而且經緯度破損程度也不同,因此需要選用相應的補料與染色紗抽紗,用「隱線法」對背襯縫補,再以「綉補織法」對織品圖案進行加固美化,如此一來,才能保持修補處與原龍褂的高度統一,而不會出現修補後的缺憾感。

在以上步驟全部完畢後,最重要的復原工藝開始了。修復專家們需要根據拆解時的痕迹、初始記錄、初始照片等,對龍褂的拆解部分進行比照復原,縫製過程中一旦發現有與原樣不合之處,必須立馬採取相應措施進行修改。

在龍褂修復工作結束後,工作人員特意製作了修復前後的對比圖,而當對比圖樣展現在人們面前時,所有人都驚呆了。他們簡直不敢相信,一件破爛到不成樣子的龍褂,經修復專家的「妙手回春」之後,居然會重新煥發生機,彷彿新製成的一般,不禁讓人直豎大拇指。

如今的「石青色蟒紋妝花緞夾龍褂」,已經被擺放在恆濕恆溫的展廳中,接受著遊客們的觀賞,為人們展示著滄桑的歷史,以及文物修復專家們的精湛技藝。說到這裡,我們必須要感謝這群默默無聞的奉獻者,正是在他們的巧手之下,才賦予了文物第二次生命,也為人類文化藝術寶庫的繁榮做出巨大貢獻。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解密 的精彩文章:

溥儀留下「神秘」菜單,據說吃罷上面的菜,等於吃遍西洋菜精華
袁隆平克服困難,獨闢蹊徑,終於種植出1.9米高的巨型稻

TAG:歷史大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