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調兵速度:鴉片戰爭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

調兵速度:鴉片戰爭清軍戰敗的重要原因

第一次鴉片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面對萬里之外虎視眈眈的英國殖民者,清朝政府派遣多少兵力來參加這次至關重要的戰爭呢?(儘管清廷當時完全意識不到敵人的強大和野心)

1840年前後,清朝政府常備軍總人數達到80萬,其中八旗兵20萬,綠營兵60萬。就數字而言,這是當時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常備軍。那麼此時英國的軍力如何呢?

號稱「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當時大致擁有14萬的正規軍,再加上負責本國防衛任務的國民軍共有20餘萬人。鴉片戰爭初期,英國遠征軍的海陸總兵力加起來達到7000餘人,戰爭中英國不斷往中國增兵,最多有兩萬人,雙方的兵力比是40比1。這麼一看,許多人往往會輕易做出結論,就算當時英國是先進的工業國,船堅炮利,但是我們本土作戰,地形優勢,以逸待勞,平均40個打1個還打不過?腐敗的清政府真沒用!

然而歷史的真相往往出人意料,鴉片戰爭中英國軍隊更多的情況是以多打少。這就需要從清朝軍隊的編製與擔負的任務來解釋。

先說20萬八旗兵,這是清朝開國的主要力量,也最為清政府所倚重。八旗分為京營兵和駐防兵兩個系統,各十萬人。京營兵顧名思義就是駐紮在北京地區保衛京城的,無需多言。駐防兵就有些複雜了,他們可以又可以分為四個系統:保衛滿清老家所謂龍興之地;監視北方的蒙古貴族;巡視西北邊疆以及監視內地各行省綠營兵。八旗駐防兵共十萬人,但是事實上分布到全國各地,所駐防的地方實際人數是非常少的。

而綠營兵和八旗駐防兵是十分相似的,60萬人是分布在全國十多個行省當中的,具體到每一個關口、要衝人數就很少了。同時清政府的地方兵駐防往往根據該地區的戰略位置而布置人數,視其重要程度從200到1000多而變化。比如鴉片戰爭期間重要戰場、海防重地吳淞口,大約有一千一百多名士兵駐紮在此,由一名參將統轄。但是吳淞口這一千多人有兩百在吳淞口西炮台,另外八百人則分布在從寶山縣到嘉定縣城的防務(與今天的寶山有差別),在一些哨所、防地僅僅只有十餘人駐防。而這和數千人的英國軍隊如何抗衡?

從上述的描述我們大致可以找到清代地方軍隊的一個駐防特點,他們不像我們今天一個團或者一個旅,全部集中在一起,有任務時候按照上級的命令出動。他們營以下的部隊都是分散在駐防地的,因為清代軍隊的性質不只是打仗,他們還要負責城市的治安、官府衙門或者皇家園林的看護、同時監視檢查民眾。概括起來,清代的大多數軍隊並不只是國防軍,他們是現在警察、內衛部隊和國防軍的結合,諷刺的是警察的角色是最濃厚的。

由清軍的編製和指責決定了,所謂的80萬是不可能完全用於參加戰爭的,同時各種地方的束縛,機動性非常差。40比1的比例就要大打折扣了。

因此討論鴉片戰爭當中的清軍人數就要看戰爭發生的具體地方了。整個戰爭過程涉及到四個省份:從南到北分別是廣東、福建、浙江、江蘇。這四個省大致駐防兵的人數有20萬人,然而問題還是我們前面所提到的,這20萬人是不可能全部參加到戰爭當中的,一般是只能由英軍所攻擊的地區的實際負責防衛的軍隊來迎戰。而現實就是英軍所到之處所向披靡,完全打不過。

面對英國人的所向披靡,這些地區的軍政長官如夢方醒,要是再被英軍攻城略地,即便英國人打不到省城,道光皇帝的革職聖旨肯定逃不了。他們開始調動省內很少能夠抽調的軍隊支援前線,並且向皇帝打報告。儘管地方大臣給皇帝的報告絕大多數都是謊報戰功,沒有幾句實話,皇帝也是一頭霧水(事實上,從戰爭開始到結束道光都沒有搞明白南方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英國人的具體目的是什麼),但是向來謹慎保守的他,還是意識到了南方的危機。深知自己國情的皇帝開始從全國調兵,支援東南前線。

皇帝的命令下達,整個國家機器開始緩慢而又低效的運轉,各省督撫接到皇帝的命令,下達給下轄的標營將官,然後標營的將官根據具體情況,從這個關卡調十個人,那個市鎮調七八個人,積少成多,在省城統一整編之後,任命一個臨時的將官統領出發。然後跋山涉水,向東或南出發。

據統計,鴉片戰爭當中,廣東得到外省的支援有一萬七千人,而這一萬七千人竟然是來自湖南、廣西、江西、湖北、雲南和貴州七個省份的軍隊。浙江也是如此,得到外省支援的2萬人竟然來自全國不同的十二個省份。如此東拼西湊,將領和士兵互不熟悉,一打仗基本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一處失守或者退敗,整體動搖進而逃跑,從而影響整個戰役的走向。

儘管困難重重,清政府還是集結了近10萬人的兵力,前往前線。但是這裡我們往往會忽略一個問題,那就是當時的交通條件下,軍隊的調動速度。

當時軍隊的行進都是按照驛道前行的。除了很少部分是通過水路進發,大多數都是靠兩條腿前進的。從皇帝的調兵支援命令下達到該省的督撫手中開始,到他們抵達戰場,一般鄰省需要30至40天,每相隔一省時間至少就會增加10天。

調兵速度使得清軍的本土優勢不再,有時候英國從印度孟加拉等地運來士兵的速度都比內地調兵的速度快。同時,又因為通訊的原因,清軍的軍事部署完全趕不上前線的具體變化,有時候等到支援的軍隊趕到戰場,英國人早已經揚長而去了。比如1841年4月16日,皇帝調派來自廣西的1000餘名士兵增援浙江寧波。直到6月29,第一波500多人才到,而英軍早都放棄了寧波,攻下吳淞,向南京進發了。於是這波兵又開始向江蘇前進。再等他們抵達南京戰場時,戰爭已經結束了。

有時候,我們往往會拿著當下的標準和條件去評判古人,從而站在一個制高點上對歷史品頭論足,以顯示自己的所謂的真知灼見。

撰稿/素白【讀史品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品生活 的精彩文章:

明君賢相:民間傳說中的武則天和狄仁傑
讀懂帝王心:張廷玉如何玩轉高層權力

TAG:讀史品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