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高手過招,跌宕起伏,王保保VS徐達

高手過招,跌宕起伏,王保保VS徐達

明朝的開國第一名將徐達在攻克大都之後遇到了生平最大的對手王保保。

王保保號稱「奇男子」,他的蒙古名字叫擴廓帖木兒,本來是察罕帖木兒這位風雲人物的外甥,後來被察罕帖木兒收為養子。王保保一生多次拒絕朱元璋的招降,敢於與明軍進行反覆的較量,即使屢敗屢戰,也絕不氣餒,因而贏得對手的尊重,「奇男子」這個外號就是朱元璋給起的。《明史·擴廓帖木兒傳》記載朱元璋在一次與諸將聚會時故意問:「天下間,誰是奇男子?」諸將領不約而同地回答:「常遇春所部不過萬人,卻橫行無敵,真是奇男子。」朱元璋笑道:「常遇春雖是人傑,但卻臣服於我,我卻不能令王保保臣服,王保保這個人才是真正的奇男子啊。」

在朱元璋的眼中,王保保比常遇春更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而徐達與之相比又如何? 實際上,這兩名高手過招的過程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ROUND 1

兩人第一次交手是在1368 年11 月的山西太原。當時元大都剛失陷不久,以山西為根據地的王保保在韓店擊敗一股從澤州進入山西的明軍,因而信心十足,想乘勝大舉反攻收復失地,便出動奇兵,從太原繞道雁門關、居庸關,企圖神不知鬼不覺地向大都發起突然襲擊。

誰料徐達的情報工作做到了家,他對敵情了如指掌,便將計就計,沒有按照常規與來犯之敵在城下決戰,而是不按牌理出牌,出乎意料地率領部分精銳騎兵提前離開大都,沿途故意避開迎面而來的王保保軍隊,經太行山麓的井陘突進山西,直撲敵人的大後方太原。

徐達這一招「後發制人」使得非常漂亮,他比王保保動身晚,卻在王保保尚未到達大都之前,搶先一步殺到了太原。原因是王保保走的是距離比較遠的「弓背路」,而徐達走的是以迂為直的「弓弦路」,後者的速度自然快得多。 當元軍前進到保安(今河北懷來一帶,與大都尚有一段距離)時,卻意外收到明軍兵臨太原城下的壞消息。王保保見後院失火,頓時大驚失色,叫苦不迭,無奈之下只得放棄襲擊大都的原定計劃,慌忙回師自救。

跟隨徐達殺到太原城外的全是騎兵,在缺乏步兵的配合下難以攻城,因而以逸待勞,打算殲滅回援的王保保軍隊。 再說王保保軍隊徒勞無功地在山西與河北境內兜了一個大圈,疲憊不堪地重返太原。據《紀事錄》記載,他召集了十餘萬「番漢兵」,在城外與明軍對峙,為一場即將開始的野戰做準備,

誰知關鍵時刻內部發生了變故,一位叫豁鼻馬的將領暗中叛變了,從而令形勢急轉直下。 豁鼻馬悄悄與徐達取得聯繫,自稱願做內應。明軍統帥部抓住難得的機會,綜合分析各種情況後馬上做出了劫營的決定。 當晚,元軍大營遭到裡應外合的襲擊,士卒驚慌失措,四散而逃。正在帳內挑燈讀書的王保保突然聽到殺聲四起,匆忙之間赤腳衝出帳外,軍營內外已是一片刀光劍影,他立即奪過一匹孱馬帶著十八名騎士向大同方向狂奔。明軍尾隨其後追至忻州,不及而還。

太原之戰,明軍總共俘獲敵兵四萬多人以及戰馬四萬餘匹,接下來便乘勢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佔領山西。 就這樣,徐達在與王保保較量的第一個回合中贏得乾脆利索,他靠的是更勝一籌的謀略。

ROUND 2

王保保沒有從此音訊沉寂,他仍然持續著不死的傳說,繼續在長城沿線招兵買馬,擁兵塞上,爭霸西北。而徐達打下山西後,數年轉戰陝西、甘肅、寧夏,攻克西安、鳳翔、臨洮、蘭州等重要城市,擊敗或降服軍閥李思齊、張思道等人, 打死元軍不計其數,期間多次與王保保的部屬發生衝突,而規模最大的一次戰鬥發生於蘭州的沈兒峪。

沈兒峪之戰是徐達與王保保進行硬碰硬較量的第二個回合。戰前,王保保乘明軍主力暫時撤離西北,回師休整之機,於1369 年12 月以孤軍殺入塞內,進犯蘭州。徐達臨危受命,召集潼關以東的各路部隊殺回來。據《紀事錄》記載,明軍這次的出徵人數號稱「四十萬」,向西安方向急進,直搗定西。

久攻蘭州不下的王保保,果斷撤圍,將部屬帶往定西縣(今甘肅省定西市)北的車道峴屯營,等待著從萬里之外遠道而來的徐達。

兩軍在1370 年4 月進行決戰。這次,徐達不想取巧,轉而採取穩紮穩打的戰術,先派左副將軍鄧愈在陣前立柵作為掩護,然後一步一步逼近敵營。雙方將士在車道峴以南的沈兒峪隔著深壕激戰,難分勝負。

徐達曾經在太原之戰中劫過王保保的營。現在王保保為了一雪前恥,決定以牙還牙,用劫營這一招回敬明軍,因而秘密調動千餘人,從營地東山下面的小道悄悄出發,突然襲擊明軍的東南營壘。防守這個地方的是明軍左丞胡德濟,他既有點麻痹大意, 又缺乏應變能力,在遭到敵人的攻擊時顯得手足無措,導致士卒好像麻雀炸窩般陣腳大亂。如果任由潰兵游勇四處亂竄,勢必會讓怯戰的情緒在全軍蔓延,後果將不堪設想。

始終密切注視著前線一舉一動的徐達,及時察覺到東南營壘方向陣線不穩,他雷厲風行地帶兵趕來堵塞漏洞,及時擊退敵人,毫不留情地罷了胡德濟的官,將其移送京師法辦,同時把數名沒有守住陣地的將校斬首示眾,以儆效尤。

次日,經過整頓的明軍在出戰時果然面目一新,諸軍奮勇爭先地與敵廝殺,一直從陣前的壕溝打到營壘裡面,最終在營壘後面的亂葬崗中大敗王保保軍隊,活捉了包括蒙古貴族郯王、文濟王在內的一千八百六十五名文臣武將,還俘敵八萬四千五百餘人,繳獲一萬五千二百八十餘匹馬以及同等數量的駱駝驢騾等雜畜。 王保保僅與妻子數人向古城北面逃遁,這些人逃到黃河邊找不到渡船,幸虧菩薩保佑,他們得以撈取到在河中漂流的木料,有驚無險地渡過大河,一路風塵僕僕地從寧夏向蒙古草原狂奔,最終保住了性命。他逃到和林後,得到了元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重用,再度鹹魚翻生,掌握兵權。

徐達在太原之後又一次戰勝了王保保,此次靠的不是謀略,而是用兵如神的戰術。

ROUND 3

王保保與徐達進行第三次戰事是在1372年。已經稱帝五載的朱元璋對流亡在塞外的北元小朝廷依然耿耿於懷,他在這一年的年初便調集十五萬重兵,計劃分進合擊而一勞永逸地解決北元問題。《草木子余錄》記載,他出兵的理由有三,除了「王保保未擒」與「元太子無音問」之外,還為了奪取傳國玉璽。相傳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獲得一塊異常珍貴的和氏璧,並將其琢磨成為傳國玉璽,上面刻上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自秦之後,此璽經常成為一些王朝創建者接受天命的符號,也成了正統王朝的象徵。據說元朝統治者在亡國後攜帶著此璽撤返塞外,故朱元璋不惜興師動眾,志在必得。

明軍信心十足,具體布置是分兵三路,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出中路;李文忠任左副將軍出東路;征西將軍馮勝出西路,每一路軍隊的兵力平均為五萬人,這個數字不包含那些負責運送輜重以及干雜活的後勤人員。

中路軍的任務是從山西雁門關向北進軍蒙古和林,掃蕩在和林地區的北元小朝廷。東路軍由河北居庸關趨往應昌,殺向蒙古腹地克魯倫河,與中路軍形成互相呼應之勢。西路軍則進軍甘肅,作為牽敵之用。

1372年3月,徐達的中路軍出塞之後在和林以南的土剌河遇到了老對手王保保的阻擊。戰局像以往那樣呈現一邊倒的趨勢,明軍都督藍玉擔任先鋒,一舉破敵。首戰不利的王保保且戰且退,企圖與另一路元軍賀宗哲部會師,再伺機反攻。

此情此景,北元小朝廷生死繫於一線。不斷後退的王保保在5月間絞盡了腦汁準備選擇一個反攻的最佳時機,他深知這時候硬拼是難以有勝算的,要想取勝, 必須充分利用蒙古的天時地利來限制敵人的優勢,最好是讓徐達變成瞎子與聾子,無論擁有多麼高明的謀略、戰術都派不上用場。

千載難逢之機終於來到了,據蒙文史籍所載,北元軍中的蒙古薩滿教巫師預知了一場大風雪即將來臨的日期,給撲朔迷離的戰局帶來了變數。王保保果然選擇這一天對步步逼近的明軍進行全線反擊。不難想像兩軍廝殺的一幕:那時暴風如鞭襲來,呼呼作響;飛雪如刀掠過,點點寒光。咫尺之間天昏地暗,山呼林嘯;眼不能見、耳不能聞。戰場上的每一個人、每一匹馬都艱難地跋涉在厚厚的雪地上,就像木偶一樣慢慢移動。兩軍的將帥都不能像過去那般如臂使指,得心應手地指揮部下,上下級之間已經難以保持聯繫。在這種情況下,什麼謀略、兵法,通通都難以完全按原定計劃那樣派上用場,將士們很多時候只能各自獨立地作戰, 只能用最原始、野蠻的方式交戰,甚至互相撕咬、翻滾打爬。

北元軍隊中的蒙古士卒在草原中土生土長,這些人天生適應漠北苦寒之地的氣候,無形中佔了先天優勢。 相反,那些來自塞內各個省份的漢族官兵,對塞外嚴寒天氣的耐受程度就要差得多,他們雖然在嚴明的軍紀之下苦苦支撐,苦戰到最後一息,但是畢竟人不能勝天,終於,明軍紛紛潰退。不過,徐達不愧為名將,能夠在失利的情況下指揮部隊有組織地後退,並在歸途中築壘自保,收容潰散的官兵,保存了部分實力,然後撤回了塞內。隸屬於徐達的湯和所部亦在同年7月間於斷頭山附近迎戰元軍遇挫,受到一定的損失。《明史》稱明軍此戰「死者數萬人」,真正是傷亡慘重。奪取傳國玉璽的計劃也泡了湯。

這一戰,是徐達平生唯一一次慘敗。事後,朱元璋因念徐達勞苦功高,沒有追究其責任。

這一次,笑到最後的是王保保,他以拙勝巧,利用天時地利充分發揮人類原始的天性與本能,打贏了足智多謀、兵多將廣的老對手徐達。

本文摘自《大明戰神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力挽狂瀾,臨時擔任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參謀長的溫克上校
蘇德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的真實力量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