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影像學的火眼金睛!PET-CT為腫瘤作「標記」,讓癌無處藏身

影像學的火眼金睛!PET-CT為腫瘤作「標記」,讓癌無處藏身

眾人皆知,齊天大聖孫悟空一身本領,除了精通72變、金剛不壞之身之外,他在太上老君的煉丹爐中煉就火眼金睛也為眾人津津樂道,在三打白骨精一役中識別白骨精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將影像學比作臨床醫生的眼睛,那麼我們今天的主角——PET-CT就是這孫悟空的「火眼金睛」,讓腫瘤病灶無所遁行。

首先我們看一組圖像,患者A與B均為鼻咽癌患者,圖1及圖2分別為2位患者的骨盆CT圖像,你們能看出有什麼區別、有什麼問題嗎?

What? 這兩幅圖難道不是一樣的、正常骨盆的圖像嗎?有什麼問題嗎?請看A與B患者CT圖片相對應PET-CT圖像:

看完這兩個患者的PET-CT圖像,很明顯A患者的骨盆及骶骨已有多處18F-FDG高代謝,後經病理證實為骨轉移瘤。

而B患者PET-CT未出現高代謝灶,後經CT隨訪骨質正常。PET很明顯能從代謝上明確有無病變,那麼CT能否早期發現骨轉移瘤呢?

我們將患者A的PET-CT圖像病變的位置與CT圖像相應位置一一對照,雖然病變處骨質形態沒有改變,但仔細觀察卻能發現骶骨PET陽性病變區CT定位於髂骨骨髓腔。

且CT呈斑片狀稍低密度影混雜棉球樣稍高密度影,溶骨與成骨灶相兼,而骨轉移通常首先發生在中軸骨髓質,符合混合型骨轉移瘤的規律。

髂骨PET陽性病變區,對應CT位於骨髓腔,但骨質密度未見異常,下面這例胸椎及肋骨轉移瘤也是類似改變,如下圖:

惡性腫瘤細胞生長旺盛,其高代謝所需攝取的能量物質葡萄糖(FDG)遠遠超過其他正常組織細胞。

PET則利用腫瘤細胞的這一特性,用放射性核素標記的FDG(即18F-FDG)作為顯像劑(類似於用熒光筆在FDG上打標記)注射到體內可使其在腫瘤等病變組織中濃聚,從而在圖像中表現為一個明亮的區域。

這時,打上「標記」的腫瘤如此「耀眼」,即使我們沒有孫悟空的火眼金睛,也能發現輕鬆腫瘤的存在了。

不同類型骨轉移瘤的PET-CT表現不同:對於溶骨性骨轉移瘤,主要是腫瘤細胞破壞骨質後形成的軟組織腫塊攝取大量18F-FDG,從而高於周圍的正常組織。

而成骨性骨轉移瘤主要是成骨活躍,因此18F-FDG攝取增加不明顯,但同機CT有成骨密度改變,可以幫助診斷;混合型骨轉移瘤因溶骨和成骨都活躍,因此會表現為18F-FDG 的高攝取。

同時,腫瘤細胞功能、代謝方面的變化往往發生在其形態學變化之前,這時PET-CT的優勢則體現出來,因為它可以實現疾病在分子水平上的早發現、早診斷。

據文獻報道PET-CT比常規X線及CT檢查提前三個月發現轉移灶,三個月的時間往往就是治療的關鍵時間。

對於臨床醫生而言,若懷疑患者出現骨轉移,其首選檢查除了CT,還可能會想到全身骨顯像。

既往不少研究報道99mTc-MDP 全身骨顯像對成骨性骨轉移灶更為敏感,但可能是由於脊柱、骨盆等區域骨骼的影像重疊較多,成骨性骨轉移灶與增生、退變等良性病灶較難區分,99mTc-MDP全身骨顯像對這些區域病灶的假陰性較高。

另外,即使PET-CT 對成骨性病灶不敏感,病灶18F-FDG 攝取不明顯,同機 CT 有較高空間解析度,提供詳細的解剖細節,二者互補使我們也可以觀察骨質密度增高的成骨性或混合型骨轉移灶。

那麼MRI呢?MRI對早期骨質改變敏感,與PET-CT一樣可以早期發現骨轉移瘤

但是MRI耗時長,對胸部檢查存在呼吸偽影,且對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存在禁忌症無法全身評估骨轉移情況

PET-CT為代謝性顯像一次掃描可以獲得全身的解剖及功能圖像,且無明顯禁忌症,與常規影像學檢查相比具有明顯優勢

用其惡性腫瘤及轉移灶18F-FDG代謝增高的特點,PET-CT檢查可以獲得比其他影像學檢更完善的信息。

因此選擇正確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在患者的診療過程中有很大幫助。

(編輯Rainbow )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郴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蔣書情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醫聊 的精彩文章:

闢謠:苦瓜能幫有糖尿的腎病患者控血糖?給腎病患者5點飲食建議
又一屆眼科高材生「出爐」成績亮眼!強強聯合走出人才培養新路子

TAG:湖南醫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