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姚宏偉教授:以醫療大數據為鑰匙,開啟結直腸癌精準治療之門

姚宏偉教授:以醫療大數據為鑰匙,開啟結直腸癌精準治療之門

我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大的結直腸癌患者群體,以及全球最大的結直腸癌患者診療工作量;然而,在如此龐大的工作量背後,龐大的臨床診療以及科研數據仍需更加規範化的管理。在醫療大數據被大力推行、希冀通過大數據的整合更好指導臨床治療並創造科研價值的背景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國家消化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普通外科的姚宏偉教授分享了目前我國結直腸癌診療現狀,以及如何合理利用醫療大數據進一步指導結直腸癌精準診療的看法。

姚宏偉教授

我國結直腸癌治療仍以外科手段為主,

診療效果較好

結直腸癌作為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全國性的統計調查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結直腸癌病例約為37萬例,位居惡性腫瘤發病譜的第4~5位。在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其發病率排在惡性腫瘤發病譜的第2~3位,台灣地區的發病率高居第1位。

在結直腸外科診療臨床實踐中,有別於歐美國家結直腸外科手術的良性、惡性疾病比例持平的狀態,我國結直腸外科工作多數圍繞惡性腫瘤開展。不過相較於結直腸癌的高發病率,其死亡率相對較低,提示結直腸癌的診療效果相對較好。

結直腸癌的治療原則是採取以手術治療為主的綜合治療。I期結直腸癌可通過手術根治切除,而部分的早期癌甚至可通過腸鏡下的切除就能治癒。II、III期的中期結直腸癌約佔結直腸癌總發病的60%~70%,II期結直腸癌除部分高危患者術後需行化療外,僅手術根治切除即可,而III期結直腸癌因存在淋巴結轉移,術後需行常規化療。IV期的晚期結直腸癌以綜合治療為主,包括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及中藥治療等;其中,結直腸癌肝轉移是IV期結直腸癌中最為常見的,佔總數50%以上,在所有IV期腫瘤中屬於相對預後較好的,IVa期及IV b期的結直腸癌患者仍有手術切除機會,並能夠從中獲益,獲得長期生存。

精準治療結直腸癌,

使腫瘤變成慢性病成為可能

精準治療正在改變目前的臨床實踐,並且變得越來越活躍。精準治療,即Precision Medicine,通常認為是基於分子水平的藥物治療,其有別於常規化療,需要找到相應靶點。

目前精準治療在結直腸癌的研究中處於相對前沿的領域,結直腸癌的療效也與精準治療密不可分。臨床指南上推薦用於結直腸癌規範治療的靶向藥物有兩種,即抗VEGF的貝伐珠單抗及抗EGFR西妥昔單抗,通過現有的病理科常規基因檢測就可以為藥物的選擇做出提示,如野生型Ras基因的左半結腸癌的患者,指南推薦選擇西妥昔單抗;而Ras基因突變的結直腸癌患者,指南推薦使用貝伐珠單抗。基於分子水平檢測的免疫治療也屬於精準治療領域,雖然目前抗PD-1、PDL-1藥物尚未被FDA批准用於治療結直腸癌,但是根據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的2016年的會議報道,已經有研究結果顯示使用PD-1治療結直腸癌患者能夠取得較高的緩解率。

隨著精準治療不斷發展,我們相信惡性腫瘤會逐漸變成類似於糖尿病、高血壓的慢性疾病。某些惡性腫瘤雖難根治,但可以通過各種治療手段,將腫瘤控制在穩定的狀態。尤其對晚期腫瘤患者來說,能夠通過精準的藥物治療,與腫瘤達到共存共生狀態,提高晚期腫瘤患者的生存時間以及生活質量。

另外,通過精準治療的進一步發展,不排除未來能夠通過靶向治療,完全清除體內的腫瘤細胞。例如,目前結直腸癌患者通過術前放療,腫瘤就可能達到緩解,進入等待與觀察階段,從而延長等待手術的時間,甚至免於手術。相信未來,在癌症治療領域,一定會出現比較外科手術與藥物治療效果的臨床研究,並不排除未來會出現顛覆性的腫瘤治療手段(非外科手術切除)。

重視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

在醫療大數據的指導下應用規範診療數據

早期篩查對於結直腸癌的診治至關重要,健全的篩查機制能夠發現更多的早期腸癌及癌前病變,從而降低了結直腸癌的治療成本並提高生存率。雖然我國目前正在積極推進相關的篩查機制,但是由於認知水平有限,許多受檢者會拒絕相關檢查,可見公眾對結直腸癌篩查的認知亟待提高。

另一方面,我國結直腸癌外科治療也需要進一步規範。通過對中華醫學會搭建的「全國結直腸癌手術病例資料庫」進行的回顧性分析顯示,我國結直腸癌外科治療中仍有一定不規範現象。如核磁共振(MRI)作為直腸癌術前診斷必不可少的檢查項目,近30%的病例存在數據缺失,這說明在診療過程或數據管理過程仍然存在不規範,導致該部分數據缺失。這提示我國對於診療規範的培訓不足,並且較多的醫學中心缺乏規範的常態化管理的資料庫。

我們看到國際上很多的醫學中心,很早就建立了標準的病例資料庫系統,同時還建立了互聯互通的醫療信息交互平台,並運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和處理大量醫療數據,從而幫助醫生快速診斷患者、選擇規範化診療方案、規範患者管理等工作,並已經從醫療大數據分析上嘗到「甜頭」。

目前我國正處於推動建設研究型醫院的轉型期,進一步推廣普及規範的臨床診療,規範的數據收集,規範的數據分析,不僅有利於建設全國性的結直腸癌手術病例標準化資料庫,更有助於制定基於國人數據資料的結直腸癌臨床指南。這不僅僅是一筆可觀的科研財富,更重要的是,能夠進一步為中國的結直腸癌患者帶來獲益。

隨著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普及,基於各種可移動終端的網路問卷、隨訪系統等不斷湧現,更便捷的臨床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這些大數據也肯定能造福於患者,提升其長期生存效果。比如,我們目前參與的一項國際性結直腸癌手術患者療效對比研究中,通過大數據技術幫助醫師收集患者的大部分腫瘤學和功能學的臨床數據,醫生與患者再通過醫師終端App及患者終端App進行補充,極大降低了工作難度。

此外,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近年,我國湧現出一批高新技術企業,不僅有能力自主開發機器學習,還能創新人工智慧技術的應用,來輔助醫療機構,高效開展「醫、教、研、管」等工作,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醫療服務,推動中國醫療信息化發展,為建立醫藥衛生領域的生態循環創造更大價值?

由此可見,大數據的應用有助於診療行為的改善及醫療行為的分析,對於臨床的更多幫助亟待我們進一步探索、開發。

來源:結直腸癌資訊

消化界長期徵稿:原創稿件及特約作者招募!

投稿郵箱:DDP@high-med.com

攜手消化,天天乾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消化界 的精彩文章:

體檢發現肝血管瘤,就是肝癌先兆?聽聽專家怎麼說!
腸鏡專題:如何在腸鏡中減少漏診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