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為何抗戰中中國對印度聖雄甘地嗤之以鼻?只因他想用這招對日本

為何抗戰中中國對印度聖雄甘地嗤之以鼻?只因他想用這招對日本

原創不易,請隨手關注!

作者:毅品文團隊一恆獨步,無授權禁轉!

至今,聖雄甘地在印度簡直是如同印度教里的濕婆神一般的存在。尤其是他竭力提倡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還真的感動了上帝,讓當時的英國殖民者動了善心,最終讓印度獲得了獨立。

[聖雄甘地]

聖雄甘地開展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在20世紀40年代前期,正是在印度如火如荼蓬勃發展。當時,正處於抗戰最為艱難階段的國民政府為找到救國的良方,不僅國內形成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還希望得到世界一切平等待我之國家的幫助。秉承這一宗旨,當1940年日寇的鐵蹄已經逐步逼近英國在中國的殖民地香港、虎視眈眈於東南亞的新加坡、馬來西亞、逐步形成對緬甸和英國海外最大殖民地印度次大陸的包圍,很快將把英國勢力趕出遠東。目睹日寇的這一野心,更多的是英國實力的不足,英國首相丘吉爾委託當時印度總督林里斯哥再三邀請國民政府派出要員訪問印度,目的就是在印度人民心中擁有崇高威望和巨大號召力的聖雄甘地,在認真聽取中國正抱著犧牲的決心,頑強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英國人的心裡是希望甘地從中國要員的敘說中,理解抗擊日寇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在印度掀起一股保家衛國的參軍熱潮,去勇敢面對氣勢洶洶的日軍的進攻。

國民政府經過再三斟酌,派出了外交水平較高的戴季陶前往印度擔任此項說服甘地的工作。

[親自紡棉紗的甘地]

戴季陶去印度,當然不只是說服甘地,國民政府應該給他兩個任務,一是向印度各界大力宣傳中國軍民誓死抵抗日寇,無所畏懼的犧牲精神,二是順帶著幫助英國做通甘地的思想工作,動員印度的熱血青年投身軍營報效祖國。戴季陶雖沒有像唐三藏那般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其中的辛苦決不是一般人可以忍受的。當終於來到了印度,較好的完成了第一個任務。可見到甘地禮貌的寒暄過後,戴季陶大加誇讚中國軍隊的抗日氣節,在戰場上表現的視死如歸的精神,以此鼓勵甘地發揮其人格魅力,號召全印度的熱血青年保家衛國,以熱血抗拒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掀起印度全民投入到抗戰的過程當中。

面對戴季陶的慷慨陳詞,甘地神色漠然,甚至當場毫不留情的表示反對,在他的思想里認為中國軍隊不應該,更沒必要採取暴力手段抵抗日軍,他勸中國以非暴力的方式進行抗日:「假如中國人有我這種非暴力的觀念,」他說,「那無需擁有像日本那種最新的毀滅機構,中國人可以告訴日本人,帶著你們的毀滅機構來吧,我們準備拿2億人來對付你,可是剩下的2億人,是絕不會屈服的。倘使中國人真這樣做了,日本人便會成為中國的奴隸。」看到甘地的態度,戴季陶無異於被從頭交了一盆涼水,再也沒有提及要甘地組織印度如何抗日的事情!

甘地為何苦口婆心的勸說中國不要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去心甘情願的做任其宰割的羔羊,甚至要以當時中國總人口4億人,犧牲一半即2億人為代價,是不是他看不起中國人,是腦子進水才這麼信口開河的吧。如果這麼理解甘地,可真是冤枉這位聖雄了。

【在印度有很多人愛戴甘地,也有很多人仇恨甘地】

甘地為何要中國這麼做,要中國人寧死不屈,毫無反抗的慷慨就義,做到內心強大,絕不和日本帝國主義合作。絕對不是他心血來潮胡亂表態的產物。

甘地之所以有「非暴力不合作」這個觀念,並且作為一輩子的堅守,這與甘地的出身和其所屬的種姓密不可分。生於1869年10月2日的甘地,屬於印度教五大種姓中的第三等級吠舍。這一等級要求吠舍這一種姓自出生後必須信奉仁愛、不殺生、素食、苦行等戒律。甘地幼年時代浸染在這樣的環境里,逐步養成了他天性善良的人生觀。

特別是1888年甘地遠涉重洋赴倫敦求學,接受了西方普世價值中的自由、人權和平等觀念,嫻熟的運用到了他在南非領導的反種族歧視鬥爭。這是甘地首次把「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具體運用到實踐中並真的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當時的英國殖民者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讓步,甘地以自己這種特有的方式成功試驗了一種有效的武器「非暴力不合作」。由此,由甘地倡導的「非暴力不合作」 運動,從南非傳回到他的祖國印度並快速擴散開來。

由於印度和南非都是英國的殖民地,無疑為這項運動的實施提供了有力的參照。於是, 1930年3月12日,印度人民在甘地的領導下為反對食鹽稅法而進行的一次鬥爭,他們滿懷著勝利的信心和犧牲精神,同強大的敵人進行著赤手空拳的戰鬥,前面的倒下後面再接著上。所有參加運動的人們都勇敢的高喊著甘地的名字,絲毫不抵抗,任憑敵人殺戮,甚至被抓進監獄,不覺得痛苦,反而將監獄看做是朝聖的聖地,真的讓人匪夷所思。

[生活極其簡樸的甘地]

正是由於甘地包括所有參加反抗反對食鹽稅法人民以殉道者的方式,又一次感動了英國的殖民者,又不得不做出許多讓步,兩次較為有著巨大影響的「非暴力不合作」 運動,更讓甘地主觀的認為,只要把人民動員起來,靠著不怕死,不和佔領者合作就一定能讓佔領者發善心,取得最好的運動效果。

可是,甘地恰恰忘記了西方自英國工業革命後,特別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天賦人權」的觀念,已經牢牢的成為西方各個階層的共識。據此,衍生而來的是侵略者侵略別國領土,幾乎很少進行大屠殺,對戰俘的保護也以共同遵守的「日內瓦公約」相互約束。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可以說毫無人性可言,對人權最起碼的生存權在他們佔領者的眼裡就是螻蟻一般隨時隨地可以肉體消滅。南京大屠殺,可不是像甘地說的那樣是戰俘主動向日寇的刺刀上撞,而是這支野獸一幫的軍隊瘋狂的集體行為。更遑論是主動往槍口上送死,甘地無法理解日本人的謬論,日本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如此觀點支撐起來的日本帝國主義,怎麼可能會對中國人有同情之心,在十四年抗戰中中國軍民死傷2300多萬人。而死傷這麼多的人口,絕大多數都是日本軍隊主動作為,一個又一個慘案的發生,決不是不和他合作造成的。

【甘地火葬現場】

幸好戴季陶沒有接受甘地這番高論,回國後的戴季陶向蔣委員長彙報印度之行,蔣委員長包括那時在各個敵後根據地的我軍,不用說也對甘地的這種謬論表示根本的不屑。手無寸鐵往槍口上撞,尤其是往毫無人性的日本帝國主義軍隊的槍口上撞,信甘地的話,4億人死去一半,就能得到禽獸一樣的日本人的同情,簡直是痴人說夢。因為日本帝國主義要的是滅亡中國,要中國人做他奴隸,而不是要剩下的2億人和他不合作,和他對著干,其結果是什麼,結果就是不反抗的中國人,在這塊祖祖輩輩生活的土地上亡國絕種,真的換成了日本人的生存空間。

甘地的過於理想化的「非暴力不合作」 運動,最終還是結出了惡之花。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頑固派教徒的刺殺,不知道是不是對他一生踐行的「非暴力不合作」 運動做出怎樣的詮釋。本文參考文獻: 《甘地傳》

大家有什麼有趣見解,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毅戰爭史 的精彩文章:

美國遇上比伊朗更凶的國家會怎樣?蓬佩奧剛去,美軍就被擊斃
巴基斯坦財政陷入崩潰,只因窮兵黷武?西方的說法能信嗎

TAG:宋毅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