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孫中山與陳炯民如何從戰友變成了敵人?

孫中山與陳炯民如何從戰友變成了敵人?

陳炯明是北洋時期一位雄踞一方叱吒風雲的人物,同時也是一位充滿爭議的人物。在人們印象里,他是背叛孫中山的反動派,罪證就是1922年「六一六炮轟總統府」事件,逼得孫中山化裝逃往上海。然而,實際情況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孫陳二人為何決裂?

陳炯明與孫中山因護法運動而開始合作,這裡的「法」是指孫中山1912年3月11日實施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當年的孫中山對陳炯明的品德一直很欣賞,他曾感慨說:「陳炯明不好女色,不要舒服,吃苦儉樸,我也不如。」孫中山還曾以「狼、大、快」三字喻陳炯明的革命作風,粵語「狼」字比喻勇猛進取。最初被外界知曉的孫、陳二人分歧是一次選舉。

1921年4月,兩百多名議員召開非常國會,在孫中山堅持實行記名投票要求下,表決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大綱規定了大總統的產生和許可權,卻沒有任期;一切政務、軍務、內閣任免等均由大總統一人獨斷。孫中山被選舉為非常大總統。

此舉遭到陳炯明的反對。陳炯明認為,依總統選舉法,總統應由兩院聯席選出,出席議員至少達到全部的三分之二即580人,才能舉行總統選舉,此時廣州舊國會議員只有200多人,還不夠原眾議院人數的一半,而且實行記名投票,簡直是在自毀法律!陳炯明質疑道:「這和之前北方毀法,又有什麼本質不同?」用一個不符合法理的「偽政府」去反對另一個同樣不符合法理的「偽政府」,這是非常行不通的,結局只有南北之間將再次陷入戰爭之中。

陳炯明反對孫中山任職,拒絕參加就職典禮。自此,二人政見分歧開始明朗化。但實際上,早在1909年陳炯明加入同盟會之時,二人政見及民主理念的不同就已為日後決裂埋下了隱患。

秀才出身、個性溫和的陳炯明雖加入信奉革命、激進的同盟會,然而與眾多革命黨人不同的是,他的政治抱負是把革命當作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仍然是「建設」,這與以孫中山為代表的大部分同盟會員「革命至上」、「革命流血至死」的心態和主張完全是兩條路。

孫中山是「武力統一派」中徹底的中央集權主義者,他的理想是以領袖權力為核心的大一統。當時孫中山的政治主張是「中央集權」,要以「北伐」這種暴力武力方式來顛覆北洋政府,統一中國,成立中央政府。

陳炯明則主張「聯省自治」,先在廣東搞好民主憲政,仿照美國,建立與其相仿的聯邦政制,以「南北妥協」的和平手段來謀求中國永久的統一。這與當時部分學者的觀點是一致的。他們認為,美國的崛起正是因為獨立戰爭後,北美13州脫離英國,經過11年高度地方自治的「邦聯」,進而建立「聯邦」的這段歷史。這些學者認為,美國的這段歷史為久經戰禍、渴望和平統一的中國人提供了一種可行選擇。既然南北政府都無力統一全國,與其南北內戰,不如各省先行自治,之後,再實行聯省自治。如此,便可以不訴諸武力、民眾免於生靈塗炭而最終實現全國和平統一。

陳炯明一直對聯省自治非常推崇。1921年2月,他在《建設方略》一文中,詳細闡述了自己的政治見解:「近世以來,國家與人民之關係愈密,則政事愈繁,非如古之循吏可以寬簡為治,一切政事皆與人民有直接之利害,不可不使人民自為謀之。若事事受成於中央,與中央愈近,則與人民愈遠,不但使人民永處於被動之地位,民治未由養成,中央即有為人民謀幸福之誠意,亦未由實現也」。

而孫中山認為,中國剛從清朝封建社會的皇權主義走出,需要的是區別於皇權主義的「一黨專政」及以「軍政」、「訓政」的思想來統一中國。他要求所有黨員要在「絕對服從黨魁」的黨章下簽字,發誓效忠領袖,他甚至認為人民是「無知可憐」的幼兒,革命黨則是保姆。他說:「我們建立民國,主權在民,這四萬萬人民就是我們的皇帝,帝民之說,由此而來。這四萬萬皇帝,一來幼稚,二來不能親政。我們革命黨既以武力掃除殘暴,拯救得皇帝於水火之中,保衛而訓育之,則民國的根基鞏固,帝民也永賴萬世無疆之休。」

陳炯明認為,所有黨員要在「絕對服從黨魁」的黨章下簽字效忠,本質上與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沒有不同,只是君主換成了黨魁而已。孫中山的民眾保姆說,也遭到陳炯明的批評,他認為:「政府把國民當成『無知可憐』的幼兒,那人民就永遠會是長不大的『無知可憐』的幼兒,永遠不可能實現民主政治。」

陳炯明對於以自治治理國家有深入的思考和實踐。1909年,他就在家鄉創辦《海豐自治報》,倡導自治才是救中國的唯一良方……正是基於長期的政治實踐積累,使得陳炯明可以很輕易地指出孫中山觀點的破綻,並批評道:「訓政之說,尤為失當。此屬君政時代之口吻,不圖黨人襲而用之。民主政治,以人民自治為極則,人民不能自治,或不予以自治機會,專靠官僚為之代治,並且為之教訓,此種官僚政治,文告政治,中國行之數千年,而未有長足之進步。」

《陳炯明首行聯省自治之民選縣長》油畫素描稿子

對於蘇聯的態度,也是兩人產生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1920年列寧密使波特波夫,曾經專門拜訪當時在中國南部軍事實力最強的陳炯明,表示願意全力支持他統一中國,但是要放棄外蒙,承認外蒙獨立,並表示蘇俄可將儲存在海參崴的軍械供給粵軍使用,遭到陳炯明嚴詞拒絕。而孫中山則與蘇聯一直保持密切聯絡,陳炯明對此,從來不贊成。他認為外交政策的基礎「不在強權而在公理,不在抗爭或報復,而在訴諸國際之間同情及其相互之利益」。

1921年6月,堅持武力統一中國的孫中山任命陳炯明為援桂軍總司令,葉舉為前敵總指揮,開始第二次粵桂戰爭。

陳炯明認為此刻中國民眾甚苦,不能再輕易發動戰爭,且將士疲憊,軍費不足,根本不可能完成北伐,仍然主張先定省憲,再議國憲,先確立民治的基礎,再循序漸進地推進統一。在遭到陳炯明的消極抵制後,兩人摩擦不斷升級,以致孫中山憤然表明:「我已立誓不與競存共事。」競存是陳炯明的字。有傳言說他曾把手槍交給黃大偉,令其刺殺陳炯明。沒有不透風的牆,消息傳到陳炯明那裡,兩人嫌隙於是無法彌補。

在美國國家檔案局於1946年後才公開於世的機密文件中,廣州美國領事報告,1922年4月中旬,因北伐軍入湘不成功,改道攻贛,孫中山在梧州的軍事會議席上,說南方有三人──陳炯明、唐繼堯、趙恆惕──都該受到嚴厲處罰。英國領事亦有同樣的報告。

當時中國的政治格局是南北兩個政權對峙,孫中山為表明自己「天下為公」的心跡,多次對外界放出話來,只要「獨裁」的北洋政府徐世昌下台,他也將同時下野。

1922年6月2日,北洋總統徐世昌在巨大的壓力之下,宣布辭職。於是一時間,社會各界紛紛致電孫中山和廣州非常國會,呼籲孫中山實現與徐世昌同時下野的宣言,實現國家共和統一,其中蔡元培、胡適、高一涵等200多位名流甚至聯名要求孫中山下台。但出乎意料的是,孫中山斷然拒絕辭職。頓時,社會各界大失所望,孫中山民望迅速下跌。

陳炯明對此也非常反感,他認為「我們之所以一直鬧革命、試圖武力顛覆北洋政府,無非是因為北洋軍閥廢掉了《臨時約法》、蹂躪了民主憲政,現在既然《臨時約法》已經恢復了,我們自然也就不必造反了」。

儘管北洋政府幾乎同時宣布實施孫中山堅持恢復的《臨時約法》,孫中山的護法運動應該宣告成功了,孫中山仍然不顧陳炯明的反對,堅持要通過軍事北伐,暴力推翻北洋政府。

1923年8月14日,孫中山、宋慶齡在永豐艦與官兵合影

根據當年香港中英文報紙報道和英、美兩國外交官的相關記載,1922年6月17日,孫中山以海軍大炮炮轟廣州。當時海軍採取軍事行動必須得到海軍司令的命令,由於沒有海軍司令的下令,在孫中山下令放炮後,一時沒有士兵敢動手,孫中山氣急之下,索性自己動手親自發炮,「孫大炮」由此得名。

孫中山炮擊廣州後,胡適曾批評說:「遠處失了全國的人心,近處失了廣東的人心。孫氏還要依靠海軍,用炮擊廣州城的話來威嚇廣州的人們,遂不能免這一次的失敗。」

孫中山靠陳炯明打天下,陳炯明幫孫中山撐起了南方政權。如果孫陳二人生前有一出「將相和」,那段歷史固然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中國近代歷史也許會重寫。但是,道不同不相與謀。真正有著堅定政治理想的仁人志士,決不會因為個人交情而放棄自己追求的真理。

1925年孫中山在北京病逝。陳炯明親擬了一副輓聯:「唯英雄能生人殺人,功首罪魁,留得千秋青史在;與故交曾一戰再戰,私情公誼,全憑一寸赤心知。」恩怨功過全由後人評說。

對孫陳二人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誰優誰劣,誰是誰非,自有歷史評說。不過,陳炯明赴湯蹈火的努力最終卻以慘淡失敗謝幕,而孫中山發動的北伐破壞了南北妥協,失去了一次和平統一中國的大好機會,也撲滅了各地民主治理熱潮及剛剛建立起來的民主體制。這對陳炯明個人來說是悲劇,對國家、民族來說,何嘗不是一大遺憾?

以上摘自陳欽著《北洋大時代:大師們的理想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糖醋生日 的精彩文章:

民國時期的風流人物是怎樣的?
明朝王爺的名字放一起,竟然是一張元素周期表!

TAG:糖醋生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