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這個男人一天跳入黃河七八次,他在幹啥?

這個男人一天跳入黃河七八次,他在幹啥?

王和新拿著一根7米的竹竿,光腳站在黃河岸邊的坡灘上。朝前跨一步,河水只沒及膝蓋,還能站穩;竹竿再往前一杵,兩步、三步,渾黃如漿的河水沒過王和新的頭頂。

幾秒內,王和新被黃河水卷著沖走十幾米遠……

短短10秒的「阻泳」視頻,在全網播放量超過千萬,點贊逾百萬。有著「黃河阻泳第一人」名號的王和新,和之前的兩個夏天一樣,又火了。

臉膛黝黑的王和新,沿河而居大半輩子。7年前,這個山東漢子開始用這種充滿風險的方式,勸阻人們遠離黃河之險。

「撈上來都是死的,我攆走的都是活的。」王和新對他堅持的阻泳模式絲毫不肯退讓,「遠離危險水域,是預防溺水悲劇最好的辦法。」

以身犯險

參與過多次救援的王和新,從沒救上來一個活人,「每次趕著去救援,其實就剩下撈屍了」。

因此,他不介意別人叫他「瘋子」,更多時候,他甚至希望大家記住自己就是另類。「那些大學生回家可以和別人講,這個人是瘋的,我親眼看到他下河了,黃河真的很危險。」

7月22日,所有參與防溺水愛心傳播活動的大學生,都舉起手機錄下了王和新跳入黃河的鏡頭。

站在岸邊的大學生張涵嚇呆了,「王叔不及時游回來的話,可能會被黃河水淹沒」。而王和新下水之前,這個東北姑娘還覺得寬闊的黃河「不痛不癢」。

奔涌而過的母親河,帶給人們天然的親近感,夏季一到,成了大人、小孩戲水乘涼的「最佳」選擇。

在1998年黃河鎮王圈村整體搬遷到大堤外之前,王和新家離黃河只有300米。王和新身高不足1.7米,但水性極好,年輕時可以橫渡黃河。他在黃河裡學會游泳,現在,卻不讓別人下黃河游泳、戲水。更霸道的是,僅去河邊洗手,也會被他勸離。

每年5月到10月,他就和去黃河的人杠上了,「黃河水流急、陡灘多,溺水難上岸」。

「一步生,一步死」,濟南章丘黃河河務局總工程師楊建剛如此形容黃河之險。在山東濟南,黃河流經7個區縣,其中章丘段26.6公里。黃河章丘段屬於黃河下游,水面看似平靜,實則暗流涌動,沙質河底受水流影響陡坎散布,且因為泥沙含量較大,水流速度極快。

王和新口中的「陡灘」,被楊建剛喻為「水下懸崖」:一旦失足掉入深坑,加上快速的水流,幾分鐘內可能就會嗆水,悲劇近在咫尺。

真正讓王和新感受到黃河「吃人」是在2011年夏天。

炎熱午後,正在吃飯的王和新接到電話,同村一名男孩掉進了黃河。他連忙騎著摩托車趕至河灘,發現岸邊已站了30多位趕來救援的村民,連鄰村老漢也駕著捕魚小船趕來。

王和新從岸邊幾個神情慌張的孩子口中得知來龍去脈:一個同伴到河邊洗手,腳下石頭一滑,不慎跌入黃河,一起玩耍的男孩立即脫衣下水施救,結果自己沒能上來。

救援持續4小時後,男孩被帶出水面,肢體已經僵硬。孩子母親瘋了一樣撲倒哭喊,村民們也在抹淚,「17歲,1米8的大高個,開學讀高二,就那麼躺在那了,誰能不難受?」溺亡男孩是王和新同宗族的侄子,平日里見了總會叔長叔短地叫著,熱情又禮貌。

「悲劇完全可以避免!」從此,每逢汛期,王和新老去河岸邊轉悠,腰間掛著高音喇叭,看到有人下水就毫不留情地攆走。

這是你的河嗎?你管得著嗎?類似質疑,王和新聽過不少。從2012年起,遇到實在勸不走的,他就下河,「我下水演示,讓孩子們看看陡灘到底有多險」。

多的時候,他一天下水七八次。沒時間換下的濕衣,就在他騎摩托車時,借著風和陽光,自然晾乾。

王和新跳入黃河中以身試險,演示黃河險情。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8月3日下午2點,一天中最熱的時候,72歲的王廣新騎著三輪車從家出發。車裡放著一個裝滿2升水的水壺,還有雨衣,以及阻泳隊的大旗。等王廣新到了6號壩,80歲的搭檔王其才方能回家。

三伏天里,蟬鳴貫耳,村莊的男女老少坐在岸邊的林蔭道上乘涼,或下棋打牌聊天,或拉胡琴唱歌。而人群里,總有兩位戴著紅袖章的老人。

2014年,在王和新的牽頭下,黃河鎮組建黃河救援志願服務聯盟,村民、教師、機關幹部等參與者多達三百餘人。但由於時間和人員不固定,更多時候,阻泳的仍然是王和新。

改變在2017年出現。鎮黨政辦的孟永生與王和新的一次交流中,「阻泳」和「扶貧」碰撞在一起。

於是,黃河鎮開創性提出「阻泳 扶貧」模式,從沿黃河的12個村莊挑選出24位貧困戶老人,組成專職黃河阻泳志願服務隊。兩人一組,守護一段河道,每人每天獲10元補助。

為何只挑選老年人?

「年輕人一個月給他300元,誰干呀?」王和新說,「老人們參與這件事,還能感覺到對社會有用。」

8月4日,本想睡午覺的王和新被一條新聞驚得一激靈。「臨沂又死了4個孩子,我能睡得著嗎?」他說自己著了魔,聽不得哪裡有溺水事故。

挨了一個半小時,下午託管班的上課鈴一響,他立刻跳上皮卡車去巡河。

他一眼鎖定幾百米外河邊的兩個白色小點,駛近了停下車,是一大一小的釣魚身影。他小跑著到水邊攆人,70歲的巡河老人王洪寶聞聲趕來。交鋒10分鐘後,年輕人慢吞吞收起魚竿。王和新不斷催促:「你快點!我看你走了,還得去下個地方。

2017年,黃河鎮從公益基金中爭取到一筆錢購置皮卡。價格是68500元,王和新記得清楚,他半開玩笑地說:「就是這輛車,讓我陷得更深了。」

車行一路,「珍愛生命」等警示牌交替出現。收集警示標語時,王和新想過諸如「黃河水中躺,爹娘淚斷行」的標語,由於「雷人」未被採用,但他認為,「不刺激,就沒效果!」

巡河老人王廣新(右一)在王圈村6號壩阻泳,提醒爺孫倆注意安全。

尷尬的公益路

「你如果不聽,下一個死的就是你!哭的就是你爹娘!」濟南團市委維護青少年權益和社會聯絡部部長趙悌偉,對王和新在濟南一所中學講安全課時的「雷語」印象深刻。

王和新強調,必須用狠話,才能刺痛神經。「如果學生出現溺水事故,一定是安全教育沒做好。」他拍著飯桌說。

講課視頻是他「炮製」的:他把近年來自己拍攝的溺水素材以及電視台報道剪輯出30分鐘,每一分鐘都火力十足。遇到不聽講的學生,他會毫不客氣地將其請到台上回答問題,答不上來的少不了一頓罵,或者用臉盆做溺水體驗。

「為什麼我講了就這麼有效果?」他口中的「效果」是指,2016年5月他在濟南市濟陽區一所學校講過安全課後,濟陽區14個月零溺水。

這個例子,記者採訪期間他重複了至少3遍。

王和新今年去了20多所學校送課。如果哪裡發生溺亡事故,他更要上趕著送課,不管有沒有被邀請,不管學校願不願意。

7月初,去菏澤鄆城送課,王和新經歷了「從被拒絕到主動邀請」的起伏。回家後,他激動地在日記本上寫了三大頁:「勸阻是最後一道防線,安全教育前置才是重點。」

當天日記的最後兩行小字記著菏澤之行的花費:加油395元,高速費115元,晚飯160元,總670元。

「再這麼貼錢,不離婚,也得打翻了天。」王和新有點無奈。

貼錢的事,可不止這一樁。王和新把自家變成了留守兒童託管站。2016年以來,每個暑假都有大學生志願者來此,帶著孩子們寫作業、做遊戲、唱歌、去市區看電影。今年暑假,山東財經大學共有2批23名大學生志願者來到王圈村。保險專業大二學生唐兵8月1日剛撂下行李,就被王和新領到黃河邊體驗阻泳。

王和新主動邀請記者住在家裡,「你可以和每個大學生聊,更能了解我這個人」。

他堅信自己的行為無可指摘;他也從不拒絕採訪,手機里存著二三十家媒體記者的微信、電話。早先的報道,他甚至裝裱好掛在牆上。

曾經作為齊魯網的拍客,鄉村裡發生大小事情,他總會第一個衝到現場。他毫不諱言自己的「好事」特質:「引爆了,是我的動力。」

託管班裡每個學生收費400元,家庭困難者不用交,一共40多名學生,收取的費用負擔水電等開支和支教大學生的食宿。

這筆賬算下來,其實賺不到錢,即便如此,王和新還是覺得收費尷尬,「等有專項資金支持,做成純公益才能舒心」。

8月5日,王和新參與濟南電視台《今晚不關機》節目錄製。

「只要榮譽,別吃饃」

王家客廳柜子頂上,滿滿當當擺了20多本大紅封皮的榮譽證書和安全副校長的聘書。王和新把這些寶貝抱下來,向記者逐個介紹。妻子王連英甩頭一瞥,「你就只要榮譽,別吃饃了!」

爭吵,不時刺破農家小院的平靜。

6個月阻泳,意味著這半年沒法打工掙錢。王和新的連襟曾邀請他去濟南工地幹活,一年給他5萬元。王和新卻提出了一個連家人也覺得荒唐的條件——阻泳隊有事,必須隨時能走。王連英問記者:「你要是老闆,會要這樣的人不?」

妻子的名字和王和新的小名「連平」只差一個字,相親時兩人都覺得有緣分。一起生活了20多年,連眼皮鬆弛的形狀也很相似。但現在,王連英時不時放狠話:「早知道他現在這個樣,就不跟了!」

王和新把所有和自己相關的報道轉發在朋友圈,王連英從不點開看。「他就像學前班孩子,一本證書等於老師給了朵小紅花,能高興半天。」有一回夫妻倆吵得厲害,王連英撕了兩張證書。

「有病啊你!」第一次知道王和新下河阻泳,王連英就沒好氣。後來,王和新回家再也不彙報,王連英也不打聽,但扔在盆里的衣服一泡,跟黃河水一樣,一看便知。

這個月,王連英每天清早5點就得起床準備大學生的早飯。作為唯一的廚師,三餐由她負責,蒸包子、烙餅、煮麵條、炒菜,「山東的吃得咸,湖南人愛吃辣」,她還得顧及不同省份學生的口味。

那條黑底白花的連衣裙,她只在晚上洗完澡穿,「穿這個幹活不得勁」。白天,她得不斷蹲下燒火、摘菜、洗碗、洗衣服。

她還扛起了家裡7畝地的大半農活,麥子收了種玉米,花生還長在地里。有時王和新會早起去地里打除草劑,這種殷勤對於妻子並不奏效。

「別讓大學生來支教了。」王連英很想「解放」自我,出去找份短工干,王和新卻堅決不肯。

8月4日晚上,王和新拿著手機看當地電視台以他為主人公拍攝的專題片,他在片中說了句,「家裡活都是老婆一個人干」,一旁正在收碗筷的王連英笑了,「呦,還知道說人話。」

「我爸是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業。」與母親不同,兒子王浩傑支持父親阻泳。

大三開學後的暑期社會實踐彙報演講上,王浩傑講述了黃河阻泳人的故事。他記得,最後那句「這是我爸」,贏得了台下師生最長時間的掌聲。

父子倆最近一次長談是關於王浩傑考研學校的選擇。王和新希望兒子最好留在本地,或者考去南方,但王浩傑選擇了專業排名更靠前的東北高校。「隨他去。反正,前程靠他自己努力,買房買車自己奮鬥吧。」王和新說。

留在煙台複習考研的王浩傑說,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少花點家裡的錢。

「現在家裡還不至於斷頓。」王和新相信好人總有好報,「哪怕出去包工程,人家說不定優先選我。」

王和新瀏覽自己DV機中拍攝的溺水素材。

黃河水流淌不息

王和新今年48歲了,每次下水,說不害怕是假的。在兒子的勸說下,從去年開始,王和新下水時穿上了救生衣。

「不是說好不下水嗎?你的配件已經不是剛出廠的樣子了!」孟永生沖著穿上救生衣的王和新大吼。多年的阻泳經歷,讓兩人早已成為朋友。

7月22日,是王和新策劃的首屆防溺水愛心傳播活動。他把活動方案推送給了15家媒體,「不高調不行」。

活動場地有兩處:第一站在託管班,王和新穿著周正的白襯衫,給兒童和支教大學生講解防溺水的知識;第二站在范元村提水站旁,是王和新的下水演示。

孟永生急出了汗。他覺得,王和新下水的視頻已經足夠多,不用再下水演示。

王和新卻堅決下水,除了想給「媒體精彩的畫面」,更多的是因為岸邊等著講解的學生們看起來「一點都不害怕」。

錄製濟南電視台一檔節目之前,主持人提出王和新親身演示過於簡單粗暴,或許會起反面示範。聚光燈下的王和新愣了,「不這麼做,有的孩子真不服……」

8月8日,山東省教育廳官方微信發布了用王和新下水視頻做成的防溺水公益短片,時長1分30秒。王和新轉發了兩遍,感嘆:「付出值了!」

今年起,王和新宣講的主題是「孩子是爹娘的寶,一個都不能少」。濟南團市委的趙悌偉覺得「一個都不能少」的提法和自己的工作內容十分契合,準備借鑒,「讓青少年少走彎路,防艾、防溺水、防性侵等等,都是一個不能少」。

年歲漸長的王和新決定,如果阻泳堅持10年,進校園宣講依然沒有得到官方支持,就徹底放棄。

「依靠團委等相關部門的力量,成立專家顧問團和防溺水安全教育講師團的正規軍,教育部門和社區也可以放心地購買服務。」早上7點的王圈村還在沉睡,孟永生已經開始思考王和新今後的阻泳出路。

大學生志願者唐兵已在王圈村住了兩周,在他看來,防溺水就得「像王叔一樣不停地宣傳」,「畢竟,黃河就在那裡,該流還是流。」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王倩

微信編輯:胡雨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非遺入戲,舞台上的「群星」也有煙火氣
來!這裡將有代表全球製造業最高水平的首發新品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