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修道者為何要把《道德經》當成聖典?這一句就能解釋萬千現象

修道者為何要把《道德經》當成聖典?這一句就能解釋萬千現象

老子寫《道德經》的時候,可沒想著有那些修仙了道的道士們什麼事兒,他也從來沒想過要當什麼教主,可是是金子總會發光,在他出關隱居的若干年後,他還是被推上了神壇,此後的數千年中國道家都奉其為始祖。

文/希夷

符號帝國獨家原創

老子的一生,可以說是「知行合一」的典範,很多他寫在《道德經》中的準則,早已化進了他的生命和血液,變成了自然而然的習慣。

比如說行「不言之教」,從這本五千餘字的小冊子里,我們就可以窺探,老子確實是隱藏在芸芸眾生中的思想巨人,是一座智者的高峰。但是如果不是關伊尹的逼迫,沒有留下這部稀世神作,誰又會知道在周朝末年,世界的東方還有這麼醫好一號人物?

身居才華卻默默無聞,只願意做好一個圖書館館長,他提倡「功成身退」,而他自己甚至連成功都懶得去追求,已經隱沒在平平無奇的閑散官場生活中。

老子說「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以百姓為芻狗」,他本來是一個很厲害的,卻自甘平凡,自己把自己當成了芻狗。

同為生活在亂世的孔子,則是另一番景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老子早已看透了這一切,知道那個王朝已經走向了腐朽,所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在這件事兒上,孔子的言行是分裂的,明知是朽木,他還要貼上自己的熱臉,企圖雕刻出一幅「萬里江山圖」來。

不過我們應該慶幸,老子終究沒有完全保持緘默,形勢所逼也好,耿耿於懷也罷,他終究還是留下了《道德經》這部神奇的作品,讓我們得以一窺聖人的真顏。

在這件事上,我就想罵一個人,那就是白居易,儘管他也很偉大,但是卻抓著這件事讓老子吃癟,有點太頑皮了,就像是一個熊孩子,用大人教育自己的話堵大人的嘴。他曾經寫過一首詩,諷刺老子自己說要行不言之教,自己卻「偷偷寫下洋洋洒洒的五千言」。

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

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就我個人覺得,這是他寫作生涯中最大的敗筆。

那麼為什麼以修仙煉丹為主業的後世道士們,為何會選擇《道德經》作為自己的修行寶典,還要強行把老子按在祖師爺的寶座上?

因為《道德經》雖然只有五千多字,但是卻包羅萬象,道出了世間萬物運行的本質規律,其中就有很多人體生命科學的道理。尤其是第六章中「綿綿呵,其若存,用之不勤」一句,表面上是在描述「道」的功用和表現,同時也說出了修禪打坐中一個最重要的關卡。

有過禪修經驗的人都知道,打坐參禪的時候,調整呼吸是前期最重要的工作,先是「制心一處」,讓心緒慢慢平復下來,呼吸就會越變越慢,到後來進入禪定的時候,人的呼吸幾乎進入了靜止。佛道兩派對這個關口都有一個相同的判斷標準,就是在修行者的鼻孔外放一根羽毛,這時候的羽毛是不會動的。

此時的人體深度休眠,所有外部活動已經停止,就連最基本的呼吸活動也變得「綿綿若存,若有若無。」

其實很多事物的運行,都可以用這句話來解釋。比如說空氣,當它靜止的時候,就像是什麼都沒有一樣,一旦動起來卻可以颳起大風,而且似乎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卻永遠無窮無盡,用不光。

有人說,教育就是用一顆心去溫暖另一顆心;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最好的教育,其實是陪伴,尤其是到了孩子已經有了自主意識的時候,這時候的父母就應該變成一幕「背景」,「若存若無」,做孩子成長的大後方,當他們不需要的時候隱而不現,除非萬不得已時才出手。

但是孩子就像風箏,父母就像那根細線,始終有斬不斷的連接。

還有我們的神經系統和基本的生理功能,平時就像是沒有起任何作用一樣,若有若無,可有可無,其實正是因為它們的默默奉獻,我們才能保持健康,生生不息。

這一切都是由道體的空性決定的。正因為它是空的,是無心的,沒有意志的,所以才會那麼「沒有存在感」,若有若無。也正因為無心無意,所以才「不勤」、「不盡」,永遠不會疲累,也不會枯竭。

生養萬物,無物不成;運營萬事,動而不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符號帝國 的精彩文章:

《山海經》中沒影子的人,真實身份是黃帝的子孫,史上的隱身人?
《道德經》中的天門地戶在哪裡,空谷幽靈才是宇宙大道?

TAG:符號帝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