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城市大腦:雲計算巨頭的新戰局

城市大腦:雲計算巨頭的新戰局

來源?|?智能相對論(ID:aixdlun)

作者 |?魏啟揚

從2016年阿里開創「城市大腦」的概念,到如今在全球範圍內布局11個城市,可以說阿里憑藉著一己之力完成了「城市大腦」在中國的認知和普及,現今阿里雲也在這個領域形成了絕對領先的競爭態勢。

一時的領先並不意味著永遠領先。後來者的追趕或許會讓阿里感受到絲絲涼意。

從去年開始,華為、百度、京東等雲計算巨頭相繼入局城市大腦。

華為的首個城市大腦項目於去年年底落地佛山南海,中標金額超過9000萬;百度於去年10月份與北京市海淀區西北旺鎮人民政府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建「智慧西北旺」,構建中關村科學城新型城市形態;京東也明確提出要以京東金融、物流數據作為數據支撐來做做「城市大腦」,

作為阿里雲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騰訊雲則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蟄伏,通過「數字廣東試驗平台」的實踐,厚積薄發,於7月2日宣布拿下長沙城市超級大腦項目,中標金額高達5.2億元。

以此作為標誌,雲計算在城市大腦領域的競爭或將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

到底著了什麼魔,雲計算巨頭如此「偏愛」城市大腦

雲計算的屬性決定它最終的競爭態勢歸宿會是強者恆強,贏家通吃。在城市大腦領域,阿里雲不但是概念的創建者,同時也是技術的引領者,隨著項目的大面積快速落地,阿里雲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定的競爭壁壘。但是以華為、百度和騰訊為代表的雲計算巨頭依然義無反顧,前赴後繼去挑戰阿里在城市大腦領域的權威,其中到底有何原因?

首先,是政府數字化轉型的需要。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型技術的發展,產業互聯網的興起,很多大型企業已經開始進行數字化轉型,作為政府,站在管理和服務這兩個基本職能的層面,也需要與時俱進,進行數字化轉型,其具體要達成的目標為,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務體驗。

反觀城市大腦,阿里對其的理解為: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利用豐富的城市數據資源,對城市進行全局的即時分析。用城市的數據資源有效調配公共資源,不斷完善社會治理,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

騰訊雲的「WeCity未來城市」解決方案則是在以智能設備、雲平台與大數據構建的城市場景中,未來城市人、服務、空間將被重新定義的背景下,以騰訊雲的產品和技術為底層,支撐數字政務、城市治理、城市決策和產業互聯等領域的解決方案。

兩者的表述雖有不同,但其內核都極為相似,都是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政府職能的提升和城市的發展,與數字政府的目標一致。

其次,市場增長速度快,項目金額高。

政府層面不斷增長的需求造就了一個極具膨脹的市場,各地的城市大腦項目紛紛上馬,以阿里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斬獲的城市大腦項目可窺一斑。

以上是根據公開資料整理的阿里雲部分「城市大腦」中標項目,其中,浙江衢時代大數據科技有限公司,是阿里與衢州市政府戰略合作協議下的SPV(特殊項目公司);千尋位置(浙江)有限公司則由阿里與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合資成立。

除了表格中列出的項目外,阿里雲的城市大腦還在雄安、蘇州、澳門、馬來西亞吉隆坡等城市落地,再加上騰訊雲此次拿下長沙城市超級大腦項目,華為雲也曾在去年年底以9000多萬元的價格中標佛山南海區城市大腦建設項目,由此可以看出,城市大腦的覆蓋區域不僅僅只局限於經濟發達的一二線城市,呈現出國內國外同步進行,多線城市立體布局的趨勢。

此外,雖然各巨頭拿下的城市大腦項目總體數量有限,但從目前公開的城市大腦項目中標金額來看,個個「含金量」十足,動輒都是上億元的項目。

可以預見,城市大腦將是未來城市的「標配」,加上單個項目金額巨大,項目建成後還有長久持續的運維服務需求,這是一個天量市場,雲計算巨頭自然會不遺餘力參與競爭,搶先入局卡位。

最後,城市大腦具有示範作用,同時也能承載巨頭業務生態的延伸。

城市大腦是一個綜合性項目,對雲計算廠商的綜合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也最能體現雲計算廠商的技術能力,對於雲計算廠商來說具有標杆和示範的意義。

此外,雲計算廠商在城市大腦項目的建設過程中,往往會將自身的業務生態向其中遷移,從而實現業務生態的擴展和延伸。

比如阿里在城市大腦的核心業務交通大腦中,就通過全資收購高德地圖(定位與導航),合資成立千尋位置(高精地圖),與中興通訊合資成立浩鯨科技(運營商ICT、交通)等進行資本布局,讓交通大腦具備信號燈優化、交通事件實時識別、應急車輛優先調度、重點車輛管控、社會治理和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騰訊雲在長沙城市超級大腦項目中,將建設「數據大腦平台」、「互聯網 政務服務」一體化服務平台、以及「我的長沙」移動綜合服務平台,這些應用將會以微信、小程序等工具觸達到用戶。

可以想像,當一個企業的業務生態成為政府管理和服務城市的一部分時,將直接形成企業在這個城市業務的護城河,相比競爭對手,可以調動的資源更多,也將佔據更有利的競爭位置。

做「城市大腦」的三道門檻

上文提到,「城市大腦」具有一定的技術門檻,不是任何一個雲計算廠商想做就能做,具體而言,它具有三道門檻,註定只能是巨頭們的遊戲。

1、數據的處理能力

要做一個城市大腦,就先要具備數據全量多源接入、實時處理的能力。

以阿里雲杭州城市大腦為例。2017年杭州城市大腦1.0隻接管了128個信號燈,2018年10月,杭州城市大腦 2.0發布。覆蓋範圍不僅擴大了28倍,優化信號燈路口也之前的128個猛增到1300 個,同時還接入了視頻4500路,還能即時同步指揮200多名交警的日常路面執勤工作。

隨著城市大腦建設的深入,將有更多異源數據接入,數據實時並發量也將成倍數增加,這對雲計算廠商的數據處理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如果用最高標準進行評判,那麼只有通過了春晚紅包考驗的BAT三家才有資格成為城市大腦的頂級玩家。

2、數據的調度使用能力

在城市大腦的建設過程中,如何消除各自為政、條塊分割、信息割裂的數據孤島也是考驗雲計算廠商的一道難題。

城市大腦的運行不但需要數據,而且需要數據的協同,然而在政府的運行中,各個局委辦的數據卻很難打通和共享,其中既有技術問題,也有意識問題。

技術問題是在系統架構的規劃建設中就缺乏全局思維,形成分散的「煙囪式」系統,每個系統都有自己的「壁壘」,在這樣的架構下,數據難以集成和分享,數據分析、挖掘等更進一步的行為就更不用說了。意識問題則是各個部門在傳統思維下的「話語權」。

這要求雲計算廠商在城市大腦建設時,找到每個行業打通數據共享訴求的痛點,用安全、可控、可追溯的技術手段來消除各個行業和政府部門對數據共享的疑慮和隱憂。

3、AI的能力

「城市大腦」既然用到了「腦」的概念,即意味著整個系統應該具備思維和決策的能力,因而真正的「城市大腦」有三條衡量標準:能夠實時處理人所不能理解的超大規模全量多源數據(整體認知),能夠洞悉人所沒有發現的複雜隱藏規律(機器學習),能夠制定超越人類局部次優決策的全局最優策略(全局協同)。

如果說整體認知能力是數據的調度和處理能力,那麼機器學習、全局協同則是「城市大腦」所應具備的AI能力。

像阿里的城市大腦就引入了達摩院AI技術支持,特別是阿里雲自主研發的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可將百萬級的伺服器連成一台超級計算機)飛天(Apsara)在城市大腦的背後發揮了重大作用。

騰訊雲也提出「AI in All」,其城市大腦技術既包括以計算機圖象、語音識別、感測器為代表的感知技術,來感知整個物理世界,也包括NLP、語音助手相關技術幫助人與物理世界和計算機世界溝通的智能交互,還包括使用智能決策來輔助醫療診斷、升級智能製造等。

在技術上,巨頭們在城市大腦上構築了一道非常高的門檻。

騰訊雲的短板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回到騰訊與阿里在「城市大腦」上的競爭,騰訊雲要補足的短板有哪些?

打戰講究揚長避短,騰訊雲在這場戰局中也必須正視自己的短板。

首先,是AI硬體的開發能力。

城市大腦是一個綜合性的項目,不光在系統軟體和AI能力上有一定的要求,為了採集數據和傳輸數據,還有大量的硬體需求。

在這方面,阿里和華為都是騰訊追趕的目標,特別是華為,從私有雲伺服器(硬體)的搭建,到V2X路側單元硬體的開發,甚至V2X晶元都有成熟產品落地商用。騰訊雲要想補足這塊能力,將完全取決於在城市大腦上的戰略取捨。有硬體能力固然好,可以實現市場的全局掌控;沒有硬體能力,則意味著主動放棄這塊市場,同時或將失去對整個項目的主動權。

其次,是2G服務的經驗。

城市大腦是完完全全的2G項目,與2B項目相比,這類項目的建設標準高、服務要求高、建設流程嚴謹,這對企業的服務能力極為考驗。相比阿里和華為,騰訊在這方面的經驗略有不足。這要求騰訊雲要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區,挑戰能力的極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蘋果無需設計師
全球最大汽車共享品牌car2go宣布退出中國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