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土木堡之變距朱棣北伐僅僅二十餘年,明軍餘威還在,為何會失敗?

土木堡之變距朱棣北伐僅僅二十餘年,明軍餘威還在,為何會失敗?

土木堡之變距朱棣北伐僅僅二十餘年,明軍餘威還在,為何會失敗?

蒙古人被明朝趕回漠北草原後建立了北元政權,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藍玉率大軍進攻北元,次年四月明軍到達慶州(今內蒙古巴林右旗索博日嘎),當時北元皇帝脫木思帖木兒正在捕魚兒海(今貝爾湖),明軍遂偃旗息鼓突然殺到捕魚兒海,此一戰北元大敗,只有脫木思帖木兒與太子天保奴等數十人逃了出去,北元元氣大傷,此後蒙古人取消「大元」國號,黃金家族喪失了在蒙古的核心統治地位,蒙古也慢慢的分裂成兀良哈、韃靼、瓦剌三部。明成祖朱棣在位時期先後五次親征,北伐蒙古,其中永樂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是朱棣最後一次親征。當時韃靼部首領阿魯台率軍進犯明山西大同、開平等地,不過朱棣集結完大軍後蒙古人就跑了,朱棣率軍追趕到答蘭納木兒河也不見阿魯台部蹤影,隨後班師回朝。朱棣的五次親征北伐大大的削弱了蒙古勢力,朱棣死後明朝出現了「仁宣之治」的治世,可僅僅過了二十幾年,明英宗朱祁鎮也學朱棣親率二十萬精銳北伐,結果卻大相徑庭,不僅二十萬精銳喪失殆盡,自己也被瓦剌俘虜,史稱土木堡之變。明明此時距離朱棣最後一次北伐只有二十四年,按道理明朝餘威還在,可為何卻遭遇如此慘敗?

首先就是因為明軍指揮失誤。明英宗朱祁鎮是明成祖朱棣的曾孫子,明宣宗朱瞻基的兒子,明朝又剛剛經歷過「仁宣之治」,國家富強,年輕氣盛(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僅僅二十三歲)的明英宗就想學習自己的曾祖父和父親,建立跟他們一樣的不世之功,可是明英宗卻十分寵信大太監王振,將軍政事務都交給了王振處理。王振雖然也算安分,但也想要建功立業,可一個太監哪裡懂得指揮軍隊。1449年七月明軍出居庸關,過懷來到達宣府,八月進軍到大同,與瓦剌軍隊還沒交鋒時郭敬就向王振報告了也先(瓦剌領袖)率軍主動撤退了,似乎在誘導明軍孤軍深入。可是王振看到也先撤退了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命令軍隊北進追趕,果然中了也先的計,當前方戰敗後便驚慌失措起來。王振最荒唐的還不在於此,而是他為了顯示自己的威風,想要讓明英宗率軍經過其家鄉蔚州,可他又怕兵馬踩壞了自己家鄉的莊稼,於是屢次修改行軍路線,導致軍隊疲憊不堪,瓦剌大軍殺到時明軍根本無力應戰,三萬騎兵都損失殆盡,後來明軍狼狽的逃到土木堡,瓦剌也緊追不捨,最終打敗明軍二十萬精銳,俘虜了明英宗,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

其次此次出征時雖然張輔等明將還活著,但早在明英宗登基後這些跟隨朱棣北伐的將軍就沒有軍權了,而且他們年紀也大了,加上明英宗只信任王振一個人,聽不進這些老將軍的話,這些老將還不如什麼都不說守著自己的爵位功成身退。土木堡之變使得明朝失去了自己最精銳的部隊,後來明代宗於國難之際登基穩定局勢,他清除了閹黨,廣開言路,重用于謙打贏北京保衛戰,保住了大明江山。可自此之後明朝再也沒有能力對蒙古展開大規模主動進攻,土木堡之變也成為明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塵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元朝退守草原為何一直打不贏復國戰?最後淪落到分裂的地步
明朝和宋朝之間只相差89年,為什麼給人的感覺是恍如隔世?

TAG:風塵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