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見了皇上嚇得尿褲子?大詩人孟浩然為什麼格外懼怕皇上?

見了皇上嚇得尿褲子?大詩人孟浩然為什麼格外懼怕皇上?

作者:劉宏宇

一說「陰曆」、「陽曆」,當今國人,十個有十個會明確知悉,「陰曆」指的是咱中國傳統的曆法,報紙電台電視台的標準說法叫「農曆」;「陽曆」指的是國際上通行的曆法,官稱叫「公曆」或「公元歷」;咱每年都過的春節,就是「陰曆」或說「農曆」的元月一日。

這些認識都沒錯,過起日子來,知道這些,也夠用的了。

但實際上,「陰曆」、「陽曆」的說法,是有偏誤的。不過,也就僅僅是偏誤而已,說不上「錯」。真正有點點兒「錯」的味道的,倒是官稱的「農曆」。

(一)同音誤傳

說「偏誤」,最簡單最直接的一種觀點,是同音誤傳。

「陰曆」或說「農曆」,嚴格講,是我們國家古老曆法的「近現代沿襲版」。為什麼這麼說,後面會簡單聊聊。

同樣的這個曆法,在民國時期和今天的台灣地區,會被稱謂「國曆」或「舊曆」。

晚清以來,由於「外夷」的侵襲和滲透,古老的曆法,跟洋人執行的曆法,起了衝突。為方便跟洋人打交道,我們接受了他們的曆法;同時,為保守我們民族的信仰,我們同時還堅持著古老的曆法。於是呈現兩種曆法並行的狀態,一直延續至今。

這種狀態剛剛開始形成的晚清時期,還有每年由皇家在「元旦」即今天慣常說的「大年初一」頒布的「皇曆」。所以,人們把傳統的「皇曆」仍稱「皇曆」,而將洋人的曆法稱「洋歷」或「西曆」。

帝制結束(1912年)後,我們明顯想要趨同世界潮流,同時,也再無人頒布新「皇曆」,「西曆」或說「洋歷」,就成了絕對主流。

大概是嫌「西曆」、「洋歷」的說法有點兒讓咱泱泱華夏丟面子吧,「公曆」的叫法就興了起來。但在民間,比「西曆」更「爽口」的「洋歷」叫慣了,就還有人叫。叫著叫著,也許是想刻意避開「洋」這個字,也許也是因為,這個曆法,「暗合」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行,所以,「洋」字就變成了「陽」,「洋歷」就成了「陽曆」。

這就是同音誤傳。

這個誤傳本身沒什麼,甚至還有點點道理。但把「舊曆」、「國曆」對應著「陽」,以「陰」來形容,稱「陰曆」,就太扯了!

大概,也是覺得「陰曆」實在太扯,就改,結果,改了個更扯的「農曆」。不知道是不是對應「公曆」而又把「公」同音誤傳成了「工」,那麼樣兒扯出來的。

(二)曆法的起源與交融

文明早期,不同的部族、群落,主流生產方式不同,所遵循的曆法和對曆法的重視程度,也就不同。遠古時期,最典型、最具主流意義生產方式,有3個大類:農耕、游牧、漁獵。

農耕生產方式,最注重曆法,並且在曆法中最關注太陽,所以,推演、推崇「太陽曆」。

漁獵生產方式,特別是沿海的漁獵部族,也很注重曆法,關心潮汐,而潮汐又跟月亮對應相關,故而推演、推崇「月亮歷」。

游牧生產方式,相比起來,對曆法的精確度,要求沒那麼高,因而不怎麼重視曆法。

相比農耕和漁獵,游牧生產方式活動範圍廣闊而不穩定,很難做到完全的自給自足,所以就會頻繁地跟農耕、漁獵部族發生各類關係——交流、交易、摩擦、衝突、通融……跟農業部族打交道多,他們就侵染太陽曆多一些;跟漁獵部族打交道多,他們就侵染月亮歷多一些;如此侵染,再加有意無意的傳播,就促成了太陽曆和月亮歷的「相遇」。

同時的上古時期,由於氣候、部族繁衍、資源、部族間關係變化等多方面原因,更由於最核心、最本質的生產力落後的原因,部族遷徙、轉換生產方式,頻繁到「現象級」;相比游牧部族,農業部族平和溫順,漁獵部族人單勢孤;相互作用下,不同生產方式的部族,呈現3種主要的運動發展趨勢:

其一,農業部族和漁獵部族,避讓游牧部族,被其逐漸削弱,以至於淪為附屬,甚至消亡。

其二,漁獵部族聯合,以武力抵抗游牧部族的侵略,又以掠奪農業部族補充武力,形成與游牧部族的長期對抗。

其三,部分(個別)富於智慧且「相遇」了延伸發展契機的農業部族,不斷開墾新天地,形成「規模效應」,跟強悍的游牧民族長期對峙,並在過程中,吸納、融合相當多的漁獵部族,形成核心吸引力,包容甚至同化游牧部族。

無論上述哪種趨勢,曆法,太陽曆和月亮歷,都會隨著農業部族和漁獵部族的變遷,逐漸傳播開來,並在一定的條件和需求之下,不斷取捨、交匯、演變。

(三)我們民族的神奇曆法

在上述所及上古時期不同生產方式的部族相互作用、演變的過程中,我們的先民,就屬於第3種,是富於智慧且「相遇」了延伸發展契機的農業部族。

我國最早的朝代夏朝,其核心政權及所控制的核心地帶(今河南省大部、山西省中南部、河北省南部、山東省西南部平原地區),推行太陽曆,有4個農時節令,對應相當於今天的春分(日夜等長)、秋分(日夜等長)、夏至(白晝最長)、冬至(黑夜最長);也有說還有相當於今天的驚蟄、霜降,總共是6個農時節令。

夏朝之後的商朝,原本是半農半牧,且是「夏」的附屬國,也推行太陽曆。中期以後,形成以青銅鑄造為核心的原始工商業,並走向「帝國化」。為爭取更大資源和勞動力,以及攫取「貿易」所需的標誌物貝殼(相當於貨幣),商帝國大力向東部和東南部沿海地區武力擴張,跟聯合起來的沿海漁獵部族,形成長期對抗。過程中,侵染了月亮歷,並為現實需要,推行了比夏朝傳襲來的原始太陽曆更精細的月亮歷。

被商帝國和游牧部族排擠到西部邊陲(今陝西省關中地區西部)的農耕的「周部族」,是商帝國的附屬,但贏得了向西擴展農耕生產的機遇,貫行商帝國的月亮歷的同時,在古老的太陽曆基礎上,實現了劃時代的精細化、精準化進步,精確測算出跟月亮歷沒有規律性對應關係而跟太陽的「運動」呈現規律性對應的12個農時節令,構成今天24節氣的雛形。

後來周取代商帝國坐了天下。但由於歷史原因,並未強力推行自身的太陽曆,而是因循了月亮歷,並同時「軟推行」自身的太陽曆。

周朝享國八百年,是我國歷史有記載的持續時間最長的朝代。

八百年漫長的歷史時期中,以農時精算為核心宗旨的太陽曆,始終跟月亮歷並行,並不斷影響、改變著月亮歷,找到了太陽曆和月亮歷不同的規律,並以修訂曆法的方式,彌補了二者之間的偏差。可以說,這是人類文明中的一個輝煌創舉。

這個創舉,使得我們中華民族,成為最早並行太陽曆和月亮歷的民族,也是最規律、最精準彌合二者差異的民族。

(四)公曆和太陽曆的關係

今天全球普遍執行的「公曆」,源自基督教。但從曆法的「本質」論,屬於太陽曆。

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我們民族獨有的24節氣,對應我們的傳統月亮歷(陰曆、農曆),很難找規律,但對應公曆,卻日期相對固定。比如「夏至」,一般都會在公曆的6月21或22日,誤差不過一天;但對應「農曆」,不同年份的誤差就大了去了。

農時,是跟節氣密切相關的。所以,嚴格說起來,非要跟「農」字關聯,今天的「公曆」,倒更該被叫作「農曆」。而我們傳統的月亮歷,卻跟「農」字真的相差還要遠些。

(五)我國傳統月亮歷的近現代變通

上述「同音誤傳」一節,曾提及,我們的今天說的「陰曆」或說「農曆」,嚴格講,是我國古老月亮歷的「近現代沿襲版」。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

我們的傳統曆法,是在古老的「月亮歷」基礎上,經漫長歷史時期不斷演變、修正而得。在封建王朝,這個演變、修正,是由皇室主持,由直接對皇帝本人負責的特定機構,逐年推演、測算,於每個年份末尾之後、新年份的首日,即「元旦」,以皇家名義公布,這便是「皇曆」之說的由來。

公曆傳入以前,「皇曆」是國家唯一有效執行的曆法。「皇曆」中,固然有維護皇權統治、渲染神靈迷信的色彩,但也包含星象、農時等的測算、應變。

1912年清帝遜位,帝制終結,「皇曆」也就成了「老黃曆」。

民國動蕩,且各種中西思想頻仍交鋒,莫衷一是;古老的曆法,一度被荒疏。後來據說是按著有確切記載的什麼年份到什麼年份之間(間隔可能是「一甲子」即60年)的記錄,照搬過來,循環往複,不再做「封建」的那套逐年測算,事實上也再沒人去做那個測算。

久而久之,那套「老黃曆」的測算、演化,就沒人真的還會了。

就是說,可以認為,我們民族傳統的月亮歷的「獨立測算」,可能、很可能,已經失傳!

果真如此的話,叫「陰曆」還是「農曆」,倒真的是無所謂了,無非是今天的我們向智慧先民的致敬;實際點兒講,無非是讓「大年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八月十五」、「九月初九」這些傳統節日,有個還能找得著的確切日子罷了。

【作者簡介】劉宏宇,常用筆名毛穎、荊泓。實力派小說家、資深編劇、北京作協會員,「夏衍杯優秀電影劇本」獲獎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閱讀悅讀之寫乎 的精彩文章:

《紅樓夢》里王熙鳳是怎麼站隊的?
成語「張敞畫眉」背後隱藏著這麼多學問

TAG:閱讀悅讀之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