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都江堰水利工程蘊藏的原理解秘

都江堰水利工程蘊藏的原理解秘

本文由地理蹊傾情首發編輯整理製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 ,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這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無壩,卻能讓岷江水乖巧地流入成都平原,時至今日兩千多年,仍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

堰與堤壩的基本區別在於:堤,必須保證水流不得漫過;而堰,枯水季節可攔水,豐水季節又可讓水自動漫過。

或許下面一個視頻可以解決你對都江堰的疑惑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解讀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請往下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最古老的,

並且至今還在發揮作用的偉大工程,

它利用地形與水勢、以魚嘴、飛沙堰、寶瓶口三大工程,

解決了泄洪、排沙兩大難題。

寶瓶口所起到的作用就是約束進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如果遇到洪水時期,大量的水被寶瓶口阻攔,

水面就會上升,當水面超過旁邊的飛沙堰時,

就會被飛沙堰後面的排洪渠排往外江,達到二次排洪。

寶瓶口修建過程

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時,由於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之所以要修寶瓶口,是因為只有打通玉壘山,使岷江水能夠暢通流向東邊,才可以減少西邊的江水的流量,使西邊的江水不再泛濫,同時也能解除東邊地區的乾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區,灌溉那裡的良田。這是治水患的關鍵環節,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寶瓶口

分水魚嘴的修建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為了使岷江水能夠順利東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並充分發揮寶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由於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稱為「魚嘴」。

魚嘴分流

都江堰的第一道水利工程是魚嘴,

它修建在岷江的彎道處,

洶湧的水流到了這裡會被這道「分水堤」分為內江和外江,

只有內江水可以進入成都平原。

魚嘴的建成將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稱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順流而下;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

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六成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四成水排在江外,保證了成都平原的生產生活用水;

而當洪水來臨,由於水位較高,水流會大量沖向河流彎道的內側,也就是外江,又因為外江修建得比較寬,所以會有6成水排往外江,四成水進入內江,這樣保證了進入成都平原水量的穩定。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所謂的「四六分水」。

分水魚嘴

按河床高低排沙

此外,內江入口處,河床凹陷,

而外江入口處河床凸起,按照水流的自然規律,

澄澈的表層水流向凹地,渾濁的底層水流向凸地,

所以,很大一部分的沙石都會被外江帶走。

從魚嘴進入內江的水流已經不再那麼洶湧,

但依舊攜帶大量沙石,這時候就需要飛沙堰發揮作用了,

飛沙堰是內江外側的一道低矮堰壩,

內江水巨大的衝擊力流到此處,

會被飛沙堰旁邊狹窄的寶瓶口所制約。

飛沙堰二次淘沙

加上離堆的頂托作用,

在飛沙堰附近形成漩渦,

水中剩餘的沙石大量被漩渦甩出飛沙堰,

其餘的沙石在飛沙堰對面的回水區鳳棲窩沉澱,

每年有河工掏出清理,

這樣就有效的防止了泥沙淤積導致的河流潰堤。

飛沙堰

為了進一步控制流入寶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防止灌溉區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穩定的情況,李冰又在魚嘴分水堤的尾部,靠著寶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飛沙堰」溢洪道,以保證內江無災害,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

飛沙堰採用竹籠裝卵石的辦法堆築,堰頂做到比較合適的高度,起一種調節水量的作用。當內江水位過高的時候,洪水就經由平水槽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使得進入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內江灌溉區免遭水災;同時,漫過飛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產生了游渦,由於離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會被拋過飛沙堰,因此還可以有效地減少泥沙在寶瓶口周圍的沉積。

飛沙堰

再來綜合了解一下都江堰工程示意圖

地理題中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殊。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省北部高山地區。在都江堰建成以前,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由於河道狹窄,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岷江東岸的玉壘山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

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體規劃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主體工程包括魚嘴分水提、飛沙堰溢洪低壩和寶瓶口進水口。

(1)岷江受季風氣候影響。水文變化大。仔細對比左右兩圖的變化,試分析岷江水從離堆附近引入成都平原時,冬夏引水量皆很穩定的原因。

(2)評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影響。

(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古代與今天的主要功能差異。

(1)對比兩幅圖的變化可知,右圖中把岷江分成了內江和外江,飛沙堰連接著內外江。夏季,雨季時節,流入內江的水量可以通過飛沙堰進行調節,將多餘的水量與泥沙分流到外江,從而減少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冬季,降水量少的季節,利用飛沙堰將內外江進行隔開,從而保證冬季流入成都平原的水量,從而實現冬夏引水的穩定均衡。

參考答案:魚嘴把岷江分成了內外兩江;寶瓶口再次控制了入水量;飛沙堰既可以保證冬季入水,又可把夏季多餘的水量與泥沙分流到外江,從而實現了引水的穩定均衡。(6分)

(2)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被稱為古代水利的燦爛明殊,主要從有利影響角度進行評價。從該工程本身來講:該工程順應當地的自然規律,並且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典範;因地制宜對自然條件進行改造與利用,揚長避短,保證了人地關係和諧。從對成都平原影響來講:地勢西高東低,岷江水可以自流注入成都平原,減少了成都平原的旱澇災害;同時為成都平原提供了農業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量;對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與環境均沒有破壞。

參考答案:該工程是順應自然規律,並且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的典範;利用西高東低的地勢,使岷江水可以自流入成都平原;防洪抗旱,減少成都平原的旱澇災害;為成都平原提高農業灌溉用水、城市生活用水;不存在生態破壞與環境污染。(8分)

(3)都江堰是一項偉大的古代科技水利工程,古代主要是具有水利功能;今天都江堰的水利功能仍然發揮著作用,同時作為一種水利旅遊資源,發展旅遊業,因此當今又具有了旅遊觀賞功能。

參考答案:在古代為水利工程,具有水利功能;在今天它既有水利功能,又具有旅遊觀賞功能。

最後我們再來綜合了解一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的功能:

都江堰運作原理

都江魚嘴,也叫分水魚嘴。它昂頭於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榪槎、金剛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設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洶湧的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具有瀉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顯著功能。飛沙堰的作用主要是當內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自行潰堤,讓大量江水回歸岷江正流。飛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飛沙」,岷江從萬山叢中急馳而來,挾著大量泥沙、石塊,如果讓它們順內江而下,就會淤塞寶瓶口和灌區。

寶瓶口,具有節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漲,都江魚嘴淹沒了,離碓就成為第二道分水處。內江自寶瓶口以下進入密佈於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統, 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 ,保證了大約300萬畝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 「天府之國」。

圖片、視頻來自網路

資料參考自酷玩視界、蘭大工學韶華、中國國家地理、農村農業雜誌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都愛地理 的精彩文章:

航拍34個省,每一張照片都能讓國人熱淚盈眶!
科學家從地球向下上挖了12262米,結果令所有人始料未及

TAG:我們都愛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