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攻打東吳?手下勸解,為何劉備不聽取意見呢?

劉備攻打東吳?手下勸解,為何劉備不聽取意見呢?

公元211年,劉備親率大軍,以為關羽報仇為名,攻打東吳,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戰。關於夷陵之戰的前因後果,自古以來一直是眾說紛紜。

夷陵之戰

據史料統計,劉備的總兵力約5萬人。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雙方在兵力上大致相等。

戰局很快進入相持階段,吳蜀雙方互有勝負,東吳陸遜開始採取堅守不出的戰略,此舉破壞了劉備速戰速決的戰略意圖。由於陸遜的堅守,劉備起了輕視心理,將軍營設於深山密林里,百里連營。陸遜抓住機會火燒連營,乘勝追擊,打敗劉備大軍,劉備敗回永安。

劉備為何要攻打東吳?

劉備出兵攻打東吳,顯然是做了一定的準備,並非無的放矢。那麼劉備為何要攻打東吳?

1.荊州被奪,關羽被殺,劉備一直都是氣憤無比,心有不甘,時刻做好準備攻打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2.雖然丟失了荊州,但蜀國實力仍然比東吳要強;西蜀早些年劉璋的治理下一直是四海昇平,雖然劉璋懦弱無能,但體恤百姓,錢糧充足。在軍力上,劉備在漢中打敗曹操,軍力達到巔峰。

3.北方曹丕剛當上皇帝,並無意干涉蜀國與吳國之事,這就為劉備提供了穩定的外部環境,劉備可以專心對付東吳。

4.劉備年紀大了,深知自己時日不多,這些年劉備一直在找機會攻打東吳,因為擔心曹魏插手,一直不敢輕舉妄動。正好曹丕篡位,忙於穩定內部,這對於劉備來講絕對是良機。如果劉備不趁此機會攻打東吳,以後可能就沒有機會了。

對於劉備來講,攻打東吳是蓄謀已久的事情,只待良機一現,立即出兵。

蜀國百官的反對

然而,劉備出兵之時,遭到蜀國百官的反對(《三國志》:先主既即尊號,將東征孫權以復關羽之恥,群臣多諫,一不從。),這是在所難免的事情。三國鼎力,兩個小的打起來,大的那個卻在看戲,小的兩個越打趙弱,大的那個就可以趁機吞併小的。不過,這些反對的意見並不能說動劉備。為什麼這些反對意見劉備都沒有聽取呢?

1.重量級人物的意見很重要。

當時劉備身邊最信任的人有:張飛、趙雲、諸葛亮等,趙雲明確反對,張飛顯然是同意的,史料上並沒有記載諸葛亮沒有發表意見,但我認為諸葛亮應該是反對的,因為劉備敗回之後,諸葛亮曾說:「如果法正在,就能制止劉備,就算出兵,也不致於大敗(《三國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顯然諸葛亮是自己勸過,但沒有勸住,才會感嘆:如果是法正在,說不定就能勸住了。而劉備本人是傾向於出兵,由此可以看到,蜀國重量級人物的意見是2:2,面對這種情況,劉備選擇出兵也並不算一意孤行。

2.反對意見並沒有反對到點上。

史料中明確記載趙雲持反對意見:《三國志》雲諫曰:「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眾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聽,遂東征,留雲督江州。

趙雲從大義的角度上闡述這個問題,認為應遵循大義先攻打魏國,打敗魏國,東吳會自己投降。這和劉備的想法相違背,劉備當然知道在大義上要先打魏國,但劉備作出攻打東吳的決定時,顯然想過這一點,並且已經不注重這個大義了。趙雲的反對意見太老套,只不過把劉備已經否定的觀點重複了一遍。

時任治中從事的黃權也曾勸諫劉備:《三國志》:及稱尊號,將東伐吳,權諫曰:「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黃權是從安全的角度上來勸劉備,認為東吳人善戰,劉備去打太危險了,黃權自請為先鋒,建議劉備坐陣後方。這種理由肯定無法說服劉備,劉備南征北戰那麼多年,向來都是自己率軍,哪會坐陣後方的道理?黃權是知道沒辦法阻止劉備出兵,於是退居其次,盡量保障劉備的安全,也是用心良苦。

其實,對於攻打東吳,劉備更關心戰爭的結局,如果有人能從軍事角度上來闡述出兵對蜀國不利,讓劉備意識到出兵會吃敗仗,或許能打消劉備出兵的念頭。

張飛身亡使劉備喪失理智

在劉備出征前,張飛被殺害(《三國志》: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劉備自關羽被殺時起,就處心積慮地想攻擊吳國,卻不料張飛卻在此時被殺,導致劉備心態發生變化。發動戰爭本應慎重權衡利弊得失,劉備做出兵的決定是考慮了好幾年,也做了充足的準備,本可以從容出兵。如今卻變成怒而興師,劉備沒能調整心態,心裡浮躁,沒有耐性,急於交戰,輕視敵手,釀成禍根。於森林處百里連營,這是兵家大忌,劉備雖不是優秀的軍事將領,但畢竟帶兵那麼多年,怎麼不懂這個道理呢?曹丕都知道這個道理(《三國志·魏志·文帝紀》: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劉備無非是輕視陸遜,想引誘陸遜與之交戰,卻不料被火燒連營。

夷陵之戰蜀國損兵折將,損失慘重,從此蜀國一蹶不振,一年後,劉備病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四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徐庶為何離開劉備?試解徐庶身上的謎
各路諸侯討伐董卓,結果打敗董卓了嗎?

TAG:老四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