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942年春,將蘇軍推入哈爾科夫災難的決策過程

1942年春,將蘇軍推入哈爾科夫災難的決策過程

哈爾科夫戰役的塵埃尚未落定,蘇德雙方就都已估計到蘇軍在此蒙受了巨大損失。在巴爾文科沃突出部地域隨處可見成堆的屍體、大片的裝備殘骸、擠作一團的蘇軍戰俘。所有這些,都在無聲地宣示這場軍事災難的規模是多麼龐大,死亡與毀滅的景象詭異地與春日的勃勃生機碰撞到一起。總計有16個步兵師、6個騎兵師和4個坦克旅被徹底消滅,另有12個師遭到重創需要抽出重建。

(上圖)哈爾科夫戰役結束後排成長隊走向戰俘營的蘇軍戰俘

1942年早春,蘇德兩軍最高統帥都在尋求翻盤機會,奪取戰略主動,完成1941年未曾完成的戰略目標。德軍的決心並未因冬季戰役的失敗而受挫,包括希特勒在內的許多人簡單地將其歸咎於意圖過於龐大、兵力過度伸展、天氣過於惡劣。德國人審視了他們的戰略選擇,努力制訂一個可實現的戰略目標。他們得出了發動「巴巴羅薩」行動之前同樣的結論——可以在軍事上擊敗蘇聯,但必須摧毀紅軍,奪取俄國人的經濟與政治要地。就像1941年那樣,希特勒確信將德軍力量集中到蘇聯南部是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

經過德軍最高統帥部內大量激烈的辯論之後,希特勒最終定下了戰略目標、戰役優先度與未來行動的次序。他決定,一旦德軍從損失慘重的冬季戰鬥中恢復過來,便繼續去年夏季的攻勢。在1941年,德軍沿三條戰略軸線,分別向列寧格勒、莫斯科和羅斯托夫進軍;1942年的情況將與之不同,德軍會在南線集中力量,攻入經濟上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頓涅茨盆地,抵達斯大林格勒以西的頓河彎曲部,再向南進入石油資源豐富的高加索地區。這是一次協同進軍,通過這樣廣大的地域,沿途所經均為相對平坦、看上去適合於裝甲戰的地形,這些因素綜合起來將會令1941年夏季的壯觀場景重現,使數量眾多卻又欠缺機動性的蘇軍落入一個規模巨大的包圍圈。在此之後,蘇軍的防禦力量既已削弱,德軍就可以撬動蘇軍對列寧格勒的掌控,或許還可以再次向莫斯科發起進攻,將蘇聯的首都納入手中。

這就是「藍色」方案的源起。德軍最高統帥部在這個計划上投入了極大的精力,上上下下再次籠罩在一種過度樂觀的氛圍之內,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個方案將最終會給德軍帶來前所未有的打擊。希特勒在4 月5日批准了「藍色」方案,其執行文件第41 號指令為夏季戰役確立了兩個目標:「決定性地摧毀蘇軍防禦力量,並儘可能地剝奪其進行戰爭所需的資源。」希特勒尤其希望佔領列寧格勒, 並突破頓巴斯、進入頓河彎曲部和高加索地區,以獲取珍貴的原材料,特別是石油。

斯大林和蘇軍大本營考慮到1941 年末到1942 年初在莫斯科地域的艱苦戰鬥,計劃在1942 年春、夏兩季繼續將戰略重心置於莫斯科戰略軸線上。大本營成員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大將日後回憶了斯大林的戰略思路:

「斯大林相信德國人在1942 年夏季將具備在兩個戰略軸線上同時發動進攻作戰的能力,這兩個軸線最可能是莫斯科和南線。至於西北方向和北方向,德軍很有可能只發起一系列小規模進攻以設法改善戰役態勢。他最關注的是莫斯科軸線,德國人在此集中了超過70 個師。」

在對德軍高超戰役、戰術技巧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紅軍總參謀長鮑里斯·米哈伊洛維奇·沙波什尼科夫元帥提議沿莫斯科軸線實行謹慎的戰略防禦,希望藉此削弱德軍後再發動攻勢,朱可夫與其意見一致。

時任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的亞歷山大·米哈伊洛維奇·華西列夫斯基中將也贊同沙波什尼科夫的看法。他也意識到對紅軍來說,1942 年春最為現實的任務是「實行暫時性的戰略防禦,通過一系列準備充分的防禦戰來削弱敵人,打亂德軍的進攻方案,從而為紅軍反攻創造必要的條件。」

儘管三位斯大林的戰略顧問都提倡保持謹慎,但斯大林本人卻受更積極衝動的前線將領的影響,最後做出了過於樂觀的決定。

後來在回憶錄中,華西列夫斯基闡釋了統帥部關於夏季戰役最終方案的根據。所有蘇軍高級決策者都承認,儘管在冬季已將德軍趕離莫斯科,對方部署在首都附近的70 個師仍然是一個嚴重威脅。此外所有大本營成員,以及下屬方面軍司令員,一致堅信敵人在晚春或夏季的主要攻勢一定會在莫斯科方向。問題在於,紅軍應如何採取最佳行動挫敗這場攻勢,重新奪回在嚴冬時節喪失的戰略主動。斯大林的主要顧問,尤其總參謀部的軍官們都害怕這樣的狀況,即不成熟的行動只會正中德軍下懷,白白將仍然脆弱的蘇軍突擊集群送進經驗豐富、休整充分的德軍機械化部隊口中。一旦蘇軍突擊集團在這樣一場代價高昂的攻勢中灰飛煙滅,德軍就能重複他們1941 年夏的成功,只是其出發地將遠較去年更為深入。

然而,斯大林將這些都置之腦後。他認為可以利用德軍在冬季失敗中遭受的士氣打擊,提早進攻使其措手不及,並使德軍無法在春季完成休整和補充。至於德國人在莫斯科軸線策劃戰略行動的問題,斯大林認為蘇軍只要在其他方面取得勝利,就能削弱德軍可投入主要方向的力量。朱可夫在1941 年5 月蘇德戰爭爆發前就曾提出要先發制人,在冬季反攻的鼓舞下,斯大林決定採納朱可夫的建議,以搶先行動來改善態勢,但他拒絕了朱可夫在莫斯科方面發起進攻的計劃。

蘇軍最終的戰役計劃示意圖

從首要軍政顧問那裡聽取意見之後,斯大林最初指示大本營和總參謀部讓紅軍準備進行「積極地戰略防禦」,但卻無視沙波什尼科夫、華西列夫斯基和其他總參謀部成員的勸告,命令總參謀部和方面軍司令部在其他7 個方面軍地段計劃實施「局部」攻勢,範圍從波羅的海延一直黑海,尤其是在克里米亞和哈爾科夫、利戈夫—庫爾斯克、斯摩棱斯克、列寧格勒和傑米揚斯克這些在他看來德軍兵力最薄弱的地方。蘇聯南部的攻勢很對斯大林的胃口,紅軍冬季反攻取得的驚人勝利,尤其是在羅斯托夫與哈爾科夫附近(即巴爾文科沃—洛佐瓦亞進攻戰役),這使他確信進攻將會取得不小的戰果。因此他命令在3 月於哈爾科夫地域重新發動試探性進攻,作為未來更大規模戰役行動的前奏。

在3 月15 日,基於斯大林的最初指示, 總參謀部也為計劃中的戰役完成了初步構想,包括實施積極戰略防禦,組建預備隊,進而沿莫斯科—斯摩棱斯克軸線發動一次決定性攻勢。沙波什尼科夫與華西列夫斯基向斯大林呈交了這份報告,後者予以批准。同一時間,各戰略方向司令員也提交了各自春季攻勢行動的意圖,其中也包括過度樂觀的鐵木辛哥。綜合考慮後,斯大林得出了最終的戰略決定,根據華西列夫斯基的回憶錄,決定如下:

「與轉入戰略防禦同時,我預計在一系列軸線上發起局部攻勢以鞏固冬季戰役的勝利,改善戰役態勢,奪取戰略主動性,並且打亂德軍對夏季新一輪攻勢的部署。」

斯大林認為這樣的一些行動將使紅軍在夏季發起全線——從波羅的海到黑海——反攻時,準備得更加充分。華西列夫斯基諷刺性地評論說,「同時進行防禦和進攻將被證明是這項決定中最為失敗的部分」。

在3 月剩下的日子,大本營研究了戰略方向和方面軍司令員們提出的詳細戰役計劃。有關行動的發起與責任方面,司令員們在各自的回憶錄中都有討論,其中不乏各種辯白與推卸責任,然而現在的資料已足夠為將蘇軍推入哈爾科夫災難的決策過程理出線索了。

本文摘自《哈爾科夫194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兩伊戰爭交戰雙方糟糕至極的作戰技能
高手過招,跌宕起伏,王保保VS徐達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