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五大行集齊「超級牌照」,資管領域初變局

五大行集齊「超級牌照」,資管領域初變局

圖片來源@Unsplash

文|蘇寧金融研究院,作者|黃大智

「人才缺口可能在幾百到千人左右」,一家國有大行理財子公司高管的這番話,說明了理財子公司給資管行業帶來的影響。

隨著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批複開業增多,人才缺口會進一步擴大,而人才的涌動,也僅僅是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這一資管「巨無霸」玩家進場帶來的其中一個影響。

自2018年12月2日《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正式稿)發布,6個月後,建信理財正式開業,至2019年8月8日,中農工建交五大行理財子公司紛紛開業,資管領域的格局初變已經顯現。

成果幾何

截至2019年8月14日,理財子公司已經開業並發布產品的共有五家,即中農工建交五大行。此外,已經獲得銀保監會籌建理財子公司批複文件,但尚未開業的銀行有6家,即郵儲、招商、光大、興業、寧波、杭州。其他尚未獲得銀保監會批複文件,但發布公告擬成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有中信、浦發、平安等30多家銀行。

從目前趨勢來看,未來將有一波大型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獲批籌建理財子公司的高峰,而對於無力獨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中小銀行來講,或將探索聯合運營和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方式。同時,在金融開放11條的契機下,探索與成熟的外資資管機構聯合發起運營,或將成為中小銀行在銀行資管領域彎道超車的機會。

在產品方面,最先開業的建信理財,已經推出的是固收類產品,後期主打的產品則是精準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權益類產品。

而非保本理財規模第一的工商銀行,其子公司工銀理財,推出了固收為主、權益和混合類產品為輔的新型凈值型理財產品。

交銀理財是第三家開業的理財子公司,開業過程中並未發布新產品,但通過其發展規劃和在中國理財網備案的產品信息看,其重點同樣放在固收類理財產品上。

中銀理財則是根據母行在國際業務上的出色表現,推出了「全球配置」系列的未來規劃,而當前產品仍然以固收類產品為主,並且在產品收費和收益上向公募基金看齊。

而最新開業的農銀理財,除了推出現金管理、固收、混合、權益四類常規產品外,還推出了具有農行特色的惠農產品和綠色金融(ESG)產品。

從以上五大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來看,都是以固收類產品為主,輔以本行特色化運營產品。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是銀行傳統的理財就是以固收類產品為主,並在此佔據極大優勢,可以說是銀行理財中的拳頭產品,新的理財子公司自然要承接這種優勢。

第二是混合、權益類的產品對於投研實力要求較高,銀行在該方面的投研實力較弱,且新設理財子公司也尚未建立具有足夠實力的投研團隊,所以目前即便發行了少量權益類產品,採用的也是類FOF模式。

第三,權益類產品風險更高,而銀行傳統的理財投資者一般風險承受能力較低,難以適配此類高風險、可能損失本金的產品。

按照相關規定,新發行的理財產品已經全部是凈值型產品,也採用了新的估值方法,雖然目前五大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產品規模還不大,但行業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影響已經初步顯現。

衝擊初現

事實上,除了已經開業的五大理財子公司,其它尚未開業甚至尚未獲批的銀行,已經開始了理財子公司的前期籌建工作,如招商、平安、光大的理財子公司已經擬定了董事長、總經理等職位。而在此過程中,最先呈現的便是對整個資管行業人才的大吸收。

一般來講,理財子公司人員從這幾個渠道招納,一個是母行資管或理財相關業務部門的人才平移,或母行內其他業務部門人才招聘,另一個便是從市場中進行公開招聘。

從目前市場上的各大銀行公開招聘信息看,崗位主要集中在高管層,如中郵理財董事長、光大理財各部門負責人及首席投資官等崗位。招商、平安、光大等銀行也都從內外部引進了其理財子公司的董事長、總經理、CEO等多個高管。

同時,公開的報道也顯示,有不少資管機構人士都有到理財子公司工作的想法,正是依靠母行強大的資源背景和良好的發展前景,理財子公司對整個資管行業的人才產生了很強的吸引效應。

除了對行業中人才的吸引外,理財子公司還對行業中的產品產生了影響,較為明顯的是貨幣基金和短期的理財基金(一種針對短期理財的創新型基金)。

例如,8月2日,交銀施羅德旗下的天運寶貨幣市場基金就成為了年內首隻觸發清盤的貨基(連續六十個工作日基金資產凈值低於5000萬元),並於8月9日進入基金財產清算程序。

根據Wind數據,2019年第二季度,貨幣基金規模比一季度下降約5800億元,與2018年三季度末的高點8.9萬億元相比,減少了約1.2萬億元,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也降至2.43%,與一年期定存利率相近。

但除了貨幣基金之外,其它基金規模都小幅增長。股票、債券和混合型基金規模持續擴張,到第二季度末,三種基金總計規模已經上升至58%。

規模與收益的雙降,固然有資管新規和流動性風險管控等原因,但短期內,銀行理財子公司等同類固收類產品,對貨幣基金的「分流效應」顯得更為直接。因為銀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銀行版」貨幣基金,短期內仍有現金管理工具的優勢,對那些要求流動性的投資者更加適用,這對傳統貨幣基金市場造成的衝擊是毋庸置疑的。

與傳統貨幣基金類似的短期理財基金,規模同樣快速下降。這種下降的趨勢除了宏觀及監管調控的因素外,也更多在於新的理財子公司的衝擊。原因在於新發產品對舊產品具有較強的替代性。

例如,新發行的固收類產品在准入門檻上與貨基持平,1元可購。在功能上,同樣具有現金管理功能,但沒有了多數貨幣基金T 0一萬元的額度限制。在收益上,4%左右的平均收益率,顯著高於目前僅有不到3%收益率的貨幣基金。再疊加監管口徑、規模限制等一系列因素,都對貨幣基金產生了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見圖1)。

從理財子公司對資管領域的長期影響來看,貨幣基金也許會有一個清盤潮出現,貨基的規模也將是一個持續萎縮的過程。新的浮動凈值型貨幣基金雖然已經獲批,但既無保本性質,又無收益率優勢,發展已是無從談起。

銀行理財子公司這一新勢力的加入,除了上述對於行業的影響之外,對於投資者同樣有著深刻的影響。深刻地理解這些影響,找到方法去應對,已經是每一個投資者的必修課程。

應變之道

承接著「資管新規」、「理財新規」而成立的理財子公司,一方面是對銀行經營理財業務的風險隔離,另一方面也承擔著銀行理財業務「打破剛兌」的使命。同時,再加上理財子公司產品凈值化的監管規定,任何一個銀行理財的投資者,都無法像過去一樣「閉著眼睛買理財」了。

首先,對於理財子公司產品,投資需要重新建立對產品風險的認知,保持自身專業性或與專業的人合作。「打破剛兌」意味著理財有可能出現收益率低於業績比較基準,或本金出現損失的情況。而未來權益類、混合類產品的大批出現,又意味著理財產品分層分級,根據自身風險偏好匹配合適的理財產品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嘗試分散投資、分散風險的產品購買配置。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是抵禦風險亘古不變的真理,各類產品分散投資,既能夠取得相對較好收益,又能平衡風險。

當然,風險提高了,自然有可能出現更高的收益。新的凈值化理財產品會設定業績比較基準,當產品收益率高於業績比較基準時,理財子公司收取一部分「超額投資收益」,剩餘部分即歸投資者所有,這也鼓勵理財子公司為投資者創造更高的投資收益,實現雙贏。

除了風險收益上的變化之外,投資者還能夠享受優質的服務。購買理財產品時,可以不用去線下進行面簽,風險測評也可以在線上完成。渠道上也將不再局限於某一個銀行,可以在取得代理銷售理財產品資格的任意機構進行理財產品的選購。

起購金額也將不再設限,1元的投資門檻,既可以惠及更多人,又可以讓投資者採用更靈活的投資策略,進行更豐富、更個性化的投資。

最後,銀行理財子公司這一「資管巨無霸」玩家的進入,無論是對於行業內的機構、從業者,還是對投資者來說,其帶來的影響都是全方位的。對於這種影響的消化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轉型之路不僅是機構的難題,對從業者、投資者同樣如此。

【鈦媒體作者介紹:本文由公眾號「蘇寧財富資訊」原創,作者為蘇寧金融研究院研究員黃大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別做那些假裝上班的失業中年人
股價腰斬:上市接近一年的小米到底怎麼了?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