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一生寫詩2萬餘首的詩人,28字寫小雨,最後7個字乃是一句妙語

一生寫詩2萬餘首的詩人,28字寫小雨,最後7個字乃是一句妙語

古代寫詩最多的應該是乾隆,據說一個人寫了4萬多首古詩,甚至達到了《全唐詩》全部唐代詩歌的80%。這樣的創作愛好實在了不起,雖然其中沒有什麼值得後世流傳的作品,但這樣一份對詩詞文學的愛好,也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

古代文學史上專職寫詩的詩人,寫詩最多的應該就是宋代的楊萬里。他一生創作了兩萬多首古詩,比陸遊流傳下來的9000多首詩作還翻了一倍。

我們對楊萬里的了解,可能就是從那首寫夏天荷花的古詩而來的。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是寫夏天荷花最為精彩的詩作之一。那種愜意的情調。到今天依然是我們所嚮往的。

今天我們分享的是他的另外一首古詩,而且也是對外界自然環境的描寫,詩人用了28個字寫小雨,最後7個字乃是一句妙語。

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

這首古詩就是楊萬里的《小雨》,和那首《小池》所描寫的風格一樣,整首古詩所展現出來的情調也同樣的愜意自然,只是單純的對客觀自然環境的描繪,沒有摻雜詩人太過複雜的情感。

詩詞的一開始就描繪了小雨的形態。「雨來細細復疏疏,縱不能多不肯無」,你看天邊落下的小雨,細細的如同毛毛雨一般,然後又非常的稀疏。讓它放縱自我的去下,小雨也不肯下大;讓它停下,它也不肯停下,就維持著這樣一種小雨淅淅瀝瀝的狀態。

詩歌的前兩句亮點在第一句上面,七個字運用了四個字的疊字。「細細」指的是雨滴非常微小,落在人身上是輕柔的;「疏疏」說明雨滴的形態不夠密集,非常稀疏,能夠和題目當中的小雨相互呼應。

最後的詩句是這首古詩比較亮眼的一點。「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小雨雖然稀稀疏疏,下的也不大,但是這有幾分嫉妒之心。它嫉妒什麼呢?「似妒詩人山入眼」,嫉妒遠方的青山進入了詩人的眼中,嫉妒詩人只看遠方的青山,而不再觀察著毛毛的細雨。

所以小雨做出了行動,「千峰故隔一簾珠」。故意的從房檐下形成一層的雨簾,遮住詩人眼前的山峰。就像是水簾洞一樣的水幕,使得遠方的山在一層雨簾當中似有似無。

「似妒詩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簾珠」,最後的詩句把小雨擬人化了,而且最後七個字形成了一道水幕。想像力非常奇特,是這首古詩的一句妙語,也是這首古詩的點睛之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老張侃詩詞 的精彩文章:

夏日最常見荷葉細雨,卻不料「荷葉送秋聲,雨聲涼入夢」
納蘭性德一首詞寫邊塞雪花,並不出名,但其中的典故卻不可不知

TAG:老張侃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