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本是亞洲產生大陸政策的唯一國家?
大陸政策也被稱為大陸經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維新後,「不甘處島國之境」,立足於用戰爭手段侵略和吞併中國、朝鮮等周邊大陸國家的對外擴張政策,是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的主要特徵和表現。在亞洲歷史上,唯有日本產生了大陸政策,而且是兩次出現。第一次是在豐臣秀吉初步統一日本後,就曾於1592年、1597年兩度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第二次是到了德川幕府末期出現了較為完善的大陸政策思想的基礎理論和大陸政策構想。
那麼,大陸政策作為島國日本武力擴張中國和朝鮮等大陸國家,夢想稱霸亞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總方針,其形成必有適合其生長的土壤,讓我們一起簡要探尋歷史,看看其產生的來龍去脈。
島國——國土狹小——環境危機感
大家都知道,日本個島國,面積狹小只有37萬多平方公里。而且不是那種遠離大陸相對封閉的島國,與東亞大陸僅一水之隔,大陸上的強國林立常常讓日本產生危機感,到了近代日本所面臨的情況更加複雜。西邊是正在尋求復興清朝,北邊是正在西伯利亞瘋狂擴張的俄羅斯帝國,而歐美列強也紛紛逼近日本。這樣的形勢讓日本的危機感和不安全感愈加強烈起來。
為此日本人早就產生了到海外擴張的想法。日本大和國統一開始,就出兵朝鮮,與百濟一起征服新羅、弁韓,設立「日本府」統治。其後日本一直沒有放棄在向朝鮮半島的擴張,大和國在391年攻破百濟王城,並繼續進攻新羅和高句麗。到了663年,唐朝和新羅聯合在白江村海戰中打敗日本,日本侵略勢力才退出朝鮮半島。
1584年後,豐臣秀吉經過四次的大規模討伐,於1590年大致上統一了日本,致使日本實力大升,而這時的明朝和朝鮮李朝國力正在衰落之中。此時野心勃勃的豐臣秀吉的目光早已轉到了中國大陸,他在給朝鮮國王的國書中毫不掩飾地宣稱「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給朝鮮下馬威。到了1592年,豐臣秀吉就派十幾萬軍隊大舉入侵朝鮮,迅速攻陷漢城、平壤,甚至揚言不日遷都北京。然而,隨著明朝軍隊兩次進入朝鮮作戰,豐臣秀吉的美夢被徹底擊碎。
19世紀末開始,像林子平、本多利明、佐藤信淵、藤田幽谷、會澤安、吉田松陰等日本的經世學家及維新運動的先驅們,提出了諸多類似「海外雄飛論」等對外擴張思想,大肆鼓吹對外擴張。這也為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武士——武士道精神——軍國主義思想
日本武士的出現,催生武士道精神的產生,進而又演化轉變為軍國主義思想。
日本武士的產生本來是為了保護自己莊園的安全。換句話說是莊園的興起,才開始把一部分莊園農民武裝起來,由此武士的職業出現了。從11世紀初期開始,武士勢力得到了加強,分散的武士向一地聚集並統一指揮,出現了超越莊園範圍的地區性武裝集團——武士團。武士團有極強的宗族觀念,明確的主從關係,森嚴的組織紀律。武士團對武士個人的基本要求,就是武勇和為主人獻身,「武家習氣」,「弓矢之道」倍受推崇,也成為維繫武士團組織的重要道德規範和精神支柱。
伴隨佛教和各種宗教思想的流傳,在武士團內部形成了獨有的武士道思想。武士道最講究的是忠心和以尚武為榮。在德川時代受儒家傳統道德思想影響,捨生取義、殺身成仁成為武士們重義輕利的追求。同時出現了關於武士道思想系統化的著作,增加了盲目狹隘的復仇主義內容。
之後尚武思想的非正常擴張,從明治時代開始,武士道精神逐漸向軍國主義轉變。軍國主義的概念是指「把國家完全置於軍事控制之下,一切都為戰爭服務的思想和政策。對內實行法西斯軍事獨裁,擴軍備戰,向人民灌輸侵略思想,強迫人民服兵役。對外掠奪,干涉別國內政,發動侵略戰爭」。
1823年日本思想家佐藤信淵撰寫成了《宇內混同秘策》一書,這書成為日本大陸政策的藍本。他鼓吹「皇國欲開括他國,必先以吞併中國開始」,他主張先佔領中國東北,後下江南,就能滅亡中國,進而吞併東南亞各國,這和後來明治後的日本擴張路線別無二致。
之後,日本大力宣傳鼓吹侵略擴張思想。吉田松陰自己辦的「松下村塾」,成為了日本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培養侵略擴張主義的搖籃,後來的高杉晉作、伊藤博文等日本侵略者的代表都是這個「松下村塾」的門徒。
神國主義——神國——民族優越感
「神國主義」是日本皇國史的核心,鼓吹日本是「神的國家」,是「神」給了日本國土。宣傳鼓噪大和民族是「神」選定的民族,是天照大神的子孫。萬世一系的天皇為現實人間的神,是國家一切的中心。所以日本軍國主義者藉此把發動的侵略戰爭美化為「自存自衛」和「解放亞洲」的「正義之戰」。把為侵略戰爭賣命身亡說成是為國為天皇盡忠。
日本出現在南北朝時期的有名歷史著作《神皇正統記》一書,大肆宣傳朱熹的「大義名分論」,尤其對「國土生成」和「天神出現」等神話加以重點演繹,把哲學理論賦予在其所謂的「肇國悠久」和「皇位神聖」說上,為南朝正統尋找理論依據。這是對日本神國思想的大發展,也為日本「神國國體」的理論奠定了基礎。
到了日本的德川時代神國史觀不斷發展。出現的「萬世一系」的國體倫,促進了尊王攘夷運動和軍國主義的結合。《玉矛百首》中鼓吹的「我國是日本之大神的本國,即在世界萬國之中最優秀的國,那也可以是祖國的國」。這種神國主義賦予了日本神國的色彩,當然也增強了大和民族的強烈優越感,因為自己是世界最優秀的國家,那麼對外擴張似乎就天經地義了,這多少與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的說道極為類同。
然而,古代千年的日本長期處於大陸的強勢之下,這種神國的民族優越感並無明顯表現,可是進入了近代隨著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日本的優越感空前發展。而明治維新後,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迅速崛起,甚至成為亞洲唯一可以和西方抗衡的國家。使日本神國的民族自豪感迅速膨脹,並趁機迅速擴張。
而此時的清朝正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參謀本部在1887年繼《與清國鬥爭方案》後,再度出台了《清國征討方略》,提出「乘彼尚幼稚」,「斷其四肢,傷其身體,使之不能活動」。明確進攻方向為朝鮮、遼東半島、澎湖列島和台灣。在1892年前完成一切作戰準備。後來的甲午戰爭幾乎是按此行事,並實現了預期目的和效果。
日本的《與清國鬥爭方案》和《清國征討方略》無疑都是日本最高層次的政策,是其對華侵略的權威性和綱領性文件,是日本天皇和國家意志的體現,標誌著日本的大陸政策此時已經完全成龍配套,成熟起來!


※俄國科技憑啥穩居世界前端?看看三百多年前那人做的事就都明白了
※孤懸大西洋南部發達的紐西蘭究竟是一個怎樣的國家?
TAG:下午歷史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