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王路:亂寫幾句

王路:亂寫幾句

1、

有時候,後台會收到一些讓人不太愉快的留言和評論。比如罵人的,或者見解粗鄙卑陋又傲慢自負的。看到這種留言,我通常是先反感,隨後覺得無奈和同情。很多時候,就到此為止了。

慢慢地,我發現同情也有過患。同情,是個好詞。同情心,是很好的品質。但也會帶來過患。因為同情的賓語往往是「弱者」。你覺得一個人蠢,他自以為聰明,去謾罵攻擊別人,你可能會同情他,可憐他。潛藏在這種同情和可憐里的,是一絲倨傲心,是建立在「他比我蠢」的認知之上的。

如果一個人見識比自己高,你是沒法把「同情」用到他身上的。如果一個人境遇比自己好,也沒有辦法「同情」他。同情的對象,總是弱小的、不幸的、無知的。「同情」天然包含了倨傲。很容易在同情別人時,給自己高高在上的心添了一塊磚,加了一片瓦。

同情別人容易讓自己很舒服。但這種舒服其實不是由同情帶來的,而是由同情裡面潛藏的傲慢帶來的。

在這個意義上,同情和鄙夷沒有太大差別——只是五十步與一百步的差別。慣於同情別人的人,也是值得同情的,「同情」本身,就是他的瑕疵。

佛教常用「慈悲」,而不是「同情」。我想,區別在於,慈悲中包含著平等,同情中暗含著不平等。慈悲是給予眾生安樂,拔除眾生痛苦。在「與樂拔苦」中,始終明白自己也是眾生,自己不唯是主語,也是賓語,不唯是與樂拔苦的人,也是與樂拔苦的對象。

看到某些無知無禮的觀點時,鄙夷和生氣往往是第一反應。從鄙夷、生氣到同情,是難跨越的一關。然而,僅停留在同情上是不夠的,從同情到理解,是第二關。同情只是為那種愚昧和鄙陋感到遺憾惋惜,理解則是知其所以然,知其不得已。在知其不得已中,庶幾可以消化一些傲慢。從理解到平等,是第三關。但這種平等是極難理解的。它根源於徹底的理解,因為徹底的理解,消滅了同情中的全部倨傲,只剩下慈悲。

2、

有朋友開繪畫班。她的繪畫能力和教學能力都沒有問題,但常對自己的繪畫、教學能力缺乏信心。她比較欠缺的是運營能力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因為這些欠缺,一直不能招到很多學生。她為了招到學生,就去努力畫畫,希望畫得更好。

我想,自己也很類似。很多時候,我看到某些垃圾暢銷書,總不免憤憤不平:這麼垃圾的書居然這麼多人買。忍不住想罵市場真瞎。說「市場真瞎」,是委婉的說法;直率地說,是「讀者真瞎」。但那樣講,我就要被罵。因為幾乎所有人都有對號入座的習慣。其實,我自己買的垃圾暢銷書也不少,是很多我這樣的人撐起了那些市場。

知道它爛為什麼還買呢?——很簡單,買之前不知道。就像有些人談戀愛,談過才知道渣。沒談時,表面一看,還以為很好呢。在談戀愛上我不敢實踐廣撒網的方法,但在買書上,為了碰到好書,可能也只有廣撒網——只要你買得足夠多,買十本,總會碰到一兩本好的,兩三本一般的,兩三本不太行的,一兩本爛的。

一般的書,可能也是好書,只是對自己不太適用,沒有直接幫助。真正對自己有幫助的書,買十本能碰見一本,就不虧。但為了找到這一本,需要把聽說過的,覺得可能不錯的書先買回來,這就自然會把爛書也收入囊中。就像在河裡撈魚,總會順帶撈出些垃圾。如果明白這一點,就不會罵「讀者太瞎」,因為「瞎」很多時候是一種策略。就像不知道往哪走,就先跟著多數人走。

3、

我常常想,一個人的生活內容,真是自己選擇的結果。選擇除了受先天稟賦的限制、時代環境的限制外,很少再有其他東西作為不可突破的約束。換句話說,宿命論是很荒謬的。但有意思的地方在於,雖然有無限選擇的可能,但回頭看,好像每一種關鍵選擇都出於不得已,因此有很強烈的宿命色彩。

就像一個耿介的人,如果想讓他去拍馬屁,這看起來像一種選擇,實際上幾乎不能成立。他可能一輩子有許多機會,在任何一個時機選擇拍馬屁,往後的人生就會有重大轉變。但是,他不會在任何一個時機那麼選。這看起來,就像是「命」了。

仔細思考,為什麼這種選擇不能成立,我想,應該因為拍馬屁不僅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技術——是一種有技術含量的選擇。我們往往以為選擇只是選擇,就像站在岔路口時選擇往東還是往西,實際上,幾乎一切選擇都有技術含量。拍不了馬屁的人,多半也不會拍,拍了也非拍砸不可,如果同時他還會點別的,讓他拍馬屁,就幾乎不可能了。

一個人因為自己會的和不會的,匯聚在一起,在看起來千頭萬緒錯綜複雜的路中,可以由自己選擇並影響未來走向的,並沒有那麼多。

4、

我之前想勸開繪畫班的朋友,去努力提升一下運營能力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後來發現,這太難了。可能比讓她成為卓越的畫家難很多倍。大概就像讓我成為一個優秀的飛行員或者推銷高手那麼難。

普通人很難成為優秀的飛行員,這是很容易明白的。但普通人很難成為推銷高手,甚至這比成為優秀飛行員還難得多,卻沒有太多人明白。

他固然可以通過培訓練習去提升銷售經驗和水平,但對一個不適合走銷售之路的人來說,提升對他反而是陷阱。他在60米的時候,別人在100米,他也可以往前跑到70米。跑到70米的時候,固然前進了,可人家已經跑到500米了。

如果他換一條賽道,換對的話,在之前前進10米的時間裡,就能跑500米甚至1000米。

想到朱熹和陳亮的王霸義利之辯。換成今天的話說,陳亮強調的,就是每個人在自己最擅長的賽道上,儘可能往前跑。

陳亮之所以被朱熹強烈批評,是因為陳亮只關注跑得遠不遠,而朱熹關注方向對不對。如果你在正確的方向上,哪怕很久才跑1米,落在很多人後面,都不要緊。怕的是在錯誤的方向上一騎絕塵。

用今天的話比喻,割韭菜割上富豪榜,就是這樣。按陳亮的看法,這是選擇了好的賽道,不能說不成功。按朱熹的看法,寧可餓死,也比這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路 的精彩文章:

王路:哪吒題外話,我命不由我
王路:輪迴是「一脈單傳」嗎?

TAG: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