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煩惱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幫助朗讀篇

煩惱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幫助朗讀篇

太橋旦曾堪布教言智慧 正能量

煩惱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幫助

《修心七要廣釋(上)》連載·33

作者:太橋旦曾堪布

在第二要的根本頌當中,第三句和第四句分別是「對治亦自解,道體住普基」,今天就和大家分享這兩句頌詞。

能觀察「諸法如夢,心性無生」的那種心態叫作「對治」。客觀是不是實有?主觀有沒有自性?一切是不是真實存在?當這樣的「對治」念頭產生的時候,我們在這種念頭的本質上安住,就會發現「對治」這個心理活動同樣也沒有實質,這就叫「對治亦自解」。

作為一個修行人,最大的任務就是要觀察自心:自己正在想什麼?產生了什麼念頭?比如說,作為一個凡夫,一旦發脾氣了,馬上就會瞪眼,甚至會罵人、打人。但作為一個修行人,一旦發現自己發脾氣了,先不要著急瞪眼,也不要著急罵人,更不要著急動手,最需要著急做的就是去觀察——憤怒是怎樣產生的?正在發脾氣的自己和之前的自己有什麼不一樣?好像多了一個東西,多了的是什麼?憤怒是什麼樣子?什麼形狀?從哪裡來?現在在哪兒?當「憤怒」過去以後,它又消失在了哪裡?如果能這樣分析,藉助於「發脾氣」,我們就能找到心的本性。脾氣越大、越怒氣衝天,越不要著急付諸於行動,而是要看著脾氣,找一找它的本質,如果能這樣做,說明我們已經戰勝了脾氣、降服了脾氣、超越了脾氣。如果我們真的去找「脾氣」,根本不可能找到,這就是心的本性。

不僅是脾氣,慾望、愚痴、嫉妒、我慢等,各種各樣的煩惱出現時都可以用這個方法來觀察自心,這樣一來,煩惱就會對我們產生極大的幫助。因為如果沒有煩惱,我們也就不會去尋找心的本質,正因為有煩惱,才會引發我們明見心之本質。

總之,當煩惱產生的時候,不要跟隨煩惱去行動,而要去追問煩惱的本質——什麼形狀?什麼顏色?什麼位置?為什麼讓我如此難受,對他人也造成那麼大的傷害?煩惱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如果我們發現根本找不到煩惱,它空空如也,它毫無力量,這時我們就可以放鬆地安住,煩惱就很難繼續發動了,因為我們把它的根基一次性地摧毀了。這就是「對治亦自解」。

修持勝義菩提心有兩種方法,根本頌當中的前三句——「思諸法如夢,觀心性無生,對治亦自解」,所講的都是「觀察修」;而第四句「道體住普基」講的則是「安住修」。兩種方法可以輪流使用。當我們通過「觀察修」找不到心的本質時,就可以安住於此,這就是「道體住普基」。所謂「普基」是指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八識」中的第八識,和如來藏很相似,所以佛陀以阿賴耶識的名義引導我們了解如來藏。

作為人類,我們對於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事無巨細,都能夠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說:自己的公司里有幾個主管、幾個同事,自己家裡有幾間房、柜子里有多少件衣服、銀行卡里存了多少錢,都能了如指掌。但自己的精神世界是怎麼組成的?卻一無所知。這就是我們人類的愚痴之處。

而作為一個佛弟子,必須要清楚自己精神的構成。我們的精神由「八識」組成。「眼識」是由眼根和色境產生的,同理,耳聽聲、鼻聞香、舌嘗味、身能觸,就產生了「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前五識,還有第六識「意識」,第七識「末那識」,最後,所有識的載體叫作「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一體的,正面、清凈的是如來藏,負面、污染的是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最難破除、最難轉化的,要依靠金剛般的禪定。八地以上的菩薩之所以未能成佛,原因就是阿賴耶識尚未轉化。

作為一名初學者,我們可以先了解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是一體的,是前七識的載體,這個識極其微細。所謂「安住修」就是指在禪修時安住於阿賴耶識的本體之中,也就是安住於如來藏空性而光明的本體之中,沒有任何雜念,這叫「道體住普基」。修行人在禪修時,這樣的境界可能偶爾會出現,但一剎那就會消失。所以要在上師的引導下,通過打坐把這一剎那的境界延長、持續,慢慢引發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初學者來說,「安住修」幾乎是做不到的,不過我們可以試著不回憶過去,不期盼未來,也不隨從當下的念頭。以這樣的訓練作為禪修的起點,也會取得很好的效果。

太橋旦曾堪布開示錄,歡迎大家轉載與分享,轉載請註明作者與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橋旦曾堪布 的精彩文章:

你有一個無價之寶朗讀篇
江河入海同一味朗讀篇

TAG:太橋旦曾堪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