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和我媽一起追的《小歡喜》,真實得讓人想哭…

和我媽一起追的《小歡喜》,真實得讓人想哭…

《小歡喜》這部劇看得讓人不得不真情實感。父母輩和孩子之間的摩擦與「較量」,分分鐘讓芭姐直接帶入。

前陣子#陶虹李庚希演技#上了熱搜,媽媽宋倩和女兒喬英子之間極富感染力的爭吵。

讓不少觀眾都覺得很真實,完全就是「我和我媽的樣子」……

喬英子是「別人家的孩子「成績好,乖巧聽話又懂事。

母親宋倩離婚後一個人帶著女兒,把自己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英子身上,甚至為了她辭掉了物理老師的工作,轉做時間更自由的補習班老師。

在別人眼中宋倩是個溫柔和善的媽媽,但在英子眼裡卻是個專治蠻橫的狠人。

英子順從著媽媽的意願,努力學習成績優秀,同時也很體諒媽媽的付出,會想著給媽媽做早飯,讓媽媽少點辛苦。

而宋倩對英子也是全心全意,衣食住行全方位貼心照顧,不捨得英子有一點受苦的地方。

母女倆相依為命的感情讓彼此都被各自的情感綁架,讓情感的表達也變得彆扭擰巴。

英子翹課跑去爸爸那兒拼樂高釋放壓力,卻讓上門尋人的宋倩抓個正著。

4分鐘,英子在媽媽面前第一次徹底爆發。

「你對媽媽再有意見,也不是你逃課說謊的理由。」

「媽,我錯了,我就是壓力大。」

「你壓力大,媽媽壓力不大呀?」

宋倩哭著說出這些年一人拉扯英子長大的委屈,而英子特別無措的在道歉。

兩人從最開始的有所顧忌、壓抑情緒,到後來的逐漸失控。

氣氛是變得越來越窒息,看到最後都有一種被噎住的感覺。

英子終於大聲說出她討厭媽媽逼她干她不喜歡乾的事,讓宋倩傷心離開。

其實母女倆都有在為對方著想,怎麼說出口的話卻變成了刀刀刺傷對方?

最新一期《圓桌派》聊到父母與子女溝通的問題,就說到「孩子的表現是父母的折射」

今天的孩子有時會說「誰誰誰比我們家大多了」的話

李玫瑾老師就指出:「這話不是小孩兒的,這話是大人的。」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從言語到行為上都會受到大人、尤其是父母的影響。

成年人教育孩子一定要說話算數,言傳身教四個字不是說說而已。

英子一直乖巧,去迎合宋倩的期待,是因為她能夠感受到媽媽對她無私的付出,也懂得媽媽的不容易。

而宋倩所有的情感寄託都在女兒身上,不自覺地壓抑了許多自己的慾望,以自己覺得最好的方式來表達愛——也就是父母最愛說的那句「都是為你好」。

母女倆都在為對方妥協,卻少了溝通和交流。於是關係變得越來越擰巴,物極必反一定會有爆發的一天。

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要怎樣處理最好?其實誰都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每個家庭都有每個家庭不同的特性。

就像我們看了那麼多家庭倫理劇,好像哪個片段我們都能感同身受,但同樣的情況再次在自己家中上演時,很有可能還是令人頭大。

但不管是什麼關係,尊重和溝通一定是必要的。

小孩不是父母控制的「玩具」,不管孩子在什麼年齡階段,是咿呀學語時還是青春叛逆期,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意願。

「小的時候,該說就要說,該立規矩就立規矩。」——這其實也是一種平等尊重的體現。

而尊重是溝通的前提,如果只顧著表達自己的慾望、發泄自己的情緒,溝通的大門一開始就會被關閉。

當父母和孩子出現爭執時,父母先不能失控,你先失控了,孩子會跟著失控。

宋倩將單身帶孩子的委屈傾訴而出,讓原本無措道歉的英子更為慌張,最後慌不擇言說出討厭媽媽的話。

其實家長這時候有一句軟話,孩子的情緒也會跟著大人一起穩定下來。

蔣方舟說到:「父母和子女之間的溝通機制,話不要反覆說。」

為什麼孩子總嫌父母嘮叨,一句話或是講道理都要反反覆復地說,生怕對方聽不懂。

念叨是愛,總是念叨也會生出嫌忌。不教而善更為有用。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教育本身就是未來。

書本上並不會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怎麼活,而最親近的人的活法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到你。

不如從自己做起,讓以愛之名不再以互相傷害為結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尚芭莎 的精彩文章:

黃瀾:女強人不用說對不起
測測你與哪位迪士尼「公主」有相同的選鞋品味?

TAG:時尚芭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