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一味黃芪巧治病,既能升高血壓,又能降低血壓,它是怎麼辦到的?

一味黃芪巧治病,既能升高血壓,又能降低血壓,它是怎麼辦到的?

古往今來,心血管疾病一直都是困擾人類健康的一種常見疾病。雖然在古代人們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描述不一樣,但卻自古都對此十分重視。而當今,心腦血管疾病中,尤其以血壓疾病更為常見。很多老年人在社區體檢的時候,往往就會被診察出有高血壓疾病。或許當時在被診斷出來的時候還會覺得奇怪,為啥身體沒有多大的明顯不適,咋就血壓高了呢?

那麼,高血壓患者早期究竟有哪些臨床表現呢?從臨床上說,高血壓早期的癥狀跟普通疾病沒多大區別,比如出現頭暈、頭痛、頸項板緊、疲勞、心悸等癥狀。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被診斷出高血壓的時候,會一臉懵的說,平常不過就是一些頭痛腦熱,咋就成了高血壓了?因為早期高血壓的癥狀具有一定的隱匿性,只有血壓持續升高或突然升高,才會出現嚴重的心、腦、腎等器官的損害和病變,如腦中風、心肌梗死、腎衰竭等。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通常血壓問題已經十分嚴重了。

在調節血壓的各種方法中,有一種中藥堪稱神來之筆。它既可以調節高血壓,又可以調節低血壓。很多人也許會想,哪裡有這樣的中藥?要是有的話,跟我來一打?實際上,還真有。這個中藥不是別的,就是與人蔘齊名的黃芪。黃芪這味中藥一直走的都是平凡之路,是一種尋常的大眾藥材,但它對血壓的卻有雙向調節作用。所謂雙向調節,其實就是既能升高血壓,又能降低血壓。

對於黃芪降血壓,其實最早見於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王清任首創補陽還五湯,就是專門調理中風後遺症的,而這個中風後遺症,大多會伴有血壓偏高的情況,只不過這裡需要強調的是,黃芪的用量比較大,用王清任的原話來說,那就是「四兩黃芪為主葯」,清代的四兩,相當於現代的120克。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一定要辨證準確,屬於氣虛血瘀型的高血壓,用黃芪可以降血壓。

不僅如此,當代著名中醫學家、首屆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也善於運用黃芪來降血壓。鄧老指出,他在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的時候,常用黃芪的用量需要達到30克以上[1],且最好是與溫膽湯合用,效果更好。鄧老強調,氣虛型高血壓重用黃芪,就在於調節臟腑陰陽之平衡,改變「重要器官血流供求矛盾的嚴重脫節」的局面,促使「血壓升高的血管反應」緩解而達到降壓之效果。這就是重用黃芪以降壓之機理所在。

然而,奇妙的是,黃芪除了能夠降血壓之外,還能升血壓。這一點主要與黃芪的性能有關係。由於黃芪具有補中益氣的作用,所以鄧老指出,他在治療低血壓證的時候,喜歡用補中益氣湯,方中黃芪的分量不過15克[1]。當然,這個除了黃芪,還有柴胡、升麻等葯的協同作用,能夠使升提之力倍增。

從這裡我們不難看出,黃芪的雙向調節作用。輕劑可以升血壓,重劑可以降血壓。只不過在臨床使用時需要靈活辨證,如果是氣虛血瘀,黃芪的用量可以達到120克以上,如果是氣虛痰濁,黃芪的用量是大於30克,小於120克。如果是低血壓的話,黃芪的劑量不宜過大,一般小於15克是比較合適的,而且需要配伍升麻、柴胡等中藥材,起到更好的協同作用。所以,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並非虛言。

參考文獻

[1]鄧中光,邱仕君.鄧鐵濤運用黃芪的經驗.北京中醫雜誌[J].1994,1:5-8.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蘭中醫學社 的精彩文章:

用藥如用兵,桂枝湯與越婢湯兩道方劑,居然可以這樣合二為一
撥開迷霧學脈診:脈位里的一個生理彎曲,讓許多人診脈手法弄錯了

TAG:金蘭中醫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