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朝火器領先於周邊的對手,為何在軍事上反而節節敗退最終覆亡

明朝火器領先於周邊的對手,為何在軍事上反而節節敗退最終覆亡

明朝的火器,可以說是中國軍工界的落日餘暉——從早期的領先世界、到中期的發展緩慢,最後的奮起直追,儘管並非一直領跑,但也算互有短長。

與持續高烈度戰爭狀態的西方國家相比,明朝火器發展的制約因素相當多——譬如作戰環境的多變、作戰對象的不同、軍事體制的落後等等。但相比於大明帝國周邊的對手來說,明軍武器的先進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但明朝依然在軍事上節節敗退最終覆亡。我們撇開經濟、戰略等原因不談,單從武器方面入手,總會有一個耐人尋味的疑問。

在熱兵器全面登上舞台的十七世紀,為何明朝的火器優勢並沒有帶來軍事上的勝利?

圖1 明朝《神器譜》的相關武器記載

欲究其然、必先究其所以然,不妨在此梳理一下,所謂「明朝熱兵器先進」的成因是什麼。

首先,足夠長久的技術積澱。

在明朝建立之前的,經過唐末、宋朝、元代的發展,中國火器技術已經有了足夠堅實的基礎。相比於火器的製造,將帥士卒間更加成熟、充分地利用更為重要。

其次,冶鐵技術的成長。

自宋末以來,鐵器的需求率大幅提升,到了明朝,以鐵、銅為首的採礦技術極為成熟、處於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無論是產量還是質量、都可以滿足當時軍隊的火器製造要求。

圖2 佛郎機是明代正德年間利用歐洲技術製造的大型後裝火炮

第三,全球航海技術的發展使得明朝得以引進外來火器技術。

從嘉靖二年開始,西方世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世界探索之旅,從此走上富國強兵之路,歐洲航海技術的發展、以及明朝船運技術的提升,為武器技術的輸出提供了可能——無論是主動引進還是被動吸收。也就是從嘉靖年間開始,中國南海一帶就不再太平、各路西方殖民部隊時常侵略中國沿海,明軍往往在取得勝利後便能對繳獲的武器加以研究與改進,譬如正德時代的「弗朗機炮」、以及萬曆時代引進的「紅夷大炮」等。

需求上漲、製造基礎堅實、技術引進充足,明軍火器的不斷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這不代表明軍能夠取得戰鬥力上的突破式發展。因為軍隊戰鬥力的關鍵,在於軍事制度能否與其軍事環境、軍工技術相匹配。

圖3 三眼銃是神機營重要的單兵火藥武器

在明初大勢初定的情況下,國家生產力極低、而軍隊耗費龐大,在國家暫時無法裁撤龐大常備軍的情況下,以軍養軍成為了當時的唯一辦法,這便是衛所制度的初衷,在邊地險要,明太祖的要求是三分防務、七分屯田,內地則是八分屯田,職業兵的比例非常低,合理的辦法是,在國家生產力逐漸上升之後,慢慢擴大職業兵的比例——但朝政多故的明廷根本無暇改革。

到了明末戰爭烈度逐漸上升之際,很顯然一切都有點力不從心。衛所軍隊不僅年齡老化嚴重、而且兵額不足、訓練不足。但火器的使用終究需要長時間的訓練,需要兵卒有足夠的精力與訓練時間。其次,明軍初期的傳統是各部自行製造兵器,中央的製造部門製作的火器不僅有限、且造假高昂。到了後期戰爭時代開啟,明軍地方作戰部隊的武器因為有相當的自造比例,各部之間標準並不統一,且質量極差。

因此,衛所部隊的制度缺陷讓所謂「技術優勢」停留在了空中樓閣,無法落地。到了萬曆年間,明軍對軍事體制終於開始了調整,「營伍制」逐漸取代「衛所制」成為國家作戰的主力。

圖4 萬人敵是大型爆炸燃燒武器

圖5 明代軍事技術家創製了「神火飛鴉」

但另一個問題又暴露出來——軍事技術的管理體制落後。

火器如果能被明軍充分利用,在戰場上是可以改變戰局的,寧遠之戰就是如此,明軍若單憑原始武器不僅無法取得戰爭勝利、甚至連城池都守不住。但能夠做到火器充分利用的,僅僅是明軍中的一小部分。

首先,朝堂上的爾虞我詐,讓技術的改進與普及困難重重。

天啟年間,技術型官僚徐光啟就請求招募葡萄牙士兵參與遼東戰事、同時對明軍進行裝備的更新與普及,但立刻被廣東籍朝臣聯合反對、計劃流產。明末傳教士何大華曾悲傷地在日記中寫道:「由於中國政府內部意見不一,為各自目的而形成不同看法,故此事最終將是一場遺憾,那些那些意氣用事之徒將再次以言辭激烈的奏疏上呈皇帝,對葡人表現出極度的擔心與不信任,他們最終達到了目的。」事實上,廣東籍官員之所以反對,是因為他們與葡人交戰多年,且其背後的廣東商幫非常反感葡人藉此影響廣東貿易局勢。

其次,是前線部隊軍事素養出現問題。

前面說了,「營伍制」的出現改變了明軍職業軍人不足的問題,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那便是「兵唯識將」。營伍制發展迅速,期間不乏有優秀的軍隊出現,譬如戚繼光將軍領導的「戚家軍」、俞大猷將軍領導的「俞家軍」等。這些軍隊的特點是拿軍餉打仗、並且受命於將軍個人。因此國家的管理能力只能停留在募兵將官一線,而不能對軍隊有直接的領導,這便造成了軍隊軍閥化的問題。

圖6 明代後期士兵(手持三眼銃、穿布面甲)

崇禎四年,明軍將領孔有德發生叛亂。孔有德所部,是明軍當中為數不多,經過長時間葡人訓練、列裝大量火器的精銳,其本意是入遼參戰,但在與民眾發生衝突後,乾脆反叛。崇禎帝當即調集海、陸軍進剿,結果擁有優勢火力的孔有德部隊順利逃往後金,在給後金的降書中說:「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萬餘,大炮、火器俱全……」這些本來明軍用以改變戰局的精銳力量,成為了後金的「重兵」。日後松錦大戰、畿輔之難乃至追攻李自成、揚州十日,都有這支部隊的身影,很好地彌補了後金軍不善攻城略地的短板,實屬諷刺。

一言以蔽之,制度才是軍隊戰鬥力的核心,沒有先進的制度,再先進的武器都無濟於事——要麼無從運用、要麼藉以資敵。

文:左光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品讀 的精彩文章:

突厥人如何從一個小部族統一蒙古高原,再擴張到西亞裏海地區的
武松為什麼對宋江產生反感,與招安無關,原因在這件事上

TAG:歷史品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