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時間過短或過長都會影響健康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悉尼公共衛生學院溫利明教授的團隊在《臨床睡眠醫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睡眠時間較短和較長的人均更有可能報告自身健康狀況較差。
據報道,睡眠持續時間與自覺生理和心理健康狀況有關。越來越多的證據提示,太短或太長的睡眠時間與不良健康結局(包括死亡和發病)有關。此外,系統綜述和薈萃分析顯示,太短和太長的睡眠時間與非傳染性疾病有關。自報健康狀況是一項個體健康的主觀測量指標,常用於公共健康監測項目和流行病學研究。研究顯示,自報健康狀況與發病密切相關,是死亡的獨立預測指標。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其作為一項健康指標。那麼睡眠持續時間與自報健康狀況之間存在何種關聯呢?
已有研究顯示,睡眠時間長短與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及心血管疾病有關。但是大多數研究在發達國家開展,並且結果並非完全一致。因此,溫利明等人在發展中國家開展了一項有關睡眠時間的研究。
研究人員對2010年不丹國民幸福指數研究的數據進行了二次分析。這項幸福指數研究是在不丹全境(包括農村和城市)開展的橫斷面研究,納入了6476名年齡在15歲至98歲之間的參與者。主要結局指標是自報健康狀況。睡眠持續時間分為以下6類:≤6小時、7小時、8小時、9小時、10小時及≥11小時。採用的統計方法是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平均睡眠時間為8.5(± 1.65)小時。僅9%的受訪者睡眠時間為7小時;6%為短睡眠者(≤6小時),而84%為長睡眠者(21%,8小時;28%,9小時;22%,10小時;13%,≥11小時)。短睡眠時間(≤6小時)與長睡眠時間(≥11小時)與自報健康狀況較差獨立相關。
本研究顯示,睡眠時間更短或更長的人自報健康狀況可能更差,因此建議提高公眾關於充足睡眠對健康獲益的認識。
參考文獻: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


TAG:生命新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