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他按照《清明上河圖》「造」古船,上萬個零件還原歷史

他按照《清明上河圖》「造」古船,上萬個零件還原歷史

楊生美為《清明上河圖》24條汴河船做的模板懸掛在工作室牆上,他的志向是複製出《清明上河圖》24艘宋代古船模型,如今15艘已經誕生,勝利遙遙在望。他的下一個目標是製作一艘可以下水遠航的上海沙船。

每艘古船背後都蘊藏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從中可探尋特定歷史時期社會形態、人文風情、區域經濟的真實信息。精確地複製古船,勝似還原歷史。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閔行區文化和旅遊局舉辦「乘風破浪——古船模藝術展」,正在市群藝館「上海故事展廳」舉行,「古船微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生美製作的古船模型吸引不少眼球。

楊生美從小對船情有獨鍾,作品在全國航海模型錦標賽獲獎,先後被2010上海世博會中國船舶館、湖北鄂州博物館、中國航海博物館、上海交通大學等收藏。

「我國船模製作的歷史可上溯到漢代。」在楊生美看來,巧手技藝並非橫空出世,而是一脈相承,早有淵源。湖南長沙出土的西漢「十六漿木船模」,長1.54米,左右共設漿十六隻,尾有漿一隻,用以代舵。廣州東郊出土的東漢「陶船模」,長54厘米,寬15.5厘米,通高16厘米。歷史上的船模或用於殉葬,或供于海神廟等,但主要用途是造船工程或者採購船舶的小樣,即先製作船舶小樣,再按比例放樣製作實船。上海地區造船歷史,可追溯到唐代。《水運技術詞典》記有:沙船是古代四大航海船型之一,始造於唐代之崇明島。元、明、清三代,上海都是中國漕糧海運的集散中心。清道光年間,沙船發展達到極盛時期。航運繁榮帶動上海造船業。在黃浦江沿岸處,建有多家造船廠,古船模型製作技藝得到大發展。行業習俗中新建海船下水出航,須將該船船模供奉於天后宮或者商船會館裡,作為實船的替身。船上人員與親友按時祭祀,祈求親人平安歸來。

楊生美表示,今天的中國古船模型製作仍舊因循古法,以真船同質材料完成。他根據船體選用木料,無論柚木、紅木還是椴木五角板,都要首先學習掌握斧劈、鋸料、刨制、鑿眼、車削等木工技術。木料自然乾燥後開料,楊生美先固定船龍骨、底板、上肋骨,然後封船旁板,豎桅杆、鋪甲板、做艙蓋等。

一艘古船模型由上萬個零件組成,按比例製作各微型部件,需經過一萬多道工序才能完成,每一個細節都不可輕視。材料多樣性,使得楊生美必須掌握多類工種技藝,除了放樣、木工,還有縫紉、漂染、雕刻、繪畫等。比如風帆製作需要選布料、線繩製作、染色、裁剪、滾邊、縫線、上帆竹,附件製作有竹編雨棚、滑輪製作、編織太平藍、飾件雕刻、鐵錨製作、車制絞車。船體外附有各種人物、猛獸、花卉雕刻,還需要打磨、上油漆、飾件上色、船體彩繪、罩面漆。有些特殊工具如內圓刨、鋼絲鋸等各種木鑿刀具、工夾具得自己製作。完工階段要根據氣候的溫度和濕度,來安排油漆的節點。因此,古船模型也是集中國多種傳統手工製作技藝的典型代表。

楊生美注重每道工序做到位。有些船模主要用於觀賞,為使船模更顯生動,對船體裝飾細節會進行微調,他不贊同。楊生美堅持以「實物」為標準,他用法國皇家太陽號模型為例,「有人為求觀感而用金屬材料製作索具,既不符合原始構造,也不符合帆船運行規律,必須使用繩索,確保其原真性。」一絲不苟,夜以繼日,每艘展出的船模凝聚著楊生美的巧思與匠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看霍頓「輸不起」的樣子,孫楊回懟:你可以不尊重我,但你必須尊重中國!
海峽杯青年籃球賽台北落幕,兩岸年輕人增進情感締結友誼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