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長安十二時辰結尾你怎麼看?何監的離場,張小敬和檀棋相忘於江湖

長安十二時辰結尾你怎麼看?何監的離場,張小敬和檀棋相忘於江湖

沒有轟轟烈烈的政治變革,

沒有好人一定有好報的結局,

但這,才是歷史這位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最本真的模樣啊。

1、

但這個結局壞嗎?說實話,令人惋惜,卻可以接受。

如同何監歸隱前寫下的那首《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是50年前,他離開故鄉時,滿懷一腔治國熱血踏上前往長安的道路時,未曾想過的事情。

公元744年,一位老人經歷了一場政變,他失去了養子,見證了老友焦遂的死亡,看到了多年前自己便一直追隨的那位開創過「開元盛世」的聖君是如何一步步老去。

幸好,大唐的盛世並沒有徹底辜負他,岑參、李泌、張小敬、檀棋等人都讓他在絕望之境,見證了何為「奇蹟」。

太子得救了,他也該騎著他的小毛驢回到自己闊別多年的老鄉,這是一位老者落葉歸根最後的訴求。

當他說道那句「少小離家」時,心裡沒來由的一酸。

2、

張小敬和檀棋、李泌這幾位認識兩天的人,也到了訣別的時刻,我忽然想起莊子的那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在危難時,兩人互相幫助,風平浪靜後,又因為各自追求的東西不同,從此天各一方。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一別兩寬,各自安好。

如是而已。

長安終於平安度過了它暴風雨來臨前的又一個考驗,非當事人的話,那一百多萬的百姓只是會感嘆昨夜燈會不盡興。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黑夜遮蔽下,有多少權力鬥爭正在上演,崔器、狼衛、靜安司、聖人、張小敬、毛順大師、祝慈等等都是這場漩渦里身不由己的人。

想起毛順大師家裡搜出的設計圖上,那句:一文錢兩個胡餅。

說實話,這個畫面顯得有些悲涼,一方面好人並不一定有好報,比如祝慈、焦遂、聞無忌等人,另一方面壞人卻坐享其成,直至最後,右相也是安然無恙。

這樣的長安,便是第八團守護想念的長安,看上去有些悲涼、沒有意義,甚至想讓人親手推倒它。

徐賓在徹底黑化之前,他說了一句話:「我有才,我對大唐有用。」

聖人問他:「如果你有才,那為何還只是八品戶部小吏?」

徐賓答道:「原來聖人也是以品級辨別人品。」

這番對話徹底激怒了徐賓,他認為自己的不公源自於:

1、上級不懂得賞識人才;

2、官場腐敗,都以右相為主,黨派林立;

3、達官顯貴瞧不上他。

這是《長安十二時辰》繁華表面下的長安,也是我們看到的那個腐朽的長安,但這是全部嗎?

並不是,何監對於徐賓的評價是:詩文平淡無奇,精通術數。

這個評價說出了徐賓不被重用的根源所在,是他放棄了自己術算的專長,選擇了用自己軟弱的政治、文學才華渴望去打動統治者,這分明是有心救國,卻走錯了路啊!

借用徐賓的情況來看這個長安,我們不難發現裡面絕大多數的人都用錯了自己的才能,聖人選擇享樂、右相選擇爭權、蕭規選擇報復、毛順選擇用手藝製作炸彈……

所以,這樣一個結局其實只能算作是妥協的結果,且看聖人面對右相的罪狀無動於衷,便可知聖人並沒有徹底反思這次慘痛地經歷。

何監寫著《回鄉偶書》的時候,嘴裡念叨著:孚啊,阿爺帶你回家。

這是他留給自己效力了50年的長安,最後一抹痕迹。

張小敬和李必最後的聊天也很有意思,一個說著修修心再出來治世,另一個說著自己是兵,長安有危險的話還要守著長安。

十一年後,張小敬果然又守了一次:

《安祿山事迹》卷下: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屍。

文/腦洞趣味歷史

不知道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茶社說書人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的今天:山西大學前身成立,傳教士用賠款修建,花錢請人讀
為何漢武帝要逼死自己兒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巫蠱之禍有多亂?

TAG:茶社說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