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以身殉國,臨終前叮囑子孫,不可出國,更不能為外國人辦事
中華民族抗擊外族入侵的事比比皆是,在近代史上,伴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中國土地算是傷痕纍纍,他們無所不奪,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西方列強同樣也有,根據西方記者記載:華軍雖眾,皆不足慮,所可畏者,聶軍門所部耳。
聶軍門所部耳指的是清軍武將聶士成所帶領的士兵,提起聶士成可能很多人都沒有聽過,主要是因為此人在八國聯軍抗擊聯軍時犧牲,但要論他的名望應該跟譚嗣同一樣響亮,兩人一文一武,都是絕世奇才。
聶士成,1836年出生,在他的傳記當中,提起過,其母有烈女之風,七十歲時仍能練武。因此聶士成從小就習武,1862年,聶士成就以武童生進入了廬州軍營,在袁甲三部任職一個小兵。
後追隨劉銘傳部鎮壓太平軍,在鎮壓太平軍時,作戰勇猛,聶士成被提拔為劉銘傳的副將,因平定捻軍有功,被提名為提督一職,1870年,聶士成以兩江補用記名提督調赴直隸辦理海防,訓練新兵。
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聶士成率兵渡海抗戰,大敗法軍,後平定熱河金丹教叛亂,聶士成因功被賞巴圖隆阿巴圖魯勇號,跟王孝祺、章高元並稱「淮軍後起三名將」,在甲午戰爭時,聶士成駐軍虎山。
組織了摩天嶺防禦戰,他利用地勢和大雪的優勢,連夜奇襲連山關,跟日軍廝殺數十個日夜,並擊斃日軍將領富剛三造,收復分水嶺,取得了清軍為數不多的幾場勝利,他也從記名提督被正式提拔為提督。
甲午戰爭結束後,他認識到軍事知識不足,他效仿德國的營制操法,編寫《淮軍武毅各軍課程》、《武毅先鋒馬隊操練教程》,創辦開平武備學堂,用近代軍事知識教育士兵,1899年,義和團運動興起。
義和團雖然仇視洋人,但同樣對大清子民燒殺搶掠,聶士成氣憤不已前往鎮壓,1900年,八國聯軍在剿滅義和團時跟聶士成部隊相遇,兩方部隊正式交火,朝廷也正式對列強開戰,聶士成也跟義和團一同阻擊聯軍。
在聶士成的軍事改革下,他的部隊擁有最精良的裝備,西方列強根本從聶士成手中吃不到半點好處,聯軍被連連擊潰,1900年6月,聶士成前往收復天津,眼見要將聯軍擊潰,義和團卻趁亂興風作浪,四處焚掠。
不得已,聶士成再度對義和團進行鎮壓,八國聯軍也順勢進行反撲,聶士成不得不選擇停火後撤,此事傳到朝廷耳中,對聶士成進行了譴責,聶士成聽後,十分氣憤,稱「上不諒朝廷,下見逼於拳匪,非一死無以自明」。
7月初,聯軍再次進攻,聶士成率兵交戰,但義和團卻不願繼續作戰,選擇後撤,聶士成寡不敵眾,但他不能退,退了就徹底的輸了,激戰數個小時,清兵傷亡慘重,更加令人氣憤的是,義和團在撤退時,帶走了大量的軍火。
聶士成的部隊已經彈盡糧絕,眼看敗局已定,聶士成也無臉面對朝廷,他提起大刀,對著身後的士兵說,「我大清男兒絕不後撤」,聶士成帶著軍隊進行了最後的衝鋒,而面對他們的是熾熱的子彈。
聶士成身中數彈而亡,在德軍經過聶士成時,還特地找來一條紅毯子,蓋在聶士成破碎的身體上,並讓士兵將聶士成的遺體交還給清軍,聶士成死後,清朝追封太子少保,謚號「忠節」。


※四次落榜後,他怒砸孔子牌位,直接宣布起義,後打下大半個中國
※袁世凱病逝前留下遺言,只有這3人能救中國於水火之中,他們是誰
TAG:說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