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幸福指數報告:男性醫師高於女性醫師,全科醫生幸福感較低
近日,健康界研究院在官方網站發布了一份《2019醫師幸福感指數研究報告》,報告中顯示工作量及強度、工作付出與收入滿意度、工作壓力水平是對醫師幸福感水平產生直接主要影響的因素,影響的權重分別為14.7%、13.9%、13.6%。對此,專家表示要落實醫師的薪酬改革,加強對醫師的人文關懷。
報告稱,本次調研共完成有效問卷1395份,涉及全國600 醫院的11個主要科室。在衡量醫師幸福感水平時,採用10分量表法超負荷工作量,中國醫師對自己幸福感的平均主觀打分是7.08分,處於(7-9]分區間,幸福感水平相對較高。
從性別差異來看,男性醫師幸福感高於女性醫師。其中,男性醫師幸福感指數得分為7.30,而女性醫師僅為6.90,男性醫師幸福感高於女性醫師。
就區域而言,報告指出中國醫師幸福感指數排名TOP3的地區分別是華東、東北及華北地區,醫師幸福感指數水平相對較低的是西北和西南地區醫師(報告暫不包含新疆、西藏及青海三地區的數據)。
從科室來看,中國醫師幸福感水平排名TOP3的科室分別是設備科、婦產科、口腔科,醫師幸福感指數水平較低的科室是全科。
報告還指出,工齡在16-20年的醫師幸福感水平最高,而工齡在12-15年的醫師群體幸福感排名最低。
一級醫院醫師幸福感水平最高,未定級醫院醫師幸福感水平最低,其次是二級醫院。
民營醫院與公立醫院醫師幸福感水平差距較小,公立醫院醫師幸福感水平略高於民營醫院醫師。
報告認為,工作量及強度、工作壓力水平、工作時間,成為中國醫師幸福感指數3個負向影響因素。
報告稱,整體來看,醫師對工作付出與收入的滿意度普遍較低,45.0%的醫師對其工作付出與收入表示「非常不滿意 不滿意」。
報告分析。中國醫師目前面臨的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超負荷的工作量,身心俱疲提及率為18.8%;二是收入與付出的不匹配,生活質量相對較差為15.1%。
報告中就「工作量大、強度高」這一指標,認為「基本符合 100%符合的醫師佔比60.8%,接近2/3的醫師同意這種觀點,醫師工作量大、強度高已經成為一種行業共識。
健康界研究院首席分析師劉煥東告訴界面新聞,一級醫院醫師的工作壓力、工作量和大型醫院的比較,要比大醫院的低很多,但收入方面相對適當,能夠有較多時間的照顧家庭,也有社會地位 ,所以幸福度高。西南、西北地區優質醫療資源較發達地區少,而且經濟水平較發達地區有差距,導致的工作量和收入不是特別匹配,幸福感相對低。
2019年4月2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向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作國務院做了關於醫師隊伍管理情況和執業醫師法實施情況的報告時說,截至2018年底,我國醫師數量達到360.7萬,年診療人次數達到83.1億,分別較1998年增長80.4%、290.1%,支撐起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儘管我國醫師數量龐大,但仍存在較大缺口。馬曉光提到,目前主要問題之一是醫師總量不足,布局不均衡。2018年,我國每千人口醫師數為2.59人(德國、奧地利等發達國家超過4人),其中,農村每千人口醫師數為1.8人,僅為城市的45%.。康復、兒科、急診、精神科等專業的醫師數量相對較少,存在學科短板。
馬曉偉在報告中談到,在權利保障方面,醫師的休息休假、勞動安全保護、薪酬待遇與福利等保障措施不足,與醫師工作負荷大、職業風險多、成才周期長、知識更新快的特點不相適應,影響了職業吸引力和醫師的工作積極性。在下一步工作安排中,馬曉偉表示將完善醫師激勵保障機制,從提升薪酬待遇、發展空間、執業環境、社會地位等方面入手,調動廣大醫師積極性。
實際上,2017年2月10日,人社部等四部門實施了《關於開展公立醫院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要求優化薪酬結構,合理確定薪酬水平,健全完善考核評價機制、落實分配自主權、完善經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
對於報告中顯示的醫師付出和收入不匹配 、工作壓力大等問題, 劉煥東認為解決問題應該包括幾個方面:切實提高醫師的社會地位,保護醫師的休假權利,從國家層面強制立法 醫師每年必須有多少天的帶薪假 ;落實醫師的薪酬改革,提高基本工資,按工作量給予獎勵;利用科技手段為醫師減負 能線上幫患者解決的要在線上解決等等;有條件的醫院內部想辦法改善醫生工作的軟硬體環境,加強對醫師的人文關懷,提高他們的幸福感。


※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原執行董事趙景文被逮捕
※平遙男子母親被撞身亡,攔過路車輛索要喪葬費被刑拘
TAG:界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