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城市70年:城鎮化率提高近50個百分點 都市圈重構經濟版圖

中國城市70年:城鎮化率提高近50個百分點 都市圈重構經濟版圖

新中國成立70年來,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9.58%,比1949年末提高47.94個百分點,年均提高0.69個百分點。同時,70年來,全國城市的數量、城市人口的規模等都實現了快速發展和提質發展的過程。

由北向南的崛起

國家統計局分析指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國城鎮化經歷了探索發展(1949~1978年)、快速發展(1979~2011年)和提質發展(2012年至今)這三個階段。

1949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只有10.64%。國民經濟恢復與「一五」時期,我國出現了一批新興工礦業城市,武漢、太原和洛陽等老城市也進行了擴建改造,大批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部門,城市數量和城市人口持續增加。1960年末,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19.75%,年均提高0.83個百分點。

進入上世紀60年代,國民經濟全面調整,一大批新設置的市退回縣建制,一部分地級市降為縣級市,人口流動受到戶籍政策的嚴格控制,城鎮化進程有所波動。1964年,「三線」建設開始啟動,中西部地區城市數和城鎮人口有所增加,區域協調性有所改善,至1978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基本保持在17%~18%之間。

但這一時期重點建設的不少城市,現在正面臨收縮的局面。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楊國安告訴第一財經記者,這一時期的經濟布局是行政命令的體現,並不符合經濟自身發展規律。例如,三線建設中的一些企業,到了改革開放後就逐漸轉移到自然發展條件更好、交通區位更好的大中城市去了。

從空間布局來看,這一時期我國城鎮化呈現北高南低的格局。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給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計劃經濟時期,以煤炭、鋼鐵為代表的重化工業也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這些地方的工業化水平更高,鐵路交通更發達,城鎮化率也更高,大城市也是北方居多。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資料發現,在改革開放初期的1981年,我國城區人口超過100萬人的城市共18座,其中北方地區有12座,佔2/3。

到了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改革重點很快轉向城市,我國城鎮化進程開始加速。1979年,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廣東、福建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並決定在深圳、珠海、廈門、汕頭試辦經濟特區,福建省和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早實行對外開放的省份之一。深圳也由此從昔日的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了如今中國經濟第三城。

此後,隨著經濟特區逐步設立,沿海城市、三個「三角」地區、海南島和上海浦東陸續開放,戶籍管理制度開始放鬆,農村人口快速向城鎮流動,鄉鎮企業興起,城市和小城鎮數量迅速增加。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我國外向型經濟高速發展,蘇州、東莞、無錫等外貿明星城市進一步崛起。

到了201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1.27%,工作和生活在城鎮的人口比重超過了50%,比1978年末提高33.35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01個百分點。

這一時期,隨著深圳、蘇州、寧波、無錫、廈門、東莞、佛山、溫州等一大批東南沿海城市的崛起,大量中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的農民工也流入到東南沿海發達地區。相比之下,東北、華北等地的重工業城市由於體制機制原因,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逐漸受到衝擊,經濟與城市發展相對緩慢。到上世紀90年代後期,南方城市的發展水平、城區人口規模已明顯超過了北方。

城鎮化潛力仍然很大

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由於外貿出口已難再現高速增長,再加上土地、勞動力等綜合成本的上升,沿海產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包括武漢、成都、重慶、鄭州、長沙、合肥等中西部中心城市、強省會加快崛起。

廣東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認為,未來,武漢、成都、鄭州等新一線城市將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點,它們的發展空間甚至大過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發展起來後,一方面可有效減輕一線城市的壓力,另一方面又可以起到區域龍頭作用,帶動更多中小城市的發展,有利於縮小區域差距。

2012年以後,我國城鎮化進入到「下半場」。當年,十八大提出「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我國城鎮化開始進入以人為本、規模和質量並重的新階段;2013年,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第一次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2014年,印發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此後,戶籍、土地、財政、教育、就業、醫保和住房等領域配套改革也相繼出台。

其中,近年來,我國城市落戶限制大幅度放開放寬。今年4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要求積極推動已在城鎮就業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在此前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已陸續取消落戶限制的基礎上,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

同時,各地為爭奪人才,近幾年也紛紛出台落戶新政,加快外來人口的市民化,增加當地對教育、置業等方面的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發展。

到2018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達到59.58%,但距離發達國家80%的城鎮化率還有較大差距。假設未來我國城鎮化率要達到80%,就還將有近3億人進城,空間巨大。再看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2018年末為43.37%,也就是說未來戶籍人口城鎮化、市民化的空間更大。

從區域來看,未來中西部人口大省將成為城鎮化的主要增量部分。第一財經記者統計發現,31個省份中,有18個省份的城鎮化率低於目前59.58%的全國平均水平,其中有10個省份在55%以下,西藏、貴州、甘肅和雲南的城鎮化率均低於50%,河南和四川這兩個人口大省的城鎮化率分別也只有51.71%和52.29%。

都市圈、城市群重構經濟版圖

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人口、經濟發展要素也進一步向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集聚。大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

數據顯示,1949年末,全國城市僅有132個,到了2018年末,城市個數達到672個。同時,城市人口規模明顯擴大。1949年末,城市人口共394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超過100萬的城市僅有5個。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城市人口規模持續快速擴大。2017年末,我國地級以上城市戶籍人口達到48356萬人,戶籍人口超過500萬的城市有14個,300萬~500萬人口的城市有16個,50萬~300萬人口的城市達到219個。

此外,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城市經濟基礎非常薄弱。但改革開放後,城市百業興旺,2017年,僅地級以上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就達到52.1萬億元,佔全國的63.0%;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4個城市的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萬億元。

隨著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城市群內核心城市與周邊城市共同參與分工合作、同城化趨勢日益明顯的都市圈不斷湧現,並重構經濟發展版圖。

今年2月2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於培育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2年,中國都市圈同城化取得明顯進展,到2035年,現代化都市圈格局更加成熟,形成若干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都市圈,並要求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

華南城市研究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現在中心大城市的發展比較快,輻射範圍早已經超過了自身的行政邊界,在行政區劃調整比較複雜的情況下,打造都市圈可以突破行政區劃壁壘,把周邊地區也納入到中心城市一起發展,把包括交通、公共服務設施等統籌考慮,讓中心城市和周邊地區實現共贏。

國家統計局分析指出,近年來,城市間的聯繫日益緊密,以城市群為主體的城鎮化格局不斷優化,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建設加快推進,跨省區域城市群規劃全部出台,省域內城市群規劃全部編製完成,「19 2」的城市群格局基本形成並穩步發展。

2019年2月,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富有活力和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打造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典範。5月,中央審議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對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要求形成高質量發展的區域集群。

國家統計局分析指出,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全球知名的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環杭州灣大灣區互聯網經濟和會展經濟活力十足。新時代灣區化區域的出現,開啟了我國灣區城市群經濟的快速增長之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財經 的精彩文章:

中國移動「不換卡」「不換號」就可開通5G服務,後續要這樣發力
外資穩!前7月實際使用外資增7.3%,特別看好高技術製造和服務

TAG:第一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