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史記》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帝王教科書?這是我聽過的最佳答案

《史記》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帝王教科書?這是我聽過的最佳答案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會發現影響命運走向的關鍵選擇其實就那麼幾個:

18歲,報考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

22歲,出國留學還是考公務員?

25歲,做傳統行業還是互聯網創業?

30歲,在大城市繼續打拚,還是回家安穩生活?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

想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路口選對方向,需要培養洞察力,讓你能看透事物的本質,看清人性的糾結,看準經濟的規律,在一個紛繁變化的世界中做出正確的決策。

如何才能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最好的辦法就是讀史明智。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兒,歷史是一個無窮無盡的案例庫。

圖片來源 | 攝圖網

面對選擇,各個時代的人總會面臨差不多的困境:

劉邦被項羽圍困漢中那年,到底應不應該選擇相信韓信呢?

項羽最初取得勝利時,該不該定都徐州呢?

不過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上學時接受的歷史教育無非就是時間、地點、人物的簡單相加,然後背下來標準答案應付考試就行了。工作了,讀歷史書追歷史劇也只圖看個輕鬆娛樂,哪有功夫去聯繫當下思考問題,一眼望穿,得到借鑒?

而真正的大牛,從歷史中關注借鑒的是歷史人物在風起雲湧、變化莫測的形勢里做決斷的方法與魄力,並從中學習如何洞察世界,制定規則。

《秦三十六郡並越四郡》

載清末民初彩色石印《歷代地輿圖》

想想看,一個皇帝做決策需要什麼知識呢?歷代的大儒都需要教皇帝什麼呢?

天文星相、風水占卜、祭祀規制、外交策略、管理方針……如何經營管理好一個文武百官兼備的精英團隊,如何治理好一個國家規模型古代公司,如何處理好與周邊部族、國家的關係……中國古代儲君要學得東西太多了!他必須擁有一個龐大的智庫來協助他。

而從上古黃帝到漢武帝時期,這個充當帝王將相智囊團的工作崗位,往上細細爬梳,一直都有司馬家族的人。所以,司馬遷調用司馬家族上千年強大的認知系統,並且兼具輔佐帝王將相智慧,寫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成為後世歷代帝王最重要的教科書。

司馬遷像

我們應該從《史記》中學習什麼?

我們可能一輩子都沒辦法當帝王,但通過學習《史記》,就能知道一個社會頂端的人,如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我們可能一輩子不會從軍打仗,但可以通過學習《史記》,明白怎樣去規則來組織一群人共同奮鬥;我們可能一輩子都沒法跨入「精英階層」,但可以通過學習《史記》,懂得如何把下一代培養成精英。

能看得懂影響歷史變遷的關鍵時刻,

能分辨決定歷史走向的趨勢,

能發現改變歷史走向的人物,

能從歷史人物身上學習做決策的能力,

這才是從《史記》中應該學習的真本領。

這些道理我們都懂

但是經典並不那麼好讀

一方面,它長達130卷,體量大、典故多;2000多年前的古代文言,晦澀難懂;人物圖譜複雜多樣,容易搞混;歷史事件地點名字更替容易弄錯,文物圖譜含義多樣,不查閱資料印證的話,容易停留在表面,不知深意。

另一方面,市面上各種版本的《史記》、《史記》解析圖書、課程,讓人眼花繚亂……想要培養洞察力,站在比古人更高遠的角度去看問題,需要找一個學識淵博、史學資歷深厚的人來講。

經過充分的用戶調研和1000小時的打磨製作,這一次,三聯中讀推出「韓昇·《史記》百講」專欄,邀請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百家講壇主講人韓昇,以《史記》為工具,帶你讀懂中國歷史的DNA,培養洞察力。

(試聽音頻)

點擊試聽專欄韓昇·《史記》百講

為什麼要聽韓昇讀《史記》呢?

韓昇

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百家講壇主講人

他出身史學世家,9歲讀《史記》,潛心專研40多年

他是一個家學深厚的人,父親是被譽為「一代宗師,史學泰斗」的中國社會經濟史學科奠基人、魏晉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史學家韓國磐;

在他年幼時那個特殊的年代裡,小孩子能讀的書都被抄走了,剩下的都是些史學著作。於是他只能躲在家裡偷偷啃讀大部頭的《史記》原著。翻開《史記》的那一年,他只有9歲,並由此種下了一生的根基。

那時,他還是個孩子。讀來讀去,他最愛讀《史記》裡面的英雄故事,崇拜英雄,什麼前因後果歷史觀都沒有,就喜歡看打打鬧鬧看英雄,從看英雄到看他的智慧。

後來他在遇到各種艱難曲折時,就拿英雄的氣概來鼓勵自己,超脫苦難;

他說,《史記》對他的影響是最深遠的,不僅是年幼時的熏陶和學習,更在後來的求學和治學道路,甚至是做人的態度和格局。

從中國到日本,從走訪實地到基因研究,他學識淵博通曉旁科

後來他努力求學,是「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生。他知道想要學有所成並不容易,為了讀懂日本的學術書,他學習日語,後來如願出國留學日本;他發現日本學術界認可的「閱讀文獻 實地考察」方式,也正是司馬遷寫出《史記》的重要原因。於是帶著一個不漏水的薄睡袋,走遍了日本,成為20世紀80年代最早的一批「背包客」。

韓昇和他在日本國立市的住所

學成回國後,他成為歷史系的教授、博導,也是國內第一個研究古代日本移民的學者。

他在幾十年研究中國古代史、東亞世界史、佛教史的過程中,一直受到《史記》的啟發,希望能像司馬遷那樣透過現象看到背後的真相,並不過分追求「竭澤而漁」的研究方法,而是追求在關鍵性史料上下功夫,學會「透視」史料,「透視」歷史真相。

他的學問變得越來越廣博開闊,不僅承續父親的經濟史眼光,還將歷史研究與最前沿的生命科學基因技術跨界融合。

從復旦大學教室到《百家講壇》,他的課好評如潮,幾百萬人都在聽

他在復旦大學開設的歷史課,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搶著來報名,並留下許許多多炸裂的好評。

學生評論:這麼帥的學人不多的。

學生評價:我覺得,在專業研究領域,教授們更有所長,但在韓老師在許多別的領域也綻放光彩,足以滿足我們對通才的想像。

學生評價:韓老師說,具體到史書中每一位歷史人物,你說他好或是壞都可以,但關鍵是看你的分析,以及你的思維過程。韓老師並不直接傳遞某種歷史觀,而是教給聽眾一種對歷史的思辨力。

學生評價:韓老師的講課歷史細節放進去,鼓勵聽眾去發掘歷史細節背後的東西。這裡的「細節」不僅是講故事,還要分析裡面的每一次活動,包括人物的心理。

他在上歷史課的時候,一直跟學生們說:「我是從這個《史記》里感覺到,要理解歷史,要了解中國,就必須去走。實地走走,很多不明白的事情你就能夠完全明白。我跟你們講歷史講到的那些地方,我都去過,所以當我講到某個地方,都有如在眼前一樣。這不是在『掉書袋』,而是很多事情一旦身臨其境,就都明白了。『行萬里路』就重在生命的體驗與心靈的體驗。就像司馬遷寫《史記》前的多次遊歷經歷,對司馬遷非常有幫助,那些地方我也都去過。這不僅是治學的態度與方法,更是人生很多層面的重要參考方法。」

在復旦大學多年的學術研究過程中,他開始思考歷史研究的真正意義。歷史應該是有社會關切的,因為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所以在獲得自己學術成果和研究心得後,他選擇勇敢地走出書齋,走上了電視熒幕,希望把更多的歷史知識,以輕鬆有趣容易理解的方式,傳輸到普通大眾中去。

觀眾評論:沒記錯的話,《百家講壇》有7檔韓老師的節目,算是走出象牙塔了吧!

觀眾評論:《世說新語》說:「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南人學問,清通簡要。」韓老師難得地兼美兩者,他的治史心態非常開放。

每天20分鐘,全年40萬字,

用《史記》做教科書,培養你的洞察力

這個專欄的難能可貴在於,並不是為你提供一套讀《史記》的標準答案,而是將韓昇老師畢生的鑽研心得融入此中,從時間軸和空間軸兩大脈絡切入,不僅授之以魚,還授之以漁。整個課程6個版塊,120講,摺合文字稿40多萬字,相當於一本300多頁的書。

聽他們說

你將收穫

精講100 歷史事件,學會從識人、山川地理形勢、歷史發展脈絡三個層面去解讀問題;

拆解100 歷史人物傳記,並從中收穫寶貴的人生經驗;

揭秘山川、地理、經濟、階層、制度、國際秩序等100多個硬核知識,獲得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

對大多數人來說,讀歷史不只是為了明白過去怎麼樣,最重要的是我們通過過去的軌跡來給今天進行定位,我們才知道:我們在哪裡,我們在什麼樣的時代,我們繼承了什麼?沿著歷史發展的軌跡,我們將走向何方?我們要探索的是我們今後的方向,從這個過程我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命運。

限時福利

現在訂閱只需149元,平均每講1元錢,就可以在未來的一年,高效了解《史記》,並收穫一套終身受用的認知思維體系,科學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藝公社 的精彩文章:

古人的精緻生活文房雅器45種
文學書寫+書法書寫,墨跡中永生

TAG:書藝公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