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魅力是跨越時空的——專訪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
愛因斯坦誕辰140周年之際,「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日前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開幕。
展品提供方———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學術主任、希伯來大學前校長哈諾赫·古馮德為此專程來滬。談及愛因斯坦和他給後人留下的豐富遺產,談及以色列的高等教育及創新經驗,這位年過八旬的老先生打開了話匣。
哈諾赫·古馮德? ? 海沙爾 攝
【我們決定儘可能多地把真跡和實物帶過來,展示給中國觀眾】
上觀新聞:為何選擇上海作為本次展覽的首站?
哈諾赫·古馮德(Hanoch Gutfreund):無論是從科學、經濟發展還是國際關係的角度考量,中國都是我們選擇的重要巡展地點。首站放在上海是很自然的選擇。首先是因為愛因斯坦來過上海兩次,在上海有過不少傳聞和故事。1922年,愛因斯坦和妻子埃爾莎應日本「改造社」之邀去日本訪問,來回均在上海短暫停留。1923年1月,他又從上海啟程前往巴勒斯坦。對於他當時的遠東訪問,愛因斯坦在日記里有所記述。
第二個原因是上海與猶太人有著很深的淵源。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很多在德國的猶太人出逃避難,愛因斯坦為了避免納粹政府的迫害前往了美國,還有很多猶太人前往了上海。愛因斯坦當時就認為,猶太人到中國、到上海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次到上海舉辦展覽是十分自然的,更是具有標誌性意義的。
上觀新聞: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珍藏了相當多的珍貴史料,如何整理並且挑選出合適物品作為展出內容?
哈諾赫·古馮德:愛因斯坦是希伯來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愛因斯坦檔案庫所收藏的資料和信件,很多是遵照愛因斯坦遺囑直接捐贈給希伯來大學的,還有一些是私人捐贈。此外,我們也在全世界購買了一些。現在,愛因斯坦檔案庫總共有超過8萬件歷史文獻。
要從中挑選出合適的展品、對愛因斯坦做一個全面而充滿個性的展示,我們就必須進行篩選。我們專門成立了學術策展團隊。本次特展的策展人艾維·穆勒(Avi Muller)先生長期致力於翻譯和整理愛因斯坦的文件、手稿和書,對如何通過展品來展現愛因斯坦作為科學家和普通人的多維人生有著豐富的經驗。
上觀新聞:和以往在其他城市舉辦的展覽相比,這次展覽有何特別之處?
哈諾赫·古馮德:我們在美國、德國、瑞士、日本都舉辦過展覽,但每一次內容都不盡相同。有些展覽我們沒有把真跡帶去,而是展示了複製品。但這次來到中國,我們決定從檔案庫里儘可能多地把真跡和實物帶過來,展示給中國觀眾。
每到一處,我們都會尋找愛因斯坦與所在地的特別聯繫之處。這次的「中國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愛因斯坦和中國的。例如1922年蔡元培致愛因斯坦、邀請他赴北京大學演講的信件。此外還有中國科學家夏元瑮、束星北、周培源等致愛因斯坦的信函原件及愛因斯坦的回信原件。
蔡元培致愛因斯坦信件? 受訪者供圖
上觀新聞:可否請您推薦一下,哪些展品是特別珍貴的「必看品」?
哈諾赫·古馮德:廣義相對論的原稿是愛因斯坦檔案庫最珍貴的資產之一,從1925年4月1日創校以來一直保存至今。此次展覽展出的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手稿含有兩張原件,於1916年5月發表在重要物理學期刊《物理學紀事》上,標題是《廣義相對論基礎》。它標誌著愛因斯坦通往廣義相對論的知識冒險旅程,非常珍貴。
愛因斯坦在1922年獲得的諾貝爾獎章也是必看展品之一。獎章中央的圖案描繪科學女神揭開神話女神伊西斯的面紗,伊西斯代表大自然,手中握著豐饒之角從雲端現身。圖案周圍則是一段拉丁文:「發明使生活更加美好。」
1916廣義相對論的手稿(所選圖片為其中一頁)? 受訪者供圖
【當我看到那個小男孩「點亮」城市的時候,我想起了愛因斯坦】
上觀新聞:展覽開幕當天,97歲高齡的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也來到了現場。您在致辭中用很大篇幅介紹了楊教授的學術成就。
哈諾赫·古馮德:楊振寧教授是我非常尊敬的物理學家,能夠向觀眾們介紹他的學術經歷和學術成就是我的榮幸。
楊振寧教授出生於1922年,他是開幕式現場所有人中唯一見過愛因斯坦、與愛因斯坦有過交流的人。楊教授當時在美國跟隨芝加哥大學著名物理學家愛德華·泰勒(Edward·Teller)做研究並拿到博士學位。僅一年之後,他就被邀請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進行博士後的研究工作。也是在那裡,他與愛因斯坦有了接觸。後來,楊教授到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執教,在那裡擔任愛因斯坦物理學研究所的所長。而今天,這個研究所已經更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可以說,楊教授和愛因斯坦有著不小的緣分。
上觀新聞:那天,您作為導覽帶楊振寧教授參觀了展覽。兩位聊了些什麼?
哈諾赫·古馮德:楊教授回憶了他在普林斯頓聽愛因斯坦講座的故事。我告訴他,其實我也在多年前聽過他的講座。他可能已經沒有印象了,那是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在斯坦福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的時候。楊教授作為非常知名的科學家來斯坦福大學演講,我就坐在觀眾席中。那次演講距離現在已經過去幾十年,我從中學到了什麼已經無從記起,但我記得演講主題是關於統計物理學的。當時距離楊教授獲得諾貝爾獎過去了十幾年,他的知名度已經非常高了。
哈諾赫·古馮德與楊振寧? ? 海沙爾 攝
上觀新聞:此次楊先生專程出席展覽讓人意外,但也充分說明愛因斯坦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哈諾赫·古馮德:我一直認為愛因斯坦的理論和他的個人魅力是跨越時空的,不止對他所在的時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同樣也影響著今天的人們。雖然愛因斯坦逝世已經多年,但人們對他的記憶不會消失在歷史長河中。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的人們依然對愛因斯坦留下的遺產非常感興趣的原因。
上觀新聞:這幾天您一直在展覽現場,您感受到人們對愛因斯坦的熱情與好奇了嗎?
哈諾赫·古馮德:我每天都能看到比我期待中多得多的人前來觀展,這令我既高興又意外。我知道這個場地並不是在市中心非常熱鬧的地方,交通也不是特別便捷,但不管是工作日還是周末,觀眾的參觀熱情都非常高漲。當我看見一條長龍從地鐵站出口一路排到展館門口時,真是太驚喜了。
上觀新聞:您期望觀眾們能從這個展覽中獲得什麼?
哈諾赫·古馮德:我們並不期望每一個來這裡參觀的人都是科學專家,能夠看懂每一件展品的科學價值和內涵。我也知道並不是所有觀眾都會一件件展品看過去、逐字逐句地閱讀文字介紹,有的人被這些物件吸引,有的人被另一些展品吸引,這是很正常的事。重要的是每個人都能在這裡看到感興趣的內容,理解自己心目中的愛因斯坦,有所收穫。
我在展覽現場看到了令我格外感慨的一幕,當時我拿出手機拍下了那個場景。一個小男孩和他的母親一起來看展,在光電效應(註:在高於某特定頻率的電磁波照射下,某些物質內部的電子會被光子激發出來而形成電流,即光生電。光電現象由德國物理學家赫茲於1887年發現,而正確的解釋為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多媒體展示台前,他用他母親的手機發出的光照在裝置的金屬板上,隨後「點亮」了展覽模具中的整個城市。
這個場景非常觸動我,因為這讓我聯想到了愛因斯坦。在他5歲的時候,愛因斯坦的叔叔曾給他一個指南針。當時愛因斯坦只知道人去觸碰一件東西的時候它才會動,但指南針的指針竟然在沒有外力作用的情況下自己動了,這讓年幼的他非常著迷。在愛因斯坦之後的人生中,他曾在多個場合回憶起這個童年片段。所以當我看到那個小男孩「點亮」城市的時候,我立馬想起了愛因斯坦。我們也不知道那天的一幕會給這個男孩留下什麼樣的印象,在他未來的人生中起到什麼作用,一切皆有可能,我們非常期待。
「點亮」城市的小男孩? ? ?哈諾赫·古馮德? 攝
【教育系統必須認識到,不能把學生強壓在繁重的課業和題海之中】
上觀新聞:展覽開幕正值暑期,許多上海高校學生都報名來做志願者。您給他們做過一次導覽培訓,他們給您留下了什麼印象?
哈諾赫·古馮德:我很高興看到這次有近200名大學生志願者參與展覽。前幾天我給他們中的每個人都簽了一份希伯來大學發出的志願者服務證明,感謝他們對展覽所作出的貢獻。從前擔任希伯來大學校長時,我也會給學生們簽發志願者證明,我認為這些社會實踐行為是非常值得鼓勵的。
由於時間有限,我只和部分同學進行了交流。我很驚訝他們的英語說得這麼流利,有些同學還會用肢體語言來回應我。他們的提問和發言中展現出的對愛因斯坦的了解也讓我特別驚喜。
上觀新聞:如今前往以色列留學的中國學生越來越多,您和中國學生有過深入接觸嗎?
哈諾赫·古馮德:很遺憾在我的教學生涯中沒有帶過中國學生,但我知道我們學校很多老師都非常歡迎中國學生,因為他們對待學習非常認真、努力,基礎紮實,掌握外語的速度也很快。
上觀新聞:您曾經擔任希伯來大學的「掌門人」多年,在您眼中,什麼樣的學生能夠稱得上是出色的?
哈諾赫·古馮德:我們都知道一個最簡單的標準,那就是在所有考試中拿到最好成績的學生就是出色的,因為要達成這件事非常難。
但是,出色的內涵不止於此。一個出色的學生,是不怕問問題的人,是不怕對課程內容提出疑問的人,是能在他人傳授的知識之外進行拓展和延伸的人。一個出色的學生拿到作業之後不是僅僅完成就結束了,他往往會多想一想:這個問題除了簡單對應的答案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因為有了這樣的思考習慣,不管面對什麼問題,出色的學生總能看出一些新意來,甚至讓問題的內涵變得更豐富。
上觀新聞:大學應該如何致力於培養出色人才?
哈諾赫·古馮德:為了培養並且幫助這些出色的學生,整個教育系統和老師們必須認識到,不能把學生強壓在繁重的課業和題海之中。如果那樣做,學生們會負載過重,當他們疲於應付這些要求時,就沒有時間去進行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了。我相信,在一個有助於學生成長的好的教育體制中,出色的學生會更加如魚得水、茁壯成長。
上觀新聞:在您看來,學生們能從愛因斯坦這樣的榜樣身上獲得什麼樣的影響和啟發?
哈諾赫·古馮德:過去的20年中,我一直都在研究、介紹和推廣愛因斯坦檔案,因為我意識到這樣一位偉大的榜樣留下的文化遺產和精神財富是值得今天的學生們好好學習的。
愛因斯坦不只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更是一個擁有完整、全面世界觀的思想家。他不僅關心科學,也關心民族、國家、戰爭、和平、人類自由和尊嚴、宗教和信仰。在他著名的《我的世界觀》一文中,他給出了他的各種原則,包括對於科學、藝術和社會等相關問題的重要看法,也闡述了對於社會真理的追求和對於人生真諦的探索。他強調,對於這樣一個美妙人生真諦的探索,對人的精神和身體都是大有裨益的。對今天的大學生來說,愛因斯坦是一個很好的榜樣,能夠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鑽研本專業的同時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
愛因斯坦還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就要承受失敗和錯誤。狹義相對論確立後,愛因斯坦發現萬有引力定律不滿足相對性原理。為解決這個問題,他歷時8年才建構出廣義相對論。他在過程中失敗了很多次,但他始終堅信:失敗是成功之母。對大學生來說,這個精神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
愛因斯坦站在三角講桌旁? ?受訪者供圖
【大學學者的使命不僅是教學加研究,還要把研究的社會價值考慮在內】
上觀新聞:相比於過去,現在的希伯來大學開設了更多英語課程,這是否意味著希伯來大學正在對更多的留學生敞開大門?
哈諾赫·古馮德:是的,希伯來大學目前的戰略之一就是擴大國際交流。之前,面向研究生開放的英語課程比較多,現在越來越多的本科課程也增加了英語教學。我們希望希伯來大學變得更加國際化,有更多的留學生,尤其是中國留學生踏進我們的校園。在校際交流層面,我們也希望和更多中國高校進行參觀交流,加強合作。
上觀新聞:除了學生外,近幾年還有很多中國企業家到以色列高校參觀學習。您是否有所關注?
哈諾赫·古馮德:我知道有中國企業家來到希伯來大學學習,對此我很高興。以色列是一個重視商業和創新的國家,中國也是如此,兩國企業家和學者在交流中尋求合作機會,這是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上觀新聞:以色列人口800多萬,面積2.4萬平方公里,是資源小國,但在創新創業方面卻是超級大國。這是否與以色列高校開設的創新創業課程有關?
哈諾赫·古馮德:為了滿足民眾的需求,以色列很多大學都開設了創業課程。希伯來大學有一個專門的創新和創業中心,面向所有學生開設系統的創業教育課程。從學生入學的第一年第一個學期開始,每個學生都會學到一些創新創業的知識和技能。
另外,高校產學研一體化的話題在以色列也頗受關注。早在50年前,以色列教育界就開始討論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問題,有人質疑這種商業化模式是否合理。但這個爭論早就結束了。今天,不管是什麼樣的大學,都在推動科研成果轉化。50年前,教育界可能認為大學學者的使命就是教學加研究;但在今天,學者還有一個額外的職責,即應用。應用的意義很廣,不僅僅指的是推出一個實體的產品作為成果,更意味著用一種更開闊的眼光和思維去看待研究,把研究的社會價值考慮在內。
愛因斯坦的諾貝爾獎章? ?受訪者供圖
上觀新聞:除了在學校任職之外,您還是以色列科學基金會(ISF)的執行委員會主席。這個組織在促進以色列科研工作方面發揮了什麼作用?
哈諾赫·古馮德:以色列科學基金會的前身是1972年在以色列科學與人文科學院設立的基礎研究基金會,1995年成為了現在的獨立法人非營利組織。它的成立旨在支持以色列各學科領域基礎研究的傑出者,至今已有超過6000名研究者得到了資助。
基金會的經費大部分來自政府財政撥款,另外也有一部分的個人捐助和企業贊助。我們採用同行評議制度遴選資助項目。每份申請必須首先通過6至8位世界一流同行的評議,然後由專家委員會做進一步評審。實際的資助數額要視評委對其科學性和實際需要的評審情況而定。
上觀新聞:從事科學研究是一件艱苦且需要長期堅持的事,在這個過程中,有些年輕的科研工作者可能會產生搖擺不定的想法。您會怎麼鼓勵他們?
哈諾赫·古馮德:每個人都要做出自己的選擇。處在二三十歲的年紀,一個人可以面臨很多種選擇。每個人的志向不一樣,有人喜歡從商做生意,有人喜歡在實驗室里做研究,也有人想去國外闖蕩,這都很正常。在以色列,不管男女,滿18歲之後都要去服兵役,所以以色列的大學生相較於中國大學生都年長几歲。在他們離開軍隊之後,在人生經歷方面往往會成熟不少。為了更好地思考未來的人生路,他們中的一部分會選擇利用「間隔年」四處遊歷,隨後再去讀大學。我想,不管選擇哪條路,不管做什麼工作,只要選擇了就只管去做吧。
【人物小傳】哈諾赫·古馮德(Hanoch Gutfreund)?以色列希伯來大學愛因斯坦檔案庫學術主任、希伯來大學前校長、理論物理學榮譽退休教授,著有《相對論之路》等。


※培育紀錄片新生力量,上海成中外紀錄片人「福地」
※中獎了,3萬斤西瓜!怎麼吃?大獎得主想到這個招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