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三個故事,讀懂古人的識人智慧

三個故事,讀懂古人的識人智慧

故 事 一

唐朝有個尚書,姓鄭,一向儉樸持家。有一天,有個遠親來拜見他,這位遠親本是個種地的農民,鄭尚書見他穿著很樸素,就問他想要什麼,這位遠親說:「我想在您這裡謀個差事做做。」鄭尚書見他人很樸實,就答應了他,準備為他寫封推薦信,安排他到下面當差。幾天以後,他和這位遠親一起吃飯,吃的是餅,發現他把餅皮都扔掉了。鄭尚書心想:「為什麼外表與內心,相差這麼遠呢?以為他穿著樸素,一定知道世事的艱難,哪料到他比富家公子還會浪費,這樣的人哪能當好差呢。」鄭尚書親手把他扔掉的餅皮撿起來自己吃掉,送了一些財物給他後,就打發他回家了。

故 事 二

無獨有偶,一代名臣曾國藩也遇到了一件特別相似的事,清人易宗夔在《新世說》中記載了這件事:

曾國藩駐軍安慶的時候,他的一個親戚來投奔他,打算在他這裡找點事做,曾國藩就留下了他,準備日後給他一份差事。一個多月以後的一天,兩個人在一起吃飯,飯里有一粒稗子,那個親戚就把稗子挑出來扔到了地上,然後才吃那碗飯。曾國藩看到以後,就給他準備路費,打發他回家。那個親戚問曾國藩為什麼打發自己走,曾國藩說:「你平時不富裕,又沒有在外面做過客,放棄種田來我軍營才一個多月,吃飯的時候就把稗子挑掉了才肯吃,我擔心你將來見異思遷,反而使自己受了拖累。」

從吃飯挑稗子這樣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上,由小見大、由近及遠地看出這個人有見異思遷的趨向,曾國藩對人的觀察力非常人可比,他日後的成就,和他擅長觀察人有很大關係。

故 事 三

再說回到唐代。唐代有個叫呂元膺的人,官至東都留守,他平時喜歡交友,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便來投奔他,呂元膺待他們很好,但他交朋友比較細心,常常會通過觀察到的一些細節來判斷此人是否可交。

有一個姓任的士人來投奔呂元膺,呂元膺同樣以禮待之,給他安排了份差事。呂元膺喜歡下棋,恰好任某也喜歡下棋,於是兩人便經常在一起下棋。三個月後的一天早上,呂元膺忽然客客氣氣地對任某說:「我這兒人浮於事,難免會耽誤先生的前程,還是另請高就吧,實在抱歉得很!」說罷,給他準備了一份禮物、為他送行,任某雖不願走,但也不好再說什麼,只好帶著禮物離開了。

任某後來又到了另一個官員那裡任職,但一年之後,就被那個官員的政敵用重金收買了,編造謊言誣陷那個官員,險些使其攤上牢獄之災。當初,呂元膺打發任某走的時候,許多人都不理解,就連他的子孫們也都不明白他為什麼要那麼做,但呂元膺也沒有解釋。直到十多年後呂元膺病危之際,他才語重心長對圍在病床邊上的兒孫說:「為人處世,交朋友一定要認真對待,仔細選擇。十多年前我在東都時,和一個姓任的門客相處極好,但有一天,我們下棋時,有人送公文來讓我批,就在我批公文的時候,他趁我不注意,偷偷地換了一枚棋子。這樣一來,局勢頓時大變,他贏了那盤棋。其實,我當時用眼睛的餘光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了,只是沒有說破。就是為了這麼一枚棋子,我下決心把他辭退,不再與他交往。說起來,他趁我不注意時偷偷換一枚棋子,原是小事一樁,但我卻從中看到他心跡可畏。時至今日如果再不說,我怕你們不了解真情,會引起誤會。這麼一說,我也就沒有好牽掛的了。」

通過上面三個故事,我們可以得到一些啟發: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善於從細微之處洞察人性,而我們在修身時,不僅僅在大事上要嚴格要求自己,更要注意細節,做到慎微。

本文原載於《解放日報》(作者唐寶民),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道知行 的精彩文章:

《傳習錄》:「活」的哲學
古人是怎樣請客吃飯的

TAG:大道知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