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誅殺安德海後,慈禧為何還要重用丁寶楨?

誅殺安德海後,慈禧為何還要重用丁寶楨?

「小安子」大號安德海,清末宦官,聰明伶俐,為人狡詐。

安德海(1844年-1869年),直隸南皮(河北省南皮縣 )人。他在八九歲時凈身,進宮後在咸豐帝身邊為御前太監。由於安德海聰明伶俐,很快就得到了咸豐帝和葉赫那拉杏貞的好感。

咸豐十一年辛酉七月十七日,咸豐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宮。遺命以皇長子載淳繼承皇帝位,並派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弼幼主,主持政務。可是幼主的生母那拉氏暗中準備和咸豐皇帝的異母弟恭親王奕欣,發動政變,奪取政權。當時恭親王奕欣正在北京主持與英法聯軍求和事宜。慈禧經過一番考慮後,決定讓自已的心腹太監安德海暗地裡竄回北京,來到恭王府,將奪權陰謀告訴恭親王奕欣。第二天一早,安德海就匆匆別去,奕欣立即向承德行宮發了要求奔喪的摺子。

顧命大臣肅順接到奕欣要求奔喪的奏摺後,立刻找載垣、端華等研究對策。肅順認為恭親王奕欣是借奔喪為口實,實際上是來向他們示威、奪權,必須阻止他的行動。最後借口京師重地,留守重臣,一刻也不得離開,拒絕了奕欣要求奔喪的請求。詭計多端的慈禧,見肅順識破了自己的計謀,立即與皇后商量了一番,最後下了一道密詔,蓋了"御賞"和"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星夜兼程進京,召奕欣速來承德共商除肅順大計。奕欣接到密詔後,立即動身,打著奔喪的旗號,於八月初一日來到承德行宮。之後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與兩宮皇太后見面商討奪權的陰謀,最後成功地發動了"辛酉政變",奪去了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的權力。

在辛酉政變中,安德海由於充當了兩宮皇太后和恭親王奕欣之間的秘密聯繫人,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被晉陞為總管大太監,成了朝中顯赫的人物。

生性機靈的小安子最懂得慈禧太后的心,宮中無人可比,凡是慈禧太后喜歡的,他就堅決滿足;凡是慈禧太后討厭的,他就堅決反對。慈禧太后一生喜好戲,小安子特地在她待的時間最多的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絕倫的大戲樓以供慈禧看戲。還專門召集了一班一流梨園子弟,排演戲劇,尤其在慈禧特別喜好的淫戲方面大下功夫,供慈禧太后享樂。太后很寵愛小安子,史載:「太后寵安德海,語無不納。」其後,小安子遂恃功自大,納賄招權,肆無忌憚,隨心所欲干預朝政,連皇室親王、朝廷重臣見了他也要讓三分。

同治八年(1869),久在宮闈的安德海想出宮遊玩並藉機斂財,遂借口預備同治帝大婚典禮,再三請求慈禧太后派他到江南置辦龍袍、預備宮中婚禮所用之物,獲得慈禧太后許可。有了太后的支持,安德海置清朝不許太監擅出宮禁的祖制於不顧,帶領著一班隨從,前呼後擁地出京了。

有鑒於明朝太監專權禍國的歷史教訓,清朝對內廷太監的管理一直異常嚴格,堅決防止太監干預朝政。《欽定宮中現行則例》還規定:太監級不過四品,非奉差遣,不許擅自出皇城,違者殺無赦。安德海當時只是六品藍翎太監,仗著慈禧太后的寵愛,在未知會任何官方衙門的情況下,便違反祖制、擅出宮禁,最終為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在途經山東德州境內時,山東巡撫丁寶楨不看慈禧的「佛面」,誅殺了太監安德海。這件敢在太歲頭上動土的驚人之舉,一時震驚滿清朝野,曾國藩讚歎丁寶楨為"豪傑士"。

權閹安德海伏法,人人都以為丁寶楨離倒霉不遠了,但事實上,丁寶楨並未因此未受到任何處置,反而屢屢升遷,官運亨通。坐滿十年山東巡撫後,他被授予四川總督,這可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肥缺。

丁寶楨因禍得福,也許是沾光在他為官清廉,走得端行得正,深得民意,為此邪不侵正,無形中成為自己的「護身符」。有見風使舵的官員以為他會因此失勢,趁機落井下石,在慈禧面前告刁狀,以此討好。慈禧非但沒有就坡下驢,以怨報怨,還對丁寶楨恩寵有加,丁寶楨死後,還追封他太子太保,謚號「文誠」,並在山東、四川等地為他修建了忠良祠。

之所以這樣做,或許慈禧有著更深層考慮:丁寶楨作為一方封疆、晚清名臣,平叛積極,戡亂有功,在官場中影響力強大。慈禧並不糊塗,也有政治遠見,安德海是什麼樣的人,她心知肚明,雖然自己權勢熏天,找個理由給丁寶楨安個罪名是小事一樁,但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丁寶楨動靜搞得那麼大,如果給他「穿小鞋」,只有傻瓜才看不出那是挾私報復。慈禧深知,國家多事之秋,正值用人之際,斷不能因小失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清風明月逍遙客 的精彩文章:

司馬遷《史記》里的六大飯局
八路軍下轄三個師的番號為何沒連在一起

TAG:清風明月逍遙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