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決策內幕

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決策內幕

原載於《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第42期,作者徐焰。

彈指一揮間,1962年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已經過去了50多年。

由於中國方面長期爭取同印度恢復和維持友好關係,對那一仗採取低調處理,在公開媒體上很少談及,社會上許多人不大了解此事,且對一些決策很不理解。

20多年前,筆者曾向在反擊戰期間任副總參謀長的楊成武上將、具體負責籌劃的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少將、周恩來的軍事秘書周家鼎和對印反擊作戰前線指揮部政委陰法唐等親歷者,詳細詢問過那場反擊戰的決策始末。後來,又看過相關的歷史記錄,並同當年曾參戰的印度退休將軍有過會談交流。如今,不少前輩已經作古,他們當年的業績卻不應湮滅在歷史記錄之外。

另外,回顧當年中共中央做出決策的過程,今天的人們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所體現的非凡的膽略和魄力、所堅持的自衛原則以及努力以和平方式解決邊界問題的原則,這對理解當前的中國對外政策,仍然有參考價值。

建議遭拒

筆者同當年參與過對印反擊作戰研究和決策的前輩們談起此戰時,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慨,那就是中國方面原來真是不想打這一仗。在反擊前夕的1962年9月中旬,毛澤東同周圍的人談話時也說,想了10天10夜,總想不通尼赫魯(註:即當時的印度總理)為什麼要來搞我們?

當時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而不在西部,主要是應對美國及其支持的台灣當局的威脅,本不想樹敵於印度。毛澤東親筆修改中國大使致印度外交部的信,也說明了這一點。但印度不滿足於在中印邊界東段享受英國殖民當局划下「麥克馬洪線」而留下的侵略成果,還要在西段再挖一塊,入侵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才逼得中國不能不出手。

中印兩國之間的邊界,在歷史上從來沒有劃定過。兩國長期以難以逾越的喜馬拉雅山和喀喇昆崙山為大致的分界,形成了傳統的習慣界線。

英國統治印度時,曾兩次派兵入侵西藏並留下駐軍,1914年在中印邊界東段又秘密劃定過一條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二次大戰期間還派兵佔領了該線以南的大片土地。1947年印度獨立後,繼承了英國在西藏的特權和侵略成果。

至於中印邊界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歷來是從新疆入藏的重要通道,由中國管轄,有3萬平方公里。新疆軍區部隊於1951年入藏時,便進駐這裡。印方從1954年起卻對此地提出領土要求。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領導人從戰略全局著眼,在上世紀50年代一直把印度視為和平中立的力量來爭取,對邊界爭端主張以互諒互讓來解決。印度總理尼赫魯只在1954年來華訪問過一次,中國總理周恩來卻在1954年至1960年間四次訪印,由此也可見中方的誠意。

1959年以前,兩國的主要爭端不是邊界問題,而是西藏問題。當時印方對中國實行的是兩面政策:一方面公開發展對華關係,一方面卻又秘密支持西藏分裂主義分子的活動。

1959年春,西藏叛亂全面發生,印度領導人表示「同情」,並以高規格接納出逃的達賴。解放軍追擊向印度逃竄的叛亂武裝時,接近「麥克馬洪線」,在線北的朗久地區同接應叛匪出逃的印軍發生了第一次武裝衝突。接著,印方武裝人員入侵新疆的空喀山口,向中國邊防人員開槍,挑起了流血事件。印度政府利用西藏問題和邊界衝突,在國內掀起反華浪潮。

空喀山口事件後,毛澤東的著眼點是努力避免再次發生衝突。除迅速釋放被俘印方人員外,1959年11月初,毛澤東在杭州主持會議,又提出了一個建立「隔離帶」的設想,即按照雙方實際控制線,兩國武裝力量各自後撤20公里,讓雙方拿槍的人脫離接觸,這樣就打不起來。11月7日,周恩來致函尼赫魯,提出這一建議。但印方既不肯後撤,也不肯談判。毛澤東要求中國單獨採取行動,將部隊從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使雙方在中印邊界脫離接觸達兩年多。

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1960年4月周恩來又一次訪問印度。當時逃到那裡的西藏叛亂分子揚言要採取暗殺行動,周恩來卻不顧危險前往。他身邊的軍事秘書周家鼎後來曾向筆者談過,當時他們都能看到兇悍的康巴叛匪在住所附近出現。

在同尼赫魯的會談中,周恩來提出了在中印邊界的東西兩段以互諒互讓的態度解決邊界問題的建議。當時尼赫魯最重要的助手梅農都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最終,印方「東段已佔的是我的,西段沒占的也是我的」的態度,使中方不可能接受。

從當時的國際形勢看,印度挑起與中國的邊界衝突後,美國給予它的援助由每年的1億美元增加到10億美元。看到這麼大的好處,尼赫魯自然不願緩和對華關係。

忍無可忍

1961年西藏平叛結束後,解放軍在西藏的駐軍縮減到只有兩個師,在中印邊界西段還撤出了前沿哨所。當時,中國內部出現了嚴重經濟困難,對外則同蘇聯的矛盾公開化,導致安全環境惡化,在西部邊境便力爭不出現衝突。

正是看到這一點,尼赫魯政府於1961年11月起在中印邊境西段開始推行「前進政策」。印軍分隊隨即深入阿克賽欽地區,建立據點,實行蠶食入侵。

1962年開春後,新疆軍區部隊發現印軍已入侵設立許多據點,馬上報告中央。毛澤東修改確定了「決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的「二十字方針」。當時新疆軍區邊防部隊不顧高寒困難,在印軍各據點對面也設立了哨所,以不開火的對峙進行遏制。印方卻將中方的忍讓克制視為軟弱可欺,不僅繼續深入設點,還開槍尋釁。總參作戰部副部長雷英夫於當年夏天去邊界西段視察,回來報告說,不打已難以阻止其入侵。

6月間,印軍在邊界東段也越過「麥克馬洪線」,在克節朗河邊建立據點。根據軍委的命令,西藏軍區派出一個連,於9月8日進入當地進行武裝偵察,並在擇繞橋邊建立哨所。當天印度政府便進行戰爭動員,調動步兵第7旅進駐克節朗地區。

9月中旬,擇繞橋頭局勢日益緊張。

據楊成武向筆者回憶,當時前沿哨所的報告電報越過層層上級,直接發到總參值班室,他接到後往往只過幾分鐘就向毛澤東彙報,包括印軍向我軍哨兵扔石頭、揮舞刺刀等挑釁細節。毛澤東聽取報告後特別囑咐,打第一槍必須經過他的批准。

當時,前沿部隊的戰士紀律性很強,面對印軍刺刀逼到胸前,也舉起刺刀迎上去,卻奉命絕不開火。

9月20日夜間,印軍偷襲摸哨打響了第一槍。解放軍一個代理連長犧牲,被迫進行有限還擊。

面對印度方面屢屢入侵併拒絕談判的態度,毛澤東考慮了許多天。他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尼赫魯認為中國的戰略重點在東部沿海,在西面邊境「只叫不咬」,不敢真打。在中國內外環境都很困難、邊境戰場條件又極差的情況下,毛澤東在忍讓多時、爭取和平解決無望後,最終果斷下決心,實行自衛反擊。

軍委確定,雖然中印邊界爭端的焦點在西段,反擊主戰場卻要選在自然條件較好的東段。鑒於小規模反擊無法遏制印軍擴張,軍委決定,不打則已,要打就必須打狠打痛,使對手嘗到入侵中國的苦果。

見好就收

毛澤東下決心準備反擊時,仍做了兩手準備。

10月3日,中國政府再次照會印方,提議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三天後,印度政府復照拒絕。

10月10日,印軍又以百餘人向解放軍駐克節朗河對岸的部隊發起攻擊,隨即被打退。

此時,毛澤東考慮到尼赫魯在第三世界國家較有影響力,美蘇又都在爭取他,設想在邊境上可以讓印軍再深入一步,這樣中國可以在國際上居於更有理的地位,同時在軍事上也便於對深入之敵包圍聚殲。

進入10月中旬,大雪封山即將到來,適合作戰的時間已剩下不多。此刻美蘇兩國忙於加勒比海「導彈危機」,一時無暇關注印度,這又為中國實施反擊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有利時機。

10月17日,中央軍委向西藏、新疆軍區下達了「殲滅入侵印軍」的作戰預令。

10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頤年堂主持召開中央政治局常委擴大會,最後拍板實施反擊。會上又研究了中印兩軍的實力對比和是否打得贏的問題,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向軍委保證,一定能打勝。軍委決定,從成都軍區、蘭州軍區調兩個師入藏參戰,並以第21、第54軍作為預備隊。

10月20日天亮後,西藏軍區和新疆軍區部隊在中印邊界東西兩段,對入侵印軍發起了全面反擊。反擊作戰的第一天,西段印軍主要據點便被掃除,東段的印軍精銳第七旅基本被殲。

第一階段反擊結束後,10月24日中國政府又向印度提議談判,仍然遭到拒絕。不僅如此,印度還調動援兵到邊界。因此,必須實施進一步的打擊才能達到施以教訓的目的。

從11月16日開始,中方進行了第二階段反擊,在瓦弄方向擊潰印軍一個旅,在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殲滅了印軍最精銳的第4師的主力。當時解放軍只投入四個師的兵力,可謂小試鋒芒,無論大仗、小仗卻都取得壓倒性勝利。印軍損失近萬人,其中被俘3900人;中國軍隊傷亡2400餘人,無一人被俘。

中國軍隊的反擊作戰,範圍只限於傳統習慣線的中國一側,並未進入印度境內,印方卻出現了一片驚慌。當時國際輿論普遍認為,中國軍隊會乘勝深入印境。

然而,中方考慮到懲罰性打擊的目的已達到,於11月21日突然宣布停火,並從12月起至翌年3月,將部隊撤回到1959年11月時的實際控制線本側20公里之後。

打過實際控制線又撤回來,這是中共中央在反擊開始時便確定的決策。

從政治上看,乘勝即收才符合中國一向主張的不以武力改變邊界現狀的原則,能很好地顯示和平誠意,被一些外國輿論稱為「瀟洒之極」。

從軍事上看,中印邊界是中國用兵的一個「瓶頸地帶」。在長達數千公里的砂土路面上,一輛運油車往返於前線,自己就要消耗半車油。靠這樣的高原公路,想保障大軍長期作戰根本辦不到。獲勝後凱旋而歸,在軍事上也能保持主動,避免陷入被動。

當年毛澤東曾總結說,對印自衛反擊戰是「一場軍事政治仗,或叫政治軍事仗」。這一仗是服務於政治目的的,主要是在國際上打下對方的囂張氣焰,教訓其不得再超過實際控制線進犯,並不是想以此解決邊界問題(事實上也解決不了)。毛澤東還估計,中印邊界打一仗,可以爭取10年的邊境安定。

現在已經50年過去,中印邊界基本上都是穩定的,這就完滿地達到了作戰目的。至於中印邊界問題的徹底解決,則有待於將來各方做長久的努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任正非:我的導師就是毛澤東
華語世界公認的中國通史傑作《中華史綱》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