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榨菜事件折射海峽兩岸輿論困境

榨菜事件折射海峽兩岸輿論困境

輿論氛圍的變化是兩岸關係的一個縮影。(圖片來源:網路)

台灣「財經專家」黃世聰日前在某政論節目上指出,涪陵榨菜近期因業績大壞,導致股價大跌,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他們連榨菜都吃不起」。此番言論一出,立馬在大陸發酵,引起大陸網友群起圍攻,一度衝上微博熱搜第一,引發大量關注與評論。

台灣「中時電子報」15日發表北京清華大學碩士研究生葉駿的評論說,這類事件不是第一次發生。大陸網友細數類似五大事件,其中就包括2011年的「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等。「榨菜事件」與「茶葉蛋事件」,看似只是政論節目上的一句口誤,背後折射出的卻是在兩岸關係凍結後,輿論環境的連鎖呼應。這背後有兩點值得反思:

首先,「榨菜事件」的荒謬,不僅在於「吃不起榨菜」這句判斷本身,還在於所謂的「專家」開口就將涪陵榨菜的「涪」字念作了「陪」,涪陵作為三峽重鎮,知名度並不算低,這是不專業、不負責的體現之一。這背後折射出的,不是某一個「專家」的專業素養問題,從「茶葉蛋」到「榨菜」,折射出的是思維邏輯與思維習慣的僵化,仍然帶有有色眼鏡看大陸,不講基本的政治邏輯與市場邏輯,而套入既有的印象之中。

另外,榨菜事件也折射出兩岸輿論困境。有更多大陸網友關注台灣新聞與台灣的政論節目,這本身是一個好的機會,讓兩岸民眾互相更了解彼此,但因為兩岸政治困局,輿論交流中好的或者客觀的部分往往被忽略,而如「榨菜」等事件則會被無限放大,不斷被渲染,長此以往,兩岸輿論場的「選擇性無視」與「選擇性報道」將越來越多,兩岸對彼此的認知只會倒退而沒有進步。

自馬英九時代以來,兩岸的交流與對彼此的了解在近十年內已有長足發展,特別是兩岸人員的流通,政治、經濟與文化的交往,使得岸民眾都突破了許多既有成見,這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最大利好。但蔡當局上台後,尤其是近一段時間內,兩岸的交流停滯,從個人游到金馬獎,許多方面都受到影響。輿論氛圍的變化是兩岸關係的一個縮影,在此環境下,新聞媒體作為兩岸繼續了解彼此、繼續交流的渠道,且很有可能是唯一渠道,應該重新審視自身定位,審視自己在當前形勢下兩岸關係中應該發揮的作用。

當然,在自媒體時代,任何一個輿論事件都可能引發全網討論。大陸的媒體也應該避免斷章取義、避免無限上綱上線、避免選擇性報道與評論,大陸的部分網友也應更加理性、客觀的看待關於兩岸間的各種新聞報道。兩岸的媒體都應從長遠的利益、從兩岸關係的高度來處理自己的業務,而不是為了一時的流量與呼聲,切斷了兩岸了解彼此、認識彼此的管道,讓兩岸再回到彼此隔絕的年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台灣網 的精彩文章:

遭受美國打壓遏制中國是否有信心?國防部:萬水千山只等閑
郭台銘王金平若執意參選2020恐遭開除黨籍處分

TAG:中國台灣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