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歲女孩被媽媽圈養在家不上學:給孩子最好的疼愛是手放開
作者 |筱泓
來源 | 凱叔講故事(ID: kaishujianggushi)
山東青島有個小女孩,已經8歲了,卻一直被媽媽圈養在家裡。
幾乎不出門,也不上學,連爺爺奶奶都不認識。
甚至都不叫爸爸了。
孩子的媽媽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因為她擔心老師委屈孩子,害怕孩子在外面受到傷害。
為了「保護」孩子,就讓孩子整天待在家裡,也不出門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將孩子隔離在現實世界之外,這到底是愛還是害?
孩子的媽媽解釋說:
「我不限制她的自由,她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學什麼就學什麼。
我就是擔心老師委屈了孩子。」
在媽媽看來,孩子雖然沒有上學,但是該學的知識一點也沒落下。
繪畫畫的好,字寫得很棒,學習也挺好……
可是,孩子的成長僅僅需要書本知識嗎?
網友們紛紛熱議:理解媽媽的心情,不理解她的極端。
生活中這樣極端的事情可能不太多,但是這種「無底線付出的愛」卻並不少見。
「我這都是為你好!」
「你知不知道,我跟你爸為你付出了多少?」
「我養你那麼多年,你怎麼能怎麼不聽話?」
以愛之名的圈養,對孩子來說,其實是一種傷害。
自以為是的愛,往往會成為一種害
電影《童年的許諾》改編自法國著名作家羅曼·加里的自傳體小說。
羅曼·加里的母親,近乎瘋狂偏執地激勵著羅曼,要求他一定要實現她為他定的目標:大作家、軍官、法國大使。
羅曼曾無數次想逃離母親的控制,都以失敗告終,最終選擇了用一生回饋母親的控制:
母親的目標,就是他的目標。
母親的榮耀,就是他的榮耀。
為此,他放棄了自己喜歡的畫畫、音樂,向著母親的既定目標努力。
可在他實現了母親給予的目標後,母親去世了。
他的世界也崩潰了,覺得人生毫無意義。
1980年12月2日,文學生涯璀璨奪目、美女環繞,過著國王般生活的羅曼吞槍自盡。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做過一項研究,結果顯示:
兒童時期被父母過多限制行為、干涉隱私的人,長大後獨立性較差,依賴性較強,幸福指數較低。
被父母過度控制的孩子,即使長大後成為成功人士,也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那些自以為對孩子的好,往往成為了孩子人生路上的坑。
育兒不是控兒
去年,《奇葩說》里有個辯題:
如果可以為孩子一鍵定製完美人生,你會按下按鈕嗎?
同事們聊到這個話題時,紛紛附和:
「按啊,必須按啊」
「不按是傻子」
「自己吃過的虧,怎能讓孩子再重複」
每個父母都想要給孩子一個完美的人生,都不想讓他們重複自己走過的彎路。
熱議之時,卻被新來的同事小萌給「降了溫」:
「這些應該都是你們自己想要的吧,有沒有問問孩子他自己想要什麼呢?」
聽到她的話,我們沉默了。
小萌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是按著父母既定的軌跡來走,從幼兒園到大學,從學習到工作,甚至談戀愛,父母無不干預。
她說自己不快樂,每一天都活在父母用愛編織的網裡,回到家感覺連呼吸都要小心翼翼。
因為父母年歲越大,發現自己越承載不起他們的愛。
小萌問我們:「你們到底是育兒呢,還是控兒?」
獲得第9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的《包寶寶》里,包媽媽對包寶寶進行著細緻入微的照顧。
但到後來,為了不讓孩子離開,包媽媽一口吞下孩子的下意識行動,卻讓我們意識到:
很多時候,控制孩子是我們內心潛意識的本能。
育兒是為了孩子,而控兒是為了自己。
一粥一飯中蘊含的深情,到後來不經意就會演變成以愛為名的控制。
以愛為名的控制,往往雙輸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歡喜》中,宋倩和女兒喬英子的關係,讓人深思。
宋倩在離婚後,為了英子的學業,辭掉老師的安穩工作,給其他學生補課,起早貪黑事無巨細地照料英子:
為了讓女兒不被打擾,給她裝了隔音牆;
為女兒研究分數,做高三日程表;
為女兒買護眼儀、安排看她愛看的電影;
為幫女兒迎接考試,給她準備練手的試卷.....
可以說,為了女兒,宋倩付出了自己全部的經歷。
但女兒不但不領情,反而更叛逆:
對辛苦操勞的媽媽又怕又煩;
和偶爾過來送零食、玩具的爸爸更加親近;
逃課跑到爸爸家,還把媽媽燉的燕窩送給爸爸的女朋友喝。
有人說,在宋倩身上看到了自己媽媽的影子:
對孩子付出得最多,管製得最嚴,卻讓孩子更加反感和抵觸。
英子哭著反問媽媽:「你想過我真正的想要的是什麼嗎?」
宋倩也哭著反問孩子:「你以為就你壓力大?媽媽的壓力也很大啊。」
將自己的人生與孩子的人生捆綁在一起,強迫孩子與自己共生的父母,犧牲自我並不能給孩子帶來幸福,反而無形中給他們套上了愛的枷鎖。
自己不快樂,孩子也不會快樂。
足夠好的父母,是讓孩子更強大
羅振宇曾說:
孩子是比父母活得久的、死得遲的人,父母提供的任何經驗和技巧都不足以讓他應付未來社會。
好的父母不是幫孩子掃除所有的困難和障礙,而是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積蓄自己的力量,變得更加強大。
在世界的風雨來臨之際,能坦然面對,獨立解決。
1.與其隔絕危險,不如讓他正確面對
去年,四川樂山一名小男孩走紅網路,剛滿三歲的孩子就會一個人出門買菜挑菜做飯,甚至還會種植盆栽,做起事來頭頭是道、毫不含糊。
原來,在孩子一歲多時,媽媽就開始教他使用塑料刀,後來又用了波浪刀,能切動又不容易傷到手,做菜的鍋也很輕孩子能拿得動。
不僅如此,那些必備的行為習慣,例如過馬路走斑馬線、必須看紅綠燈……
媽媽言傳身教,在環境里一點點地滲透,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這個世界危險無處不在,與其阻止不如告訴他如何用正確的方法來面對。
這才是媽媽給予孩子最正確的保護。
2.適時放手,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義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說:兒童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
球球第一次跟我坐飛機時非常興奮,一進入機場大門四處跑動。
我拖著兩個行李,看她那樣實在有點頭疼。
靈機一動,我讓她幫我排隊、拿證件、換登機牌,再教她尋找登機口。
這件事,宛如給她開了一扇新世界的門,她認認真真地排隊、拿證件,取登機牌。
再對著數字一個一個看過去,找到登機口的那瞬間,喜悅之情不亞於得到一件盼望已久的禮物。
如今,每次外出坐車坐飛機,她總是一馬當先地走在前面,換登機牌、行李寄存,幾乎都能一個人搞定。
每逢這時候,那些帶孩子的父母都會投來羨慕的眼神,我們感到無比自豪。
我們總以為孩子小,他們不會也不懂,但如果給予他們機會,就會發現:
孩子小小的身體里,蘊含著大大的潛能,那才是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能量。
我們每一次的放手,都是孩子獨立面對世界的機遇,他們在與環境的磨合中,漸漸成長為獨立的姿態。
3.教會孩子獨立思考,讓他們有獨自面對世界的底氣
《銀河補習班》中,馬皓文的兒子馬飛學習成績倒數第一,自尊自信嚴重降低,說自己「比最笨還笨、只能賣煎餅」。
馬皓文沒有責罵與施壓,而是帶著孩子去不同的地方,尋找不同的感受,他告訴孩子:
「你的腦子要一直想,一直想,你就可以干這個地球上所有的事情。」
甚至在床頭上也貼著「一直想」這幾個字。
所以,當馬飛被洪水困在屋子裡時,在馬皓文提醒他「想一想」時,他就用門板和床單做了一個木筏,讓自己從被洪水圍困的屋子裡逃了出來。
美國著名作家、心理治療大師M·斯科特·派克說:
為解決問題而付出努力,能使思想和心智不斷成熟。
孩子一旦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有了獨自面對世界的底氣。
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中說:
父母的第一個任務是和孩子親密,呵護孩子成長;
第二個任務是和孩子分離,促進孩子獨立。
為人父母,是一場關於愛和分離的修行。
適時鬆開我們的手,放心地讓他們自己走,孩子可以成長得更好。


※老大打老二,不是為了爭寵,而是為了……
※你爸懂個屁?這簡直是人間極品:請大膽給孩子「彩虹屁」!
TAG:家人雜誌 |